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点评:蜀道有两条,一条是沿着汉水及汉水最大支流任何从大巴山穿过到达重庆的蜀道,一条暗沿嘉陵江穿越秦岭金牛峡到达成都的蜀道。这两条蜀道哪条更险呢?当然是从安康过紫阳到达重庆的蜀道更险。为此我专门请教过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研究员。可是为什么诗人李白会在相对平坦的蜀道上写下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呢?是因为李白没有到过从安康到重庆的蜀道。而这条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更难走的蜀道就是我的祖先三百年生息的地方。
古语道:紫阳疆域,为安康锁钥道有两条,一条是沿着汉水及汉水最大支流任何从大巴山穿过到达重庆的蜀道,和穿越秦巴山到达成都的蜀道。这两条蜀道哪条更险呢?,任河路径,实川陕咽喉;峰有千盘之险,路无百步之平。今天说紫阳是说这样一个叫做紫阳的地方,写在今天,是愿您悟出些什么……
紫阳是陕西南部一小县,属巴山山区,盛产橘子、富硒茶、桐油果……
上世纪七十年代,江青点评全国三大穷县,其一紫阳。当地百姓常年以树上柿子,地里红薯当饭充饥。有橘子有茶有桐果却因山深路远水险无交通而难以外运,便罢,当年的柿子成了来年柿子树的粪,落到地里,烂到土里。竹子点评:听爸爸妈妈说:当年紫阳的柿子多得不得了,可是却运不出来。于是风吹柿子落。柿子被吹入大巴山谷,天长日久,就怄成柿子沼泽,人兽不小心踏进去,就会捂死,跟掉进沼泽一个样。于是当年大巴山人出行不仅要小心蛇兽、棒佬儿、还要小心掉入柿子沼泽。要说七十年代还有人饿死的话,那就属紫阳了。
紫阳是那年头的天下写照。百姓们兴许懵懂,相信自己来世就是过这日子的种。
紫阳自四九年就没有在当地枪毙过人。是说罪犯,大概因了山险,人恶,社会情势不摸,1970年襄渝铁路修至此地,还时常有山中土匪出没,若想法院执法兴许是个大风险。自铁道兵5752师从越南跟美国人打仗回国后就扎进了紫阳修路,也便有了四九年来第一次就地枪决人犯的事情。据说是交由铁道兵军事法庭执行。
那年紫阳县的汉江滩上第一次有了国家执法杀人的奇闻,却差点被劫了法场。那日,万人涌动。大凡杀人的事情都是人间戏法,有许多乐趣。这个道理相信也是永恒。当执行者举抢时刻,人群里却先行发枪。观众顿时炸窝,四散奔离……眼见情势失控,执法官当机立断,拔抢扫射,抢先解决了人犯。 竹子点评:据紫阳县志记载,紫阳第一批枪毙的是紫阳首富、紫阳商会会长吴毅臣、璩表东等。那么这次差点被劫法院是不是指那一次?瓦房店毛家女子毛美儿嫁到吴家。乱石滩王家女子也嫁到吴家。而乱石滩毛家女子毛婳儿--我爸爸的幺姐又嫁到王家。璩表东是王子明的女婿,毛高圆的妻子王谧儿是王子明的养女。王谧儿原来姓贺,来自大巴山瓦庙子四大房。正是毛家的亲戚的命运后面隐现的正是大巴山的近代史。
我之所以知道这些,是因为我们学生连(属知青)在修那条路。
修路先进人,进生活物资,要建生活基地。先遣队探路提前一月入山,借宿在百姓家里。二天早起发现隔壁房东一家死在床上,头落地,血流成河……后得知屠手杀错了人,想杀的是我们学生连先遣队。
那是七十年代,建国也已二十年余。国家好象大得不能掌控……古话说:乱世出英雄。这话不能不信!若不是乱世,毛主席能为英豪?但养护一爿江山却似女人绣花,非精灵之气莫属。紫阳山深,“山高皇帝远”那话要倒着说才通。北京对于此地似乎鞭长莫及呀。
治理紫阳,如治理国家。却没有治理得顺通。
紫阳那年还在饿死人。
全家穿一条裤子的典故正指这里。学生连驻地旁的乡亲常年是靠树上的柿子,地里的南瓜充饥。竹子点评:紫阳人充饥还有苕,苕是大巴山语就是红薯,还有嘟根--六零年前后,我妈妈徐馨儿下放回大巴山,没得吃的,多亏了幺舅舅帮助妈妈到深山去挖嘟根。大巴山人没油吃时,就会吃柒籽油。有长工形容王谧儿的养母贺管家婆抠,就给她起外号叫“舞两舞”,意思是每次给长工抄菜前就拿着柒籽油饼在大铁锅中来回擦两下。此话并不夸张。南瓜上锅蒸,切两牙儿置碗中便是一餐。常年不见米粒,山野菜成了主食。
现在看紫阳的橘子、富硒茶、桐油果无疑是绝好的经济资源,三大样足已富庶一方,可那时不!紫阳好似爪哇国。
今日公元二00五年元月十八日,不见紫阳数十年。恐怕此生不得再见。好在有了网络,特地登陆查询。发现紫阳也有了工业,有了电讯,也有了城市这样的词句,像是说一个天上飞来之城呢,那能是紫阳么?那个饿死人的地方!
如今紫阳也是一个可以养活人的地方了,我就想起了一句在中国流传十多年的民谚——要吃粮,找紫阳!
百姓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究何因?我想找到紫阳事理便自然清明……
链接:由天梯云栈构成的古老蜀道,在数千年间穿越着秦巴大山,也如同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一样穿越着中国历史文化的重重关山,在人类的生存、争战、迁徙、邮传、贸易、交融等诸多领域积淀着一份厚重、独特又有些神秘的文化,有待人们去探幽发微,去猎奇览胜。
长期生活于斯、熟稔于斯的作家王蓬曾以秦巴大山为背景,写出过长篇小说《山祭》、《水葬》,又毕十年之功,全程走完多条汉唐古道,对古道诸多功用、沿途群众生活状态、风土人情详尽考察,深入梳理,细致描绘,能使广大读者因汶川地震对锦绣四川产生的关注与牵挂,在更深层面上得到认识和了解j更能沿着作者笔下的古老蜀道去感受巴山蜀水灵秀优美,独特且神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