六十年代建厂初期的回忆
苏启腾
2006年四季度,从北京得知,我青铸厂以秘增凯为首住京的北京同学们,在京创办一个“九九信箱博客网站”,即刻逐项细看了主要内容,感觉办得不错,并获得广大青铸人欢迎,倍感高兴。在阅读中看到厂史部分也写得不错,整个建厂过程大体都写出来了。我想大家对于建厂筹备初期阶段,即1966年上半年在洛拖及八机部发生的一些事可能不太清楚。为了补上这个缺项,我做为建厂初始人之一,有责任介绍给大家,以使厂史更完整。但由于回忆四十年前的事,时间久远,本人又已是古稀之年,记忆不如以前,有些人和事记述会有差错或遗漏,知情者可提出修正。
分几段补充记述。
一、1966年上半年简况
约66年4—5月份,在洛拖厂内总有小道消息,说全国要大搞三线工程。当时同事们都感觉不会触及到我们新建厂。可是到了五月下旬,从总厂传来信息,说国家计委和八机部根据中央要求也要搞三线工程项目,洛阳拖厂也有任务,传说要在西北建第二拖拉机厂。到了六月初,全国文化大革命开始行动。洛拖于6月1日在厂体育场召开全厂文革动员大会,自己也参加了这个大会。会后大家都在想如何参加到这场运动中去,而6月5日铸铁分厂领导找几个人谈话(其中有我),说要调往青海搞三线建设,新建一个大型工程机械厂,其中有现代化铸造厂,配合主机厂搞毛坯件生产。以平战结合为主,是准备打仗的工程。就这样,没过两天,就定下来了。在分厂干部会上宣布了,有温玉声、张桂生、吕海亮、苏启腾是第一批人员,跟随王占成副厂长共同出发。随后还知道了,有冲压分厂郝进弟书记和修铸分厂朱万成副厂长及李海滨共同参加铸造厂筹备工作。这算是青铸厂第一个筹备班子。6月中旬(好像是12—13号)在没办任何交接手续和工作的情况下,也没做什么准备,带上点更换衣物,就先遣出发去青海西宁集合报到(那时八机部已在西宁建有三线建厂指挥部)。我们第一批人员经二天二夜的火车,直达西宁市报了到。简单听了指挥部人员建厂设想情况介绍,就立即展开了工作。分几步情况记述如下。
二、几步工作情况
1、在西宁宾馆听设计院讲选厂址汇报
从建厂指挥部出来,我们就安排住在西宁宾馆。比我们早来的八机部第五设计院先遣小组也住在这里。以葛秀霞工程师为首的选厂址小组,他们于66年4—5月份即按八机部指示,出发西北三省,即宁夏、甘肃、青海,历经二个月,调查走访了十多个县城山沟,最后初定青海省乐都县引胜沟,认为这里符合建厂条件。一是沟中间有条河,可保证生活和工业用水;二是少占农田,保护农民利益,河两岸有冲击平地,可开发平整用作建筑厂房土地;三是离兰青铁路近,运输方便;四是沟长20公里,可一字排放三个工厂,三厂相互联系方便;五是离西宁马坊青拖主机厂较近,物件运输方便;最后是在这里建厂也符合中央的靠山、分散、隐蔽的六字方针。我们听了葛秀霞的汇报,也没有什么更多意见,就打算尽快去乐都县实地看看。
2、去乐都县引胜沟实地考察
六月中旬我们一行人乘火车到乐都县火车站。下车后,只有一辆马车拉送人。我们乘上这辆马车,直奔县委会。当时的县委书记姓刘,中年人,是沿海省份人,资格比较老(后调省民政厅任厅长)。刘书记热情接待我们,并安排住在县委后院的招待所内。我们与刘书记说明来意,交换意见。第二天县里安排了二辆吉普车跟我们进了山沟。到了八里桥下车,就从沟口顺着河沿,一直走到沟中部(现在锻造厂)。在河滩两岸,我们边走边看边议论。中午吃的是带的干粮(好象是当地馒头),在老乡家喝的水。直到下午四点,才回到县委招待所休息。经现场观察,基本认识了沟内的情况,大家心中有了数。总的感觉是个理想的工厂地址,设计院先遣小组功不可没。
3、建立基地
我们首批八人,在县城住了约一周多时间,即开始筹备在引胜沟附近找房,建立我厂建厂营地,作为指挥与工作中心。由王占成厂长带领吕海亮等人与县、公社领导协调,以八里桥村为中心,租住老乡民房。在半个月内,先后动员6—8家农民,陆续腾出近二十多间平房,基本可满足当年九月份之前从洛阳调来的人员(约30—40人)居住和工作问题。其中主要是建厂急需的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如杨大勋、陆雪冲、陈延东、王泰昌、桑坚才、李绍良、姬炎山、刘达东、郭三奎、蒋余松、吕其铨、侯吉祥、钱恩德、杨洪发等及医生、炊事员等人。
4、建立信箱号
最初,在六月份我们住在县城时,王占成厂长就提出,通信联络很重要,信件投放地点要解决。当时就指示温玉生、吕海亮、苏启腾三人找县邮政局联系。因那时刚来,没有固定地点,同时又有保密性质,我们与邮局商量,建立我厂的信箱号码。我们三人一商量,就提出:99号信箱吧。邮局就同意了,好像还签了一份协议备案。待我们建厂基地选定后,来信件就可以送了。好像过了一段时间,锻造厂、柴油机厂也仿照我们与邮局商订为88号、101号两个信箱号。从此以后,部里就以信箱号作为工厂代号,即九九厂、八八厂、一○一厂等,比较方便、简洁。
5、参加66年8月八机部基建工作会议
八机部基建工作会议是专门为西北、西南三线建设进行安排、布局的重要部级会议。会议由徐斌洲副部长、马继尧司长(八机部基建司司长兼八机部三线建设指挥长)主持。有八机部负责筹建的近二十个大型工厂的负责人参加,如青海农机六个工厂、西南一些三线工厂:贵柴、贵铸、汉中油泵、贵州息烽齿轮和部属设计院、设计队负责人及部属安装公司领导等。负责我们沟里三厂设计的第五设计院王彬院长、钱总工程师、王荆生主任工程师、罗国盘队长等均参加了会议。
我厂由王占成厂长带队,朱万成、苏启腾、王泰昌四人参加。
会议首先传达中央三线建设精神、主要思想和要求,并提出靠山、分散、隐蔽的六字方针。然后分片讨论会议文件。我们青海农机六厂主要汇报了自六月中旬进青海后至8月中旬(会议是8月28日召开的)二个月的工作进展情况及工厂总体设想、确定投资规模等原则问题。经几天讨论,最终确定由洛阳一拖包建三个工厂,即青工、青铸、青锻;鞍拖、天津动力机厂包建青拖、青柴与青齿三个工厂。部第五设计院负责全部设计工作。六厂总投资1.5亿(1967年币值)、职工总数15000名。产品纲领以重型机械、柴油机为主(160—320马力),兼顾生产轻型坦克,是平战结合的项目,五年建成投产(67—72年)。当时传达中央三线建设精神时说:“三线建设不好,毛主席睡不着觉”,把三线建设摆在重要战略地位(当时中苏两国交恶,主要对付苏联的进攻。以后69年珍宝岛事件,证明中央的判断)。会议于9月上旬结束。
三线建设部里由徐斌洲副部长(中将军衔)、马继尧司长亲自抓,部指挥部设在西宁市,乐都沟里有一办事处。马司长当时已年近60岁,国家九级干部,还奔波在西北、西南各省,实令人敬佩。此次会议后,青海六厂就全面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工程。
此次会议后,我们四人顺路回洛阳,才把原职工作进行了交接。工作资料、图书、仪器、办公桌柜等交代清楚,算是正式调离了洛阳一拖铸铁分厂。离厂手续好像是67年才由人事科吕海亮统一办理的。当时铸铁分厂还给我们送行,照了全技术科送别留影。好像66年10月初我们从家中带好过冬衣物、行李,正式到青海搞三线建设了。
在八月我们去京开会时,郝进弟书记带领吕海亮、温玉声从乐都回洛拖,与工厂组织协调进山沟人员。主要由三个铸造分厂出人,重点是组建各车间、科室领导班子及技术骨干、工人骨干等。约到1966年底,大体调往青铸厂近百人。感觉那时八里桥非常热闹,加上洛阳第五设计院进沟搞工厂设计的四十多人,体现了大家轰轰烈烈搞三线建设的高潮。
2007年4月25日于石家庄
我的联系电话:0311-85927380
版主管理员的话:苏启腾是青铸厂八个建厂元老之一,曾在我厂任技术副厂长、总工程师(后调石家庄工作,目前已退休,居住在石家庄)。博客今天发表的他的文章,是一篇记述建厂初期历史的珍贵资料。其珍贵之一是这些材料在档案室中,是找不到的,文章填补了大事记的遗缺;其二是这个材料是亲历者的记述,其实就是一个建厂初期的“口述史”。我们感谢苏工,是他对我们博客的支持和肯定,也是他作为一个前辈为青铸厂的历史奉献了宝贵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记述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现在还有谁吃着干馍,去做事情的呢!也许这就是“怀旧也是一种力量”的体现吧!我们很希望在博客中见到更多的关于青铸厂历史的记述,哪怕只是一件小事。让我们记住那段日子,记住那些创造了历史的人们。
照片说明:这是苏工和关师傅2006年4月去河北赵县采集草莓,拜柏林寺时的照片(时苏工七十二岁,关师傅七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