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邮箱:1050151929@qq.com
电话:15811463692
 相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竹友天下>>魅力竹子                       

南京大屠杀不能再拍了!评陆川的《南京!南京!》
发表时间:2009/8/27 10:06:40     文章来源:草稿正起,欢迎参与      文章作者:竹子点评《南京!南京!》     浏览次数: 1797
 
 

竹子点评:鲁十一讲课的老师戴绵华一句话石破天惊:《南京!南京!》是部片子是为东亚共荣圈的建立,把三十万死难中国人民又屠杀了一遍。
而竹子深刻认识到,这部片子虽然试图探索人性,但是却只是探索进去了,却没有探索出一个民族精神中发光的东西,就如生命的可可西里陆川是进去了,可是却没有探索出金子,只是找到一些石头,沙子,骨头,脚印。你想拿这些去照亮世界,感动别人当然是不可能的。也不知道是陆川本人的艺术天才不够,还是缺少发掘提练能力。
没有从这次探险中提练出精神金子撼人的东西,这次探险,虽精神可佳,但却是失败的。
当然,陆川会说,要从三十万死难人群中找金子难度何等之大,但是,你进生命可可西里就是找精神黄金去了,找不到,必然遭人唾骂,找不到必然全功尽弃。
当然陆川主观想法,可能是好的,想从人性的角度解密南京大屠杀,可是从被屠三十万中国人群中找到精神的金子,更没有挖掘出感人至深中的精神内蕴。其结果是:不仅世界人们看到一群贪生怕死的中国人觉得当杀之,就连中国人都觉得这帮人也当屠之。
而恰恰相当,陆川反倒是从日本侵略者身上提练出一种感人的杀人心态,让人觉得这些魔鬼还挺人性的,让人撼动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力量,让人恐怖于日本军国主义征服世界的野心。这不是彻底的失败,这又是什么?
最起码,当从中国死难三十万同胞中提练出一种精神的力量与日本人的精神力量相对峙,不能对峙,反而在精神上挫伤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这不是彻底的失败是什么?
竹子在思考,如果导演们对于中国死难三十万同胞精神世界的摸索过于贬力,如果导演们摸索不出三十万被屠杀中国人悲壮感人的精神力量,那么南京大屠杀不能再拍了。拍了只能让中国人感觉又一次被屠杀,而这一次不是三十万中国人,而是十三亿中国人。
可不是?中国导演拍的所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片子,除了杨阳的《记忆的证明》其余的:吴子牛的《南京大屠杀》陆川的《南京!南京》全是失败的。
每一次看完南京大屠杀的片子,竹子心里难受好多天,想说,这伤口,刚刚痊愈,不能再揭了,一次一次揭开,一次一次流血,这种对中国人心灵的屠杀,何时能了?
而每一次拍南京大屠杀,中国导演都试图表现中国人是多么规矩多么听话多么老实多么奴才多么懦弱多么甘心多么无奈任人屠杀。杨阳和陆川的进步在于想表现中国人为了活下去展示一种人性的探索,可是陆川对于被屠杀三十万中国人精神层面的探索其实没入皮毛似终不得入。
并不是失败了就探不出精神中的珍宝。恰恰相反,几乎所有伟大的作品都是悲剧,都与失败有关:
楚霸王兵败陔下,精神上光芒却突破迷雾绽放出来,“虞兮虞奈若何!”这是怎样流芳千古的句子。
荆轲剌秦失败却留下“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样气荡山河的千古绝句。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君,才与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向东流”的绝美诗句。
 
 
曹雪芹家族被抄家,才写出《红楼梦》这世界文化瑰宝。曹雪芹才唱出:“只留下白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千古绝唱。
中国那么多的朝代那么多的历史,为何唯有《三国演义》流芳千古,就是因为那是一个桃园三结义的悲剧,那是一个关于义气的贯世贯古大悲剧。
而电影《泰坦尼克号》才死了一千多人,就提练出那么美的悲剧音乐(my,heart well go on)
..........
 
问题出在哪里?根本不是南京大屠杀中国作为一个失败者这一原因?
而现在的导演,探索人性,于是先就定位要博得世界人民的同情,于是自己先就变得唯唯诺诺。
似乎电影还没有拍,目的就已经很明确,妄想展示中国人的善良,日本人的无奈。于是乎,下笔,无处不在乎全是表现物质层面的,有的想表达精神层面的,可是却畏畏缩缩,生怕这样就得不到世界人民的同情了。
这一点杨阳的《记忆的证明》探秘屠杀了中国劳工的日本老兵的心态是非常成功的,可是杨阳探索中国的人精神世界,是成功的,但是力量不够,撼动力不够,深度不够,以致于拍完了觉得片子中浩二反像明星把中国的悲剧英雄比下去了。所以评奖时,虽然该片子得了多项大奖,可是评最佳主角时,大家心里想的是浩二,却不肯把票投给浩二。这正是因为杨阳胆量还不够,没有把更多的力量和撼动赋予一个失败者,而不是一个成功者。
而真正通天撼动力赋予中国的悲剧英雄。而悲剧的气场本来就在失败者,而不在成功者,这失败是不是就是中国导演们团队的失败?就连诗人,海子、昌耀敢于自杀,从而获得了通天的精神力,从而可能流芳千古。
中国的导演怕什么?为何不能把这种通天之力给予那些被屠杀的中国人民呢?或许那力量是一种诗的力量音乐的力量,反正那是一种气荡宇宙的精神力量,只是我们的导演没有胆量去接罢了。
 

链接:

陆川:我的电影我的梦(2009-07-11 19:47:19)
但陆天明却认为高中毕业就考导演系,没有一点生活感受,不可能拍出什么好电影。不过,他没有直接回绝儿子,而是把导演杨阳(后来拍《牵手》成名)找到家里,告诉陆川这是单位新分来的女导演,让她给看看你适不适合干这行。杨阳让陆川先表演一个小品。
 

曾经,别人称呼他是“作家陆天明的儿子”;如今,人们叫他“《南京!南京!》的导演”,而父亲陆天明则变成了“导演陆川的爸爸”。

在中国新生代导演中,陆川是特别的,他的电影总是关乎生死、杀戮,有着深层的绝望与浓烈的救赎。但是,从处女作《寻枪》,到《可可西里》,再到《南京!南京!》,他一步一个脚印,从来没有让我们失望过。

山重水复的电影之路

陆川生在新疆,父母都是上海知青。

那是新疆最冷的二月,他生下来不到半小时,就被父亲用一辆拉羊粪的架子车拉回了家。陆川的妈妈坐月子,一共吃了五十个鸡蛋、四个猪蹄和两只母鸡。那四个猪蹄和两只鸡,是父亲献血换来的。

这个用献血换猪蹄和母鸡的父亲,就是著名作家陆天明,他的作品《大雪无痕》、《省委书记》、《苍天在上》在社会上影响深远。对于陆川来说,父亲永远是一个会让他紧张的人。陆天明从来不当面表扬他,加上弟弟陆丁是个8岁进中学、14岁上大学、18岁成北大哲学博士的神童,从小蔫淘的陆川,总觉得自己很平庸。但他的聪明是随着成长的脚步一点一点发挥出来的。陆川五六岁时随父母迁至北京,在一段时间内,他总觉得自己与城市格格不入,因此比起同龄人来,多了一些生存的思考。

因为父亲的影响,陆川一直认为写作是天下最值得干的事情,常常偷偷写点诗歌、小说,幻想着自己也能成为受人景仰的作家。直到16岁时,在电影院花了一毛钱看了电影《红高粱》,当看到银幕上红色的高粱幽灵般舞动,那个孩子在一片红色中高声诵读着“娘,娘,上西天... ...”的时候,陆川觉得一种巨大的力量从银幕透射出来,把自己死死地钉在座位上——原来一部电影可以如此表达。年少的陆川突然觉得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高中毕业时,陆川想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需要有文艺团体推荐。他想,要是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当编剧的父亲愿意推荐的话,准有戏。但陆天明却认为高中毕业就考导演系,没有一点生活感受,不可能拍出什么好电影。不过,他没有直接回绝儿子,而是把导演杨阳(后来拍《牵手》成名)找到家里,告诉陆川这是单位新分来的女导演,让她给看看你适不适合干这行。杨阳让陆川先表演一个小品。很少跟女孩子说话的陆川顿时手足无措,脸红到了脖子,在那里傻了半天。报考电影学院的事就这样被否决了。父亲给他填了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的志愿,就读英语专业。

上了大学后,18岁的陆川还是丢不下对电影的热爱,开始在学校做军人剧社的领袖。每年写剧本,别人都在排《南泥湾》、《黄河颂》,他却在舞台上竖起十字架,排不一样的《马拉之死》,表达自己的诗意,却总能获奖。

毕业后,陆川进入国防科工委做了一名翻译。有事没事,他总爱骑自行车从电影学院门口经过。这里于他,一直是个神圣的地方,他总梦想着,哪一天一不小心遇到个伯乐,能发现自己这匹千里马。

1994年年末的一天,陆川在北京电影学院看见了一则招生启事,说是有两年工作经验的也可以报考导演系。仿佛看见一双大手在向自己召唤,他毫不犹豫地奔上前去。在他准备考试的整个过程中,父亲陆天明始终保持沉默,既不反对,也没有表示支持,更没有动用自己的关系为他“铺路架桥”。

当时陆天明的好朋友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郑洞天,偶然看到了陆川的名字,便打电话给陆天明,说,你儿子考我这个导演系,你怎么也不给我打个电话?陆天明说:“我儿子要行需要打电话吗?要不行你能照顾吗?”陆天明觉得搞艺术是任何人都帮不了的,必须自己闯,成就成,不成就老老实实干别的。

陆川很争气,初试通过了,两次面试也通过了,他一路过关斩将,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破茧成蝶:从《寻枪》到《可可西里》

高分走进电影学院的陆川此后并不是一帆风顺。毕业后,他被分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当导演,但北影厂当时的导演有七十多个,一年的戏却只有十几部。陆川没戏可拍,天天趴在那里写剧本。

陆川把一个名叫《寻枪》的剧本反反复复修改了十几遍,然后骑着自行车四处自荐。他将本子给了不少导演和制片人,都如泥牛入海。当时陆川在北影厂的工资是每个月三百元,根本不够开销,生活上基本都靠以前当翻译时的积蓄。父亲却没有帮忙的意思,只是告诉他,比拍电影更重要的是学会怎么走出和走好人生的第一步,许多年轻人都是垮在这个关口上的,他相信陆川会挺过去。

后来,陆川托人联系上了姜文,把剧本送给他看。没想到,姜文看了剧本很兴奋,打电话来说愿意出演。

《寻枪》不负众望,取得了重大成功。该片先后获得台湾2001年度优良剧本大奖、2002年度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处女作奖、2002年度最受欢迎的电影等多项荣誉。陆天明看过影片也很激动,但他还是很冷静地告诉陆川:最重要的,是他的下一部作品,如果仍然成功,他才算真正在电影界有了位置。

《寻枪》让陆川成功了,但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说他只会玩商业,不懂艺术。所以第二部作品《可可西里》的诞生点有点“对着干”的意思。

这一次,陆川采用了全新的手法。为了保证真实感,他带着摄制组来到平均海拔四千七百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实地拍摄。高原严重缺氧,陆川一直鼻血长流;饰演刘栋的演员被流沙活埋,差点失去生命;拍摄影片开头的藏羚羊镜头剧组花了四个月守候... ...

然而这一切都是值得的。陆川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请父母看《可可西里》的情形:看完后,父亲一句话也没说。后来,母亲跟他讲了父亲的评价:“陆川成熟了,从《可可西里》开始,他可以做电影了。”

这一年,《可可西里》在全球拿了四十多个奖,而且创下了不俗的票房。这个生于70年代的毛头小伙儿,仅凭《寻枪》和《可可西里》两部影片,便以“黑马”的姿态将出来,在电影江湖中声名鹊起。而破茧成蝶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晓。

《南京!南京!》:让电影为历史做点事

在当今的中国影坛,年轻导演的电影,多是关于自己的情感和故事。但陆川的前两部电影却与自己身边的生活毫无关系。因为父亲告诉他:只有眼睛看到别人的时候,才是一个艺术家。

经历了之前的思考和积淀,陆川的第三部作品更充满了生死的考量,有国家、民族、仇恨、人性。那就是《南京!南京!》。

在所有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片子中,这是第一部以日军作为故事主线的片子——陆川认为,如果单单讲中国人怎么被杀,那只是一个表诉悲哀的电影。陆川想让人们从“南京大屠杀”单向度的影像记忆中复苏,用另外的勇气来看待这段历史。

陆川要让大家知道,1937年的南京不只有一个冰冷的数字“30万”和一个救中国人的外国人拉贝。中国人有没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表情?他从2005年1月开始写剧本,从日本兵的日记、各种档案里寻找真实的材料——教科书中没有提过的巷战、姜淑云救“丈夫”、妓女小红举手自愿做慰安妇为民众换取过冬物资这样的百姓故事。

影片开拍时,他打电话给南京研究的专家,要他们提供20个战士的名字。几个专家翻了半天资料,一个给了他一个,另一个给了他一个半。30万中国人,号称有十几二十万士兵被打死,能确认名字的,只有一到两个!一刹那,陆川觉得很沉重。

他从博物馆借来一大堆在抗战中被俘中国人的照片,作为挑选群众演员的依据。几百人的场面,没有人穿的衣服是一样的。“如果你能找到一张穿帮的镜头,我输你500块钱。”陆川自信地说。

这部电影的制作耗时四年,陆川和他的团队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煎熬,他自己都数不过来了。他曾三度得了急性阑尾炎... ...父亲陆天明曾到拍摄现场看过,这回,他跟陆川说的是:应该让你弟弟来看看,他哥哥是怎样工作的。

在《南京!南京!》的全国首映式上,在外地出差的陆天明通过大屏幕对儿子说,你为这部片子所受的艰辛、委屈,我和你妈妈心里最清楚。接下来,是长达一分多钟的含泪哽咽。无论是对电影,还是对儿子,陆天明都用眼泪表示了他的认可与肯定,还有欣慰。

而陆川在台上看到父亲的表情,立刻情绪难以自控,转身擦眼泪。场面一度沉寂。

当首映式上,主持人问陆川想对父亲说些什么时,陆川只说了一句:下一部会更好!

燕子博文

 

其实在媒体说兰晓龙、康洪雷敢拿《士兵突击》吃第一只螃蟹,启用普通演员,自己制造名星之前,著名电视剧导演已经在吃真正的第一只螃蟹了.杨阳的《牵手》推红了蒋文丽,吴若莆,《记忆的证明》推红的浩二等.这就是杨阳,要以优良的制作取胜,而不是以几个老脸,几个名星,让人来看热闹.

电视界动态:

其实在媒体说兰晓龙、康洪雷敢拿《士兵突击》吃第一只螃蟹,启用普通演员,自己制造名星之前,著名电视剧导演已经在吃真正的第一只螃蟹了.杨阳的《牵手》推红了蒋文丽,吴若莆,《记忆的证明》推红的浩二等.这就是杨阳,要以优良的制作取胜,而不是以几个老脸,几个名星,让人来看热闹.

而当李少红拿《红楼梦》烂抄时,杨阳的新剧却仍是悄无声息,这便是杨阳的风格,要以真正的艺术取胜,而不是商业的抄作取胜.
 

佚人博客

不久前,一部名为《建国大业》且聚集几乎所大腕明星们的电影又被炒得火热。但这次难得的大腕明星欢聚,又是以真正的市场化操作,才把他们请到一起的吗?根本不是。而是又退回到当年大锅饭的组织命令,并且以江湖老大的号召方式,才凑起了这次的空前明星阵容:为国献礼拍个庆祝片子,谁敢不来?谁敢不来日后就让你们个个吃不下兜着走!真是太具讽刺意义了:改革在中国影视界几十年足足转了一大圈,居然最后在操作之上,又回到了类文革的“火红的年代”!

再说一个真实故事——

2003非典肆虐,天下人,无论明星还是百姓,谁都无法在当时预测自己的今后命运。结果北京某著名大医院,当时为抢救非典病人历尽艰辛,于是经媒体宣传,很多明星大腕,也良心发现赶去那家著名医院献演献唱纷纷作出难得姿态。到2004非典过去了,该著名医院院长,为了慰问医院中的大夫、护士,又傻呼呼想起了去年大腕明星纷纷赶到的感人场面,于是就吩咐手下人再去请那些明星大腕们来加盟庆祝晚会,谁知手下之后急报:某某出场费要价20万、某某某要30万……40万……当时那呆院长听得直翻白眼问:“他们生病了吧?”手下人说:“您才生病了呢!非典时期,人家是过来表个姿态。现在事儿过去了,人家现在才是正常要价。”

最近几年,媒体吹嘘、影视有部门向上报告:我们的影视事业,如何如何市场化了、走上正轨了……

先不用说整体,就先请有关部门稍微治一治大腕明星的片酬漫天要价给人们看一看?

然而,人不治人天能治人。全球化的金融危机终于难得地到来了!

说它难得到来,不是替整个社会的经济困难而幸灾乐祸。而是因为它的到来,必然会强迫整个影视业迫不得已地自动调节明星们的无限要价。

因此说,这一场金融危机,它所带给大腕明星们的最直接“聘礼”就是:你们必须打折落价了。

试想,在明年、后年、大后年,哪家影视制作公司,还敢将投资一部电视剧的钱,抽出一半而奉献给其中某一个大腕明星呢?就算哪家公司老板心里情愿“爱的奉献”,可囊中一旦真的羞涩起来,即使有爱,那钱也真就献不出来了呀!

其实,悄悄地、打抢地不要,已经开始有制作方、导演在拆大腕明星的天价片酬的台了。

一部《士兵突击》出来,是年轻的、全新的演员阵容;而投资和力气全部被投入到电视剧本身中去。该剧一播,立即南北通吃席卷全国。尤其对年轻观众而言,还有谁真愿意五年、八年的,天天就看着电视剧里那几张天价老脸来回重复呀?再说,就靠那几张天价老面孔,还谈什么中国的青春偶像剧啊?即使生活当中真有青春偶像,就让他们干等老腕明星让位,也得把自己等成个查尔斯王子不成。

有兰晓龙、康洪雷敢拿《士兵突击》吃第一只螃蟹,后边也就有胆大的导演,开始跟着撂大腕明星的片酬冷场了。

胡玫导演的《望族》,也是基本不用大腕明星,虽电视剧尚未播出,但在行销上却走得很好。

  再者,曾经制作出未播先火的《天道》的天润传媒影视公司,最近就玩得更大胆了。以往据媒体而不是据观众说,电视剧想要吸引眼球除了好的故事、精美的制作之外,明星大腕似乎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但今年天润传媒的待播大戏《醉红尘》却反其道而行之,全剧“一个大腕不用”,据了解,该剧现已成功完成了对各地电视台的全面销售。导演林子因此解释说:现在观众打开电视,看到的总是那几个老面孔,而《醉红尘》大胆起用年轻演员,不但符合剧本对角色年轻、唯美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带给观众某种年轻的新鲜感。”


 
 
版权所有 东方竹子国际互联网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信息部备案号 京ICP备09037828号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