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乃正,1935年11月生,浙江海盐县人。 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师承吴作人、艾中信、王式廓诸先生, 1959年分配到青海省工作, 1980年调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曾 任:青海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现 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展 出: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 收 藏:作品为国内外美术机构及个人收藏。 出 版:《朱乃正水墨百图》、《朱乃正小型油画风景选》。
读《世界小说100篇》(西方高校文学系中短篇小说教材,美国詹姆斯·H·皮克林编,陈登颐译,上中下三册,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煌煌三大卷,2000多页,一百七八十万字,以一人之力译出,这毅力就叫人佩服。细读发现
此书译笔上乘,绝非拼凑敷衍。其中不乏过去有译本的经典篇目,但陈登颐的译文另出机杼,别有特色。总得来说是畅达,运用文雅的中文成语十分娴熟而贴切,让人时时忘记这是在读外文作品的中译本,不像读有些翻译作品。看来应是大家译作,惜乎陈登颐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却十分陌生。
于是在网上搜索译者的信息,所得关于他本人的消息很少,只有一篇上海音乐出版社老总撰写的关于该社社史的文章里提及50年代陈史该社成立初期的编辑之一;另一篇是一个诗歌网站上,有位网友针对南京子川一首名为《流放》的诗歌而写的自己目睹过的一个青海流放者的回忆文章,很简短,而这个流放者就是陈登颐!
但搜到的陈登颐所译外国著作信息却颇为不少。涉及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音乐著作,一是文艺作品。文艺作品中纯文学的最有名的当数《世界小说100篇》,但陈先生似乎还是对通俗小说情有独衷。对照上面文章提供的些许信息,我揣测也许是因为出于生活境遇不佳,通俗畅销作品能带来更实际的利益,所以他承接这方面作品翻译较多一些吧。还有一部电影。出版最早的是1952年出版的,很多(像《月光宝石》已经成为畅销书、常销书,直到最近还在不断再版或加印)。从国别看,则英美德俄保加利亚都有,如果这些书全系直接从原文译出,则又验证了“陈先生通五、六门外语”的信息。
文章描绘了陈的苦况。(从翻译年表看,在1985年作者见到陈先生时,他刚出版了不少有影响的译作)。
错划右派分子造成的悲剧,在我的印象中又多了一个。可惜了解关于陈先生的信息太少。在这隐约的面影背后,一定又是一本厚实、沉重的历史大书
此诗叫我想起一个快淡忘的人…… 作 者: 章治萍 发表时间: 2002-07-29 20:04:34 他是八十年代高校文科类教材《世界小说100篇》的译者,那书三卷本,总页码大约有2000页吧,曾畅销全国,并在国际上也叫好。 他叫陈登颐,在那个年代被从上海流放至青海,在一个叫做“大柴旦”的小镇里教书。我头次见他是在1985年(我在那小镇出野外),他那时五十多岁,一个人住着……穿的衣服显然很久没有洗了,流着鼻涕!!吃着半边已经烂了的苹果!! 那小镇的旁边就是迷人的伊克柴旦湖(前段时间我在这帖了一首写它的诗)……读子川先生的这诗,我就觉得他是住在湖畔的“岛”上!是的,是在岛上!! 陈先生精通音律,曾有这方面的专著,夫人曾是艺术家(陈先生被贬青海后改嫁)……他平反后死也不肯回归上海!! 陈先生通五、六门外语…… 但我不知道他目前的情况。 他应该已经七十多岁了!!!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着他。 我现在特意找出这三本书,当时每本才不到二元,责任编辑是青海人民出版社的李燃先生,当时好象李先生是该社文教编辑室的主任,已退休。
青海新闻网讯作者佚名
他捧红了二十多位藏族歌手,代表作有亚东的《卓玛》《妈妈的羊皮袄》,容中尔甲的《雅鲁藏布江情歌》,央金兰泽的《遇上你是我的缘》,超级女生谭维维曾多次找他为自己量身定做歌曲,他就是我省诗人、词作者虢邬·昂旺文章。生长在藏区的他,创作的歌曲琅琅上口,受到了青海、西藏、四川、新疆、北京等众多歌手的欢迎。
起步从挫折开始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被誉为“歌舞之乡”,古老神奇的藏乡孕育了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虢邬·昂旺文章就出生在这里。
1981年,昂旺文章大学一年级,他生平第一次将创作的诗歌《草原上的曼巴》投向《青海湖》杂志,但是在热切等待中,他等到了一封信。当他在大学同学同样热切盼望之下展开信笺时,他看到至今都无法忘记的一行字:同类题材太多,不宜刊发。昂旺文章顿时感到羞愧难当,这时他几乎不敢看其他同学的眼睛,悄悄地从人群中走开了。
初战受挫,但他并没有从此放弃文学创作。1983年,《拉萨河》杂志将昂旺文章聘为特约编辑;198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朝歌夕唱》。目前,他的新诗集《一百零八首》正在酝酿之中。
昂旺文章说:“创作歌词是无心插柳之举,我更喜欢写诗,尽管现在诗歌的读者太少,但是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在写诗这条路上走下去。”
妈妈的羊皮袄
1989年,昂旺文章作词的歌曲《妈妈的羊皮袄》首次在青海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1990年,这首歌曲由藏族歌者亚东唱红。
1998年,VCD光盘《妈妈的羊皮袄》横空出世,昂旺文章与曲作者扎西多杰强强联合,经过多方筹措资金,费尽心血,终于,《妈妈的羊皮袄》由中国唱片成都公司正式出版发行。一时间,到处都盛开着羊羔花,到处都传唱着羊皮袄,直至目前为止,中国唱片成都公司近十次再版,仍然供不应求。
谈起这首歌曲,昂旺文章说,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藏族每一个人都是在妈妈的羊皮袄里长大的,谁都不能忘记羊皮袄里那纯纯的母爱和无尽的温暖。藏族人只要看到羊皮袄就会想起妈妈的谆谆教诲,远行的游子都能在羊皮袄里让浓浓的乡愁得以释怀。
或许一切事物都不能绝对完美,《妈妈的羊皮袄》里有这样一段词:遥望白云深处的帐篷/搭在我的心帐篷前妈妈望穿的岁月/告诉我勇敢向前。昂旺文章说,原本他的用意是将“遥望白云深处的帐篷”和“搭在我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而曲子谱成后,改变了他的初衷,尽管听众在听到“遥望白云深处的帐篷”之后会感觉意犹未尽,但是宽容的广大听众由于热爱这首歌曲而容忍了这个瑕疵的存在。
《遇上你是我的缘》是写给谁的歌
2005年和2006年,在西宁的街头广为传唱着一首女声藏族歌曲《遇上你是我的缘》,演唱这首歌的人名叫央金兰泽,(女,藏族,毕业于青海艺术学校器乐专业,现为玉树歌舞团歌手兼演奏、主持人)2004年8月,昂旺文章和曲作者才仁巴桑共同给一位朋友的妹妹谱写了一首新歌。后来,由于发生变故,后续工作暂被搁浅,而那首新作也被束之高阁,沉压箱底。一直都非常喜欢这首歌的央金兰泽觉得很惋惜,她几经争取,与《遇上你是我的缘》的两位创作者达成同意授权的意向。随后,昂旺文章和才仁巴桑将《遇上你是我的缘》全权转让给了央金兰泽。
也许不少人会认为《遇上你是我的缘》是一首动人的情歌,在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意,而歌曲的词作者昂旺文章道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答案。
昂旺文章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但是疾病使可爱的姑娘不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昂旺文章非常爱自己的女儿,为了给女儿治病,他几乎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当《遇上你是我的缘》红极之时,昂旺文章的女儿还取笑父亲说:“什么‘亲爱的,亲爱的,亲爱的’,老爸你怎么能说得这么直白啊,我都脸红。”每次听到女儿这么说,昂旺文章总是笑而不语,那份舐犊深情也只能在歌曲里告诉女儿。可是,直到今天昂旺文章的女儿也不知道,《遇上你是我的缘》这首歌是父亲深沉的爱的流露。
他带女儿去外地求医的过程中,仍然笔耕不辍。2003年春节之后,昂旺文章为草原小姐妹才让吉和才让措量身打造的《家园》就是在他带女儿去北京看病的时候,与北京音乐圈著名作曲家、电视剧《橘子红了》曲作者曲波先生联手合作的。
采访结束了,那个并不伟岸的身形深深地印在了记者的脑海里。昂旺文章说:“我生长在美丽的玉树草原,是那片土地赐予我创作的灵感,我将继续在那片热土汲取养分,为人们创作更多更好的藏族歌曲。”(作者:王运卓)
个人资料
虢邬·昂旺文章,藏族,出生于1964年2月,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少语系,是我省著名的诗人和词作者,现在任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电视新闻部主任编辑。
获得荣誉:作品《妈妈的羊皮袄》获青海省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第九届入选作品奖;2004年,他被青海省委宣传部授予“四个一批”优秀人才称号,2006年,他被青海省广播电视局授予全省首届“十佳编辑”荣誉称号。
主要作品:诗集《朝歌夕唱》。歌曲作品专辑《妈妈的羊皮袄》;MV作品《家园》(青海省广播电视学会2004年度“文艺奖”三等奖);其中作品有《我的草原》《这里是江河的故乡》《爱人》《遇上你是我的缘》《情》《绕过源头去寻你》等上百首,获得了多项省部级奖励;MV《天边的神灵———藏羚羊》(2006年在藏羚羊申请奥运吉祥物之际,中央台、青海台、甘肃台等播出)。
主要影视音像作品:《潇洒的康巴人》《妈妈的羊皮袄》《吉祥的玉树》《吉祥的哈达》《雪域男子汉》《遇上你是我的缘》《蕃地古韵》《江河的故乡》《阿妈的笑脸》《情系唐古拉》《五彩的激情》等等。《守望白云》(昂望文章词 赵小均曲 卓玛永藏演唱) 《爱的怀念》(词曲作家昂望文章和赵季平)
那个时代最好听的歌《金瓶似小山》的词作者-朱丁先生在青海写的歌.
竹子点评:从小就喜欢《金瓶似的小山》这首歌,从来没想到这金瓶似的小山原来指的是青海塔尔寺的八步莲聚塔,从来没有想到过这首歌的诗作者是个“青海人”。有一天,竹子在车里听到交通台的介绍,感觉震惊无比:原来青海不仅孕育出王洛宾这样的大作典家,还有影响这个时代的最好听的歌《遇上你是我的缘》我的大校、词作家昂望文章。还产生了影响我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最好听歌曲的词作家朱丁。
2011-11-22 16:55:00)此文转载惠草佩兰博客▼标签: 杂谈
很长时间,冰河作曲的<金瓶似的小山>一曲的词作者写的是"藏族民歌).直到20世纪出版的歌曲碟片上注名,朱丁词,冰河曲.
朱丁先生已经过世.夫人徐沛霖也年事已高.当徐老谈起当年她和朱丁先生的往事,仍然记忆犹新.
朱丁先生在上海解放前夕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徐老毕业于当时的上海新闻专科学校.在1949年月来到华东新闻学院培训班.这个培训班是专门为培养新中国新闻工作者而办班.招收从上海各大院校的毕业生约500人.在培训班中,朱丁和徐老分在同一个学习小组中.1950年,两人都是自愿报名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来到当时"穷乡僻壤"的青海.当时的西宁,生活条件很艰苦.朱丁被分配在青海日报外勤,徐老做内勤.当时的两人尚在互为好感阶段,并没有确定恋人关系.没有多长时间徐老奉调位于西安的西北人民广播电台,两人时有书信往来.
1950年,朱丁的一篇文章发表在西北群众日报上.文章生动报道了青海塔尔斯灯节(藏族喇嘛教节日)热闹的场景.文笔生动.徐老看到文章后,深深被朱丁的文笔所吸引,1952年的冬天,徐老调回青海,1953年12月,俩人成婚.
60年代,当时广播里演唱的一首歌<金瓶似的小山>风靡中国.青海也很多人学唱.当时徐老的一位同事请徐老教她学唱这首歌.朱丁先生才发现这首歌的歌词用的是他在一篇通讯报道中的一首诗.
据徐老的回忆,朱丁先生的这篇通讯报道大约在五十年代初,报道描写了翻身得解放的藏族民众,载歌载舞歌唱新中国,从心底里发出的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的感恩之情.报道登载在<青海日报>上,那首后来有名的歌词是朱丁先生根据藏族民谣改编后在通讯报道中出现.据说发表后,得到郭沫若先生的赞赏,著文赞扬文章写作方式与众不同,文艺手法形象生动,非常富有民族风格.
限于当时的报纸用纸非常的简陋,我们没法得到原始的的资料.但从五十年代末,冰河创作歌谱时看,冰河先生应该看到的是人民日报?转载的朱丁先生的文章及在文章中的这首诗.而在冰河先生的歌曲登在中国音乐协会歌集上后,朱崇懋先生那美妙,抒情的声音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波飘荡在青海湖边,围绕在美丽的金瓶似的小山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