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邮箱:1050151929@qq.com
电话:15811463692
 相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竹子乡愁>>文友作品                       

鲁院校友鲁爱毛结业感言
发表时间:2010/1/14 17:21:23     文章来源:文友博客      文章作者:鲁爱毛     浏览次数: 1255
 
 
著名作家傅爱毛在07年鲁迅文学院进修后的发言
2009/10/21 01:52   [心情 ] 
 

(我注:我觉得古人如施耐痷曹雪芹,写小说对他们来说,是纯投入而没产出的项目,不象现代人如海岩、JK罗琳类。但是为什么有人会那么做呢?经济学十大原则是什么?之一,人们面临选择。之四,人们对激励会有反应;李贽,虽然,成就在西方人的掩映下没落了,但是我想到的是,穷儒在艰苦的条件下,想到的是都城里的灯红酒绿还是多年前的孔圣人?我以为在美国梦的指导下,大家开始务实,即使有非主流的文学爱好者,也是少数,但看傅爱毛的文章,才知道另有洞天。或许是欧美的普世价值还没有阳光洒及到俺乡俺壤?) 
 
河南作家傅爱毛是一个很沉默的人,很少说话,更很少在集体活动中开口,但是每一次的开口,都会让我很震惊,很感动。这是她在鲁院总结会上的发言,我再次被她的话语所打动,于是我根据录音把她这短短几分钟的发言整理了出来,希望很多人都能看见,真正的了解傅爱毛。 
 
    我本来是特别不爱说话,也不擅长说话的,但是这几天秦老师多次地叮嘱我,她说这是大家最后几次聚在一次了,你一定要说几句,因为什么呢,她说我性格太内向了,让我锻炼锻炼。但是我自己也觉得,鲁院生活快要结束了,大家很快就要天南地北各奔东西,根据我自己的情况呢,我觉得我以后很少有机会再跟大家见面了,俗话说,千年修得同船渡,我们能够在一起待四个月,学习啊,生活啊在一起,不知道是多少万年修来的缘分,不说几句的话,好像心里也过意不去,我不爱说话,也是有缘故的,因为到了鲁院之后呢,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城市,我从一个很偏僻的很贫穷的乡下的小县城里来,所以特别的自卑,加上自己的内向,我老害怕一开口说话大家就笑话我,所以就保持着沉默。 
    其实在鲁院学习的这几个月以来,很多同学都写了很多东西,有人写了十几、二十万字,我自己写的东西很少,但是有可能我的笔记是记得最详细,也是最多的,有一个本子已经用完了,密密麻麻,第二本也用了一大半了,不是说我学习特别的刻苦,而是说在我的家乡有一批文友,他们有的是种地的农民,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小职员。不论他们在从事什么职业,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十几、甚至二十几年如一日,痴心不改地爱好、经营着文学,却几乎从来没有发表过作品,但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文字,在他们心目中,鲁院就是文学的天堂和精神的圣地,谁能来这里学习,简直就是上帝最大的恩宠,但是他们清楚的明白,这一辈子几乎再也没有机会踏进这个殿堂了,所以在我来以前,他们就请我吃饭,频频地给我倒酒,嘱托我要好好地听讲,认真地做笔记,然后回去之后呢拿给他们看,讲给他们听,这样一来,我的笔记就成了他们学习的教材和讲义,因为我们学习的时间是四个月,他们等不及我回去,刚来的一个月,经常要打电话过来,第一个月我就花掉了两三百块钱的电话费,他们迫不及待地问我们在讲些什么课,后来为了满足他们的愿望,我就把我们班同学的博客介绍给了他们,这样每隔一至两周,他们就聚会在我们县的文化局里头,我们县文化局办了一个刊物,叫《三月雪》,我愿意把它介绍给大家,因为大家永远没有机会看到它,它是内部的刊物,就印千把份,就是我们几个穷朋友、穷文友的阵地,希望大家能知道它的名字,他们就聚在《三月雪》的那个地方,守着一个电脑,认真地研读大家的博客,他们知道我们下周要上什么课,而且他们也知道我们鲁院要举行什么活动,他们跟我一样,熟悉全班同学的名字,有一次他们打电话给我说,黄土路是不是请假了,我很惊奇,我说你怎么知道的。他说在黄土路的博客上看不到他写的讲课的内容了,后来他们又打电话开始埋怨我们班的同学,他们说我们班同学一开始做博客的时候,一节课会做三千字,先是老师的讲述,跟着是自己的分析,到了后来一节课只做两百字,到了后来一周的课三言两语就带过去了,他说太不象话了。他们牢骚满腹不能够满足,这时他们又把希望寄托在我的笔记上,所以我坐在教室里头的时候我就想,我的责任特别的重,我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的人,我相信在全国各地还有许多跟他们一样的文学爱好者,从内心里憧憬着鲁院,向往着鲁院,也关注着鲁院。 
    鲁院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现代化的设施,更没有娱乐的所谓的楼台馆所,它就是一个简陋的小院子,甚至我来的时候特别的失望,因为我来之前就像信徒朝圣耶路撒冷那样的心情来的,拿着那个指示图,过了红绿灯,向南拐一百米,看见一面红旗到鲁院。我想鲁院难道就在这样一个小破街上吗?它是如此神圣的一个地方啊!但是我走过来发现,它确实就在,后来我一想,文学的境地也就是如此吧,在诺大的一个北京,文学被挤到了一个很小的尴尬的角落里面。尽管鲁院是如此的简陋,但是它仍然充满了无穷的魅力,牵动了全国很多人的心,为什么呢?我常常想到这个问题,其实在我们那群乡下文友的心目中,鲁院的地位是高于清华和北大的,因为我来鲁院的时候,接到鲁院通知书的时候,他们对我的羡慕就仿佛是羡慕一个高中生去读清华和北大,而且我们约定了哪一周的课安排的特别好的话,让我提前打电话给他们,他们坐火车来,做一周的旁听生,看看鲁院,感受感受鲁院,然后和我一起在校门口合影,我就答应了,而且我慷慨地承诺,你们来了,我来安排住宿,就仿佛我成了北京的主人似的,那一刻真的很神圣、很伟大。但是到了鲁院之后,我们领导宣布不能带朋友来听课,我就打电话告诉他们,他们非常的失落,失落了好一阵子,他们就很想知道鲁院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我就告诉他们说,站在我的窗前,就可以看见外面灯火通明的摩天大楼,坐半个小时的车就可以到天安门去散步,然后我们的校门口车水马龙,非常热闹,不亚于长安大街,我这么说,是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没有机会来北京的,他们不会无缘无故花钱来北京的,所以我骗他他也不知道。另外我觉得,我不是在夸张,因为在我的心目中,鲁院是如此的高大,如此的辉煌。北京这么大一个地方,楼台馆所,饭店酒楼,数不胜数,不管它们多么现代化,多么前卫另类,但是它们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只是现实层面的东西,没有超越性的,鲁院只有一个,也只有鲁院能提供给我们一种超越现实的,超越物质的那些东西,所以我觉得,我们来到鲁院这个地方可以避开物质的压迫,可以舒畅地呼吸,并找到内心的家这种感觉。我想呢这几个月来,我越来越感到鲁院不是一所学校了,或者说不仅仅是一所学校,而成了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一个梦想,甚至成了我们内心的一个神话了,我在这里所要寻找的是一种内心深处的东西,是存在之外的存在,一种世界之外的芳草,就是鲁院的存在使我们相信,不管物质发达到多么高级的程度,都不会覆盖我们的内心,人的精神是永远不死不灭的,文学虽然被挤到一个如此狭小尴尬的角落里,但它仍然是我们心中的圣地,就仿佛是沙漠中的一泓湖水,或者是一片绿林,它让我们感到内心的柔软,它让我们眼中有泪,而且它让我们领悟到这个世界的诗意和温暖,老师们常常说:鲁院是世界唯一的。美国如此发达,但是没有这样的学校,在其它地方我们也找不到这样的学校,只有中国有,我想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我个人认为,这说明了我们中国人是高雅的,是浪漫的,同时也是高贵的,我想一个民族,它对待文学尊重有多高,就预示着它对人本身的尊崇有多高,我们中国给予了文学如此的待遇,我们是高贵的,我常常想,鲁院这么大,如果连鲁院这个角落也被挤掉了,这片地方也被开发成了住宅小区,也成了商务馆,那么我们还剩下什么呢?的确生活就太令人失望,我们就找不到所要依据的东西了,我想如果鲁院有一天不存在了,生存不下去了,那一定是中国到了最可悲哀的时候,到那时候,我们也失去了所有内心的热望了。所以我觉得鲁院它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神话,它的存在成为一种我们精神的安慰和寄托........ 
---------- 
以下摘自网上,当然以上也是来自网上 
 说到这里,我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我的几个文友。我的文友都生活在最基层。他们有的是种地的农民,有的是耐火砖厂的工人,有的是汽车修理工,还有的是单位的小职员,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十几年如一日,痴心不改地爱好和经营着文学,却又几乎没有在公开的正规刊物上发表过什么作品。他们也曾经许多次灰心绝望地发过誓:再也不摆弄文学了,要下决心像戒烟戒酒一样戒掉文学。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又会聚在一起,一边喝着廉价而又劣质的啤酒,一边聊着该死的令他们欲罢不能的文学。末了,从皱巴巴的口袋里掏出一卷皱巴巴的纸,那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他们呕心沥血的文字。这些文字曾经被庄严地装进信封里像一只只青鸟一样飞往全国各地的一家家刊物的编辑部,后来就像走失的孩子一样杳无音信了。在经历过无数次的绝望和失败以后,他们不再放飞手中的鸟,而退守到了最后一块属于自己的阵地上。
  让我告诉你这本刊物的名子吧,它叫作《三月雪》。我之所以想说出它的名子,是因为我知道,它永远都将无缘与您相识。它是我们县文化局办的一本内部刊物,没有刊号,没有固定的周期,局里有钱了就出一期,没钱就不出,印数也少得可怜,使我羞以说出口来。但,多少年以来,我的那帮文友们就是守着它度日的。这本刊物就像一朵羞怯而又卑微的、开在乡野泥土里的小花,装点和抚慰着我的文友们的人生,我也是这本油印小册子的忠实朋友。幸运的是:我走得稍稍比他们远一步,使我有机会跳出那个山沟里的小县城,来看一眼外面的世界。
  在我的文友们的心目中,鲁院就是文学的天堂和精神的圣地,谁能来这里学习,无疑是上帝天大的恩宠。但是,他们清醒地知道,自己基本上无缘踏进这个殿堂了。因此,在我来学习以前,他们殷勤地请我吃饭,苦口婆心地嘱托我:要我认真听讲,详细记录,回去以后拿给他们看,讲给他们听。所以,我的笔记就是他们的讲义和学习材料了。 

 
 
版权所有 东方竹子国际互联网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信息部备案号 京ICP备09037828号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