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邮箱:1050151929@qq.com
电话:15811463692
 相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巴山烟雨>>爸爸同窗                       

爸爸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的沧桑历史
发表时间:2008/1/14 16:15:27     文章来源:原创      文章作者:中国人民大学     浏览次数: 2047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为上人大读研究生期间的爸爸毛高畴。当时的毛高畴风华正茂才华横溢。毛高畴人大研究生毕业时,因为成绩优异,受到中央表彰。人大准备让毛高畴留校,可是毛高畴却一腔热血支援边疆。)

  北京晨报讯(2007年11月1日) (记者 王萍) 昨天,近万名校友重聚中国人民大学,参加人大建校70周年庆典。随后,人大还举行了图书馆新馆与国学馆的奠基仪式。

  在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人大校友张斌的带领下,人大23个学院方阵在庆典看台区掀起了如同足球比赛般热闹的“人浪”,彩旗、横幅、翻板……同学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庆祝着学校的70周岁生日。“看到了同学们,就好像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但是今天感受到的仍是校园里的清新与热情。”许多白发苍苍的老校友激动地说,有的甚至留下了激动的热泪。

  当被授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荣誉教授称号的老专家、老教授代表步入会场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当在场的人大学子们听到自己所在学院的知名老教授的名字时,更是激动得起立欢呼。

  人大经济学院荣誉教授卫兴华激动地说:“我们荣誉教授年龄最小的76岁,最年长的93岁。但很多老师仍担任着科研任务。所以,我不大喜欢‘发挥余热’这句话,余是什么呢?余就是说大部分都完了,还留下来一些余热。我们还有一些老同志正在继续燃烧,燃烧得更好,我们要为人大的繁荣继续燃烧!”

  校友寄语

  -93岁高龄的张琳老师

  “热烈祝贺中国人民大学70周年校庆,继承发扬光荣传统,把人民大学办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封简单而特殊的贺词出自93岁高龄的张琳老师之手。张琳是人大前身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的老师。因为双手颤抖,张老师为了准备这封贺信,足足用了一上午的时间。

  -刘少奇同志女儿、人大78级英语师资班学生刘婷

  我们今天校友们人才济济,大家都在国家和经济发展中起到栋梁的作用,我也希望今后的人大学生能够延承这个革命精神,也能延承市场经济发展栋梁的作用。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老师。

  -著名表演艺术家、华北联合大学文艺9队学生田华

  我特别激动,我是1941年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9队的学生,那时我13岁,现在我已经79岁了,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之歌

2007年10月25日16:17 人大新闻网站
中国人民大学之歌(组图)

中国人民大学之歌(组图)
中国人民大学之歌乐谱

历 史 沿 革


  中国人民大学是在党中央直接关怀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一所社会主义的新型大学。其前身为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1950年经党中央、政务院批准,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中国政法大学,抽调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部分干部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在经历了文革中被停办的厄运后,1978年复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调整和发展,在新世纪步入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进程,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亲手缔造了中国人民大学;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给了中国人民大学第二次生命;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赋予了中国人民大学“与时俱进”的新品质、新灵魂,并期待中国人民大学“在新世纪创造新的成就,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十分关心中国人民大学,不断给予亲切指导并寄予厚望。
中国人民大学近70年艰苦创业,衍生了众多院校,培育了数代精英,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校训和“永远奋进在时代前列,实事求是,兼容并蓄,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进步,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对社会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有关筹办陕公的文献资料
陕北公学校址
(一)陕北公学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为造就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底决定创办陕北公学,并于8月任命成仿吾为陕北公学校长兼党组书记。陕北公学实行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直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一所革命的大学。陕北公学以“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为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以“理论联系实际,适应抗战需要”为教学原则,以“七分政治、三分军事”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重点讲授、自学为主、集体互助。在办学过程中,陕北公学形成了“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办学两年,陕北公学共培养6000多名学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陕北公学教育的伟大成果,是陕北公学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不朽贡献。

(二) 华北联合大学

 1939年夏,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日寇、国民党顽固派加紧进攻解放区。6月,中共中央决定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开赴华北敌人后方办学。7月7日,华北联合大学在延安宣告成立,成仿吾任校长兼党组书记,实行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设社会科学部、文艺部、工人部、青年部。华北联合大学的教育方针是:为革命实际斗争的需要而培养革命干部;把提高学员的政治素质和培养学员的业务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坚决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相应的教学原则是: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用一致;少而精和通俗化。校训是“团结、前进、刻苦、坚定”。华北联合大学实行军事化管理,培养出来的干部都能适应在战争条件下工作的需要,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办起的第一所高等学府,被称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华北联合大学校旗飘扬
 一年后,学校向正规化方向发展,将各部改为学院,设有社会科学院,下设法政系、财经系;教育学院,下设教育系;文艺学院,下设戏剧系、音乐系、美术系、文学系;工学院,下设机械系、采矿系。除原有的专修科外,增设了本科和预科。后成立法政学院、群众工作部、中学部。这时全校共4000多人,其中学员 3000 多人,是华北联合大学鼎盛时期。
1941年8月至1943年是晋察冀边区最困难的年代,敌人的"扫荡"、封锁使根据地缩小,边区粮荒严重,生源减少。华北联合大学经过两次缩编,只保留了教育学院,改由边区行政委员会领导。在此期间,许多干部、学员在对敌斗争中牺牲。1944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对华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的性质、任务、教育方针等问题做了具体规定,即以提高在职干部水平、文化为主,贯彻学以致用、理论和实际密切联系的原则,培养干部为抗战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技能。
抗日战争期间,华北联合大学在残酷的敌后战场办学6年,培养干部逾万。其中政治经济行政干部3000多人,教育工作干部3000多人,文艺干部1000多人,政治理论、文学艺术、教育、政法、财经等方面的教师和理论人才数百人,短期培训干部2000多人。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12月10日,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决定全面恢复华北联合大学,任命成仿吾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实行校长负责制。设政治班;教育学院,下设教育系、国文系、史地系;法政学院,下设政法系、财经系;文艺学院,下设文学系、音乐系、戏剧系、美术系、新闻系、舞蹈组;外语学院,下设英语系、俄语系;复建了文工团。全校共约1100人,其中教工约400人,学员约700人。华北联合大学明确学校的教育方针是政治思想教育先行,思想教育与业务教育并重,教学必须同实际密切结合。并规定:在解放战争的情况下,学校的办学方向以办短期训练班为主,兼顾将来,积极建设学校,为向新型正规大学过渡作准备。从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华北联合大学共培养了政治、经济、教育、 文学艺术、外语、新闻等方面的干部约2000人。
华北大学张家口校舍


(三)华北大学

 1948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将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以便集中力量扩大办学规模,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大批建设干部。
北方大学1945年11月成立于晋冀鲁豫边区,是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边区人民政府创办的一所规模较大、学科专业比较齐全的高等学府,由范文澜任校长,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下设行政学院、财经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艺术学院。   北方大学以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事和平建国的各种专业人才为宗旨,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大胆创新,不断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并把政治思想工作同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提倡自由思想、民主讨论、互相学习、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学风,逐渐培育起“实事求是、团结友爱 、耐劳朴素、活泼愉快”的校风。北方大学建校两年多的时间中共培养了各种专业人才1000多人。

北方大学同学在上课

1948年8月24日,华北大学成立,校址设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华北大学受中共中央华北局领导,吴玉章任校长,范文澜、成仿吾任副校长,钱俊瑞任党委书记,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华北大学以培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服务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干部为办学宗旨,下设四部两院:一部为政治训练班,对知识青年进行短期政治思想训练;二部为教育学院,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干部;三部为文艺学院,培养文艺干部;四部为研究部,从事研究和培养、提高大学师资;两院是工学院和农学院。
  1949年4月,华北大学迁入北平。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放宽招生条件、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为解放全

医学院学生在做实习手术

中国迅速培养大批干部的指示精神,华北大学把办学重点放在一部,招收学员15000余人,并在正定和天津各办一所分校。1949年底,大部分学员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至此,华北大学圆满完成了为全国解放培训干部的历史性任务。
华北大学孕育了新中国一批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1948到1949年期间,为了适应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需要,一些下属单位陆续脱离学校独立办学。工学院独立出来发展为北京工业学院(现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农学院与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二部外语系离开学校,同北平外事学校合并为北平外国语学校,后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三部离开学校后分别筹建、创立了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以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青年艺术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国京剧研究院等。

  华北大学还抽调部分干部、教师分赴中原和广东,筹建中原大学和南方大学。从1948年8月到1949年底,华北大学共为国家培养干部19194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中国人民大学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了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新中国的建设人才,中共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中国政法大学,抽调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部分干部组建中国人民大学。

刘少奇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
1950年2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任命吴玉章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胡锡奎、成仿吾为副校长。
11月12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党组,胡锡奎任党组书记。随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前进,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中国人民大学自1950年命名组建以来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年至1973年中国人民大学从创建、发展直至被迫解散。

1950年至1952年,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起步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大学除认真组织好教学外,还积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教学计划和各种规章制度、组建教研室、培养师资、进行科学研究、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组织全体人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到1952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初具规模,设有9个系、38个教研室、1个编译室,此外还有专修科、预科、马列主义研究班、研究生班、马列主义夜大学、夜校、函授专修班和附设工农速成中学,3年内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2318人。
1953年至1965年是中国人民大学在“教育革命”中曲折前进的时期。 1953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人民大学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对办学任务和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开辟了一条培养新型工农知识分子的道路。到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培养马列主义师资和财经、政法干部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1957年以后,中国人民大学的系科设置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65年底,全校共有1个学院 、12个系、3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设有19个专业。从建校到1965年的15年间,中国人民大学共接收过2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留学生,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65870名,取得科研成果2397项。
1966年开始的“文革”给中国人民大学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批干部、教师遭到批斗,各级党政组织陷于瘫痪,全部教学、科研工作被迫停止。1970年10月,北京市革命委员会通知中国人民大学停办。1973年10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市革命委员会通知,撤销中共中国人民大学领导小组和中国人民大学革命委员会。军宣队全部撤离学校。中国人民大学从此被正式宣告结束。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具有30多年光辉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大学被解散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名字陷于沉寂。

第二阶段是从1977年至20世纪末的恢复、调整、改革和提高时期。

1977年9月,邓小平提出:“人民大学是要办的,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1978年3月,中共中央指定成仿吾、郭影秋负责筹备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7月7日,国务院在国发[1978]129号文件中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大学。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对于加强马列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高等学校政治课师资的培养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成仿吾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郭影秋为党委第二书记、第一副校长。
1978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恢复和新建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法律、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中国历史、档案、计划统计、财政、工业经济、贸易经济、农业经济、经济信息管理15个系,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苏联东欧、外国经济管理、清史、人口理论、语言文字6个研究所,外语、俄文、体育、电化教育4个直属教学单位,以及出版社、图书卡片资料社、青锋机械厂、附属中学等附属单位;学校设有24个本科专业、14个硕士研究生专业。1979年,按照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扩大招生的部署,分别在崇文区和西城区创办第一、第二分校。
1979年初,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决定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提出进一步贯彻以教学为中心的方针,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并相应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在党的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方面的职能,朝着多学科方向协调发展。
到1998年底,学校共有在校生16800多人。学校已发展为26个系,16个学院和研究生院,41个学士学位专业,7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75个硕士学位授予专业点,45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复校二十年来,全校共取得科研成果4.8万项,平均每年2400多项,约占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1/7。到1998年底,学校已与世界上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签订了校院交流协议,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逐年扩大。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全国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经济和管理科学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重大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第三阶段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民大学加速发展的时期。
步入21世纪的中国人民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锐意改革,励精图治,学校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学校确立了创建“人民满意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的目标,并以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规划21世纪发展蓝图。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在认真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大师、大楼、大气”的办学思路,“真情、真想、真干”的行动纲领,在“1231”工作思路的指导下,固本强基,实现了学校事业的加速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目前已经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学校是我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现有23个学院、5个跨院系研究机构,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及深圳研究院。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6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44个(包括自主设置的29个硕士点),博士学位学科点99个(包括自主设置的22个博士点),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4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有成人教育专科专业7个,本科专业10个。学校拥有25个全国重点学科,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五(其中社会科学领域的重点学科数居全国第一),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有5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和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在连续八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获选20篇,在人文社科领域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在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学科评估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5个一级学科整体水平排名全国第一,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实验室”获准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人民大学目前有专任教师1671人,其中教授499人,副教授636人;有全日制在校生20049人,其中国内学生(含港澳台学生)18893人,包括普通本科生9947人,硕士研究生5921人,博士研究生3025人;有外国留学生1156 人。学校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多、门类全、综合水平高的优势,积极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理论型、管理型优秀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先后同37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学术交流关系,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将继续秉持“实事求是”的校训,高举“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大学而努力奋斗!


Copyright © 200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民大学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邮政编码:100872


 
 
版权所有 东方竹子国际互联网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信息部备案号 京ICP备09037828号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