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邮箱:1050151929@qq.com
电话:15811463692
 相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竹子策划>>竹子新闻                       

探秘:中国石油大潮涌现神秘人脸形潮头!
发表时间:2010/2/1 16:50:38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报      文章作者:文字整理刘鸿波等     浏览次数: 609
 
 
竹子点评:中国石油潮头出现人脸,这是继铁人王进喜、马厚生、“武刹把子”、张立福--管道局立中国耫批但张的名气仍不大之后的又一批潮头出现人脸。

[] 2010-02-01 00:00


 

  —— 中国石油榜样先进事迹报告会典型风采录

    徐志强:矢志海外找油气

  油气勘探是“寻找”地下资源,是一项艰苦的具有奉献精神的职业,特别是在远离故土的海外,支撑这种奉献精神的力量就是忠诚。

  徐志强是哈萨克斯坦(PK)公司副总经理,有10年的海外工作经历。中国石油海外三个千万吨油气发现,他全部参与。

  苏丹3/7区是中国石油第一个以完整盆地为目标的大规模风险勘探区块,曾被西方油公司放弃。中国石油向资源国承诺:“合同签署后,一个月开始地震施工,两个月后第一口探井开钻,力争探井油气发现。”这是一场与时间的竞赛。

  在政局动荡的苏丹地区,需要将大量设备从东、西两个方向动迁。任何安全、道路、车辆事故导致的一件设备不能按时到位,都将影响正常开钻。徐志强用召集各方每晚开协调会的方式,强行拿下现场指挥权。他独自驾车,在现场组织协调,确保钻、固、测、录、试设备及材料动迁。在数千公里的线路上,他日夜兼程协调安全,修补桥梁道路,寻找并协调修理抛锚、掉队的运输车辆,与当地人一道露宿丛林。

  2001年的大年初一, 3/7区地震勘探第一炮响起;35天后,A1井第一只钻头打入地下。不久,A1井钻遇商业油气层。至此,中国石油的承诺圆满兑现。

  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需要科学的精神。他和伙伴改变3/7区以往沿盆地主体构造走向部署的思路,在主体构造走向的剪切轴方向,部署地震,寻找圈闭。2002年底在法鲁吉地区发现了亿吨级油田。2003年底累计发现石油储量32亿桶,探井成功率达到80%,奠定了建成千万吨原油生产基地的基础。

  哈萨克斯坦PK项目是中国石油第一个油公司并购项目,如果第一年无发现,将面临失去勘探区域的风险。中方人员只有2名,面对浩瀚的资料,他每天仅睡三四个小时,整理、阅读、吸收资料,及时完成勘探技术部署。当年完钻探井23口,发现新增可采储量5554万桶。在许可证即将到期的区域,钻探评价发现并落实完整的KOLZHAN碳酸盐岩潜山油田,创造了原公司资产区域历史最好的勘探成绩。

  在PK项目,每年做完地震和探井部署后,他仍坚持在现场,及时调整地震施工、探井钻遇目的层系、试油期间的作业方案和后续探井,坚持在一线完成技术部署思路。他转移勘探部署思路,相继在碳酸盐岩潜山等发现高产商业油气。当地媒体惊叹:这是中国石油人的创举!

  杨贵山:壮心不已战天山

  作为一名老石油人,能为中国石油管道建设献上我的绵薄之力,应该是我的幸运。既然选择,就要敢于担当,勇于奉献。

  2007年8月,当时杨贵山在西气东输公司上海总部工作,集团公司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邀请他去新疆,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踏勘。 

  初秋的北天山,时常雨雪交加。他们每天冒着山石滑坡的危险,趟过冰冷刺骨的雪水,翻山越岭,每天在天山深处徒步穿行30多公里。 

  踏勘之后,他接受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邀请,组建新疆项目分部,担任西二线新疆项目分部经理,负责协调组织西二线新疆段施工建设。

  西二线在新疆境内,征地、施工建设、组织协调、安全环保等任务非常繁重。位于新疆霍城县的天山果子沟段是最难攻克的天险,决定着中亚—西二线能否按期投产。果子沟地势险要,地形复杂,山洪、雪崩等自然灾害频发,冬春季自然条件恶劣,长年大雪封山,极端低温接近零下40摄氏度。工程要求在不到20公里的崇山峻岭中打通7条隧道,按常规至少需要4年,而这次工期只有1年半,并且必须在两个冬季不停施工。 

  这些隧道都在海拔2200多米的高山上,罕有人至。按计划,必须赶在10月中旬大雪封山前抢通道路,否则只能等到来年。1.5公里长的一号隧道进口峡谷,几乎都是直上直下的悬崖峭壁,落差高达400多米,连专业设计人员看了都直摇头。凭着多年山地作业经验,杨贵山提出多弯道突破、最大展线设计思路,将最初的21个迴头弯增加到38个。按照传统施工方法,打通这条路至少需要3个月。工期不等人,他们大胆创新,多段作业同时展开,仅用32天就修通38 道迴头弯,修出了一道隧道施工保障线。 

  道路修通了,隧道施工紧锣密鼓。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发出了冬季施工动员令,果子沟一号隧道于2007年10月底正式掘进,开启了我国天山大型工程建设冬季施工的先河。洞中的渗水像雨一样,把工服打湿透了,一个班组几个小时作业下来,人还没等走到洞口,就成了“冰甲”人,只有回到住地,用火烤,才能把衣服脱下来。作为组织管理者,杨贵山他们的车辆每天在没过车顶的深深积雪中开辟的道路上来回奔忙,经常险象环生…… 

  2009年2月27日,西二线最大的控制性工程——果子沟隧道群全部贯通。该工程比同类工程额定工期缩短了7个月,创造了中国管道工程建设史上的一大壮举。 

  赵林源:锲而不舍当先锋

  我就是要扎根中国石油这块沃土,当个名副其实的密封专家,与企业一起发展。现代化的技术工人不能停留在只会维修、维护上,要敢于攀登才能承担起企业发展的重任。

  东北炼化工程公司抚顺工建三分公司密封班班长赵林源,1972年初中毕业参加工作,1983年调到密封班,1994年担任密封班班长。 

  当时厂里引进的一些装置和设备与国产装置不配套,密封件频繁损坏,厂里两台进口热油泵机械密封曾发生故障,国外厂家工程师3天就挣走了3万美元。这让他感受到提高技能的重要性,坚定了学技术的决心。他系统地学习了机械零件设计和安装等大中专课程,专业知识日积月累,专业能力逐步提高。 

  一次,乙烯厂从美国进口的高速泵发生故障停产。运回国外维修损时又耗力,厂里提出自己修,当时外方实行技术封锁,没有图纸,缺乏技术参数,他就一点一点地实物测绘。经过3天3夜,机泵终于修好了。大家都称赞他是第一个降伏洋设备的密封工人。 

  他从维修国产密封发展到维修进口密封,从维修密封发展到改造密封,再到自行设计制造密封……为我国炼化企业油浆泵长期运转,开辟了一条新路。 

  按他设计的图纸加工成新的密封,使用寿命也从原先的7天延长到6年,而国外最高纪录是3年。几年来,他们班经过技术改造等设备的维护,为公司节省资金2000多万元。 

  后来,赵林源不仅利用电脑学会数字化维修、管理密封的技术,还全面地掌握了电脑绘图技术。为实现密封维修数字化管理,10年来,他每天都把工作内容、设备的故障处理等记录下来,总结了60多种设备故障案例。 

  2008年6月,东北炼化工程公司“赵林源密封工作室”成立,“设备运行多功能数字化监测系统”等系列软件研发成功,为班组创新管理探索出一条新路。赵林源被昆明技术学院特聘为客座教授,编写机械密封实用方法与技巧等实用书籍……工作室成为传播密封技术的平台,成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研究生实践基地。 

  在企业的培育下,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密封大王”、集团公司工人技能专家、“中国石油榜样”,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等称号。2009年1月9日,作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两名工人之一,赵林源与院士、专家一起,站在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杨立强:攻坚啃硬采稠油

  油田开发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采出油藏中的每一滴原油是我们技术人员永远的追求。油稠人不愁,我们要让困难低头。

  世界最稠的油在中国,中国最稠的油在辽河,用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提高稠油超稠油的采收率,是辽河油田公司SAGD项目部主任杨立强以及他的同事最迫切、现实、必然的选择。

  SAGD是蒸汽辅助重力泄油英文单词的缩写。这项技术是将蒸汽注入地层,把超稠油融化后,再用水平井采出来,形象地说,就是给油层“洗桑拿”。加拿大超稠油生产中已应用这一技术。但与加拿大相比,辽河稠油埋藏更深,难度更大。他们决定勇敢地挑战SAGD开采深度的禁区。SAGD项目被确定为股份公司十大先导试验项目之一,杨立强成为辽河SAGD先导试验的负责人。

  针对辽河油田油藏埋藏深、压力高、老井多的情况,杨立强提出利用原有的直井作为注汽井,新打水平井作为生产井的新型SAGD组合方式。结果一连失败20多次。然而大家愈战愈勇。直到半年后的一天,他们已经在实验室里连续作战几天几夜,凌晨3点多钟时,终于获得成功,一举突破了SAGD应用埋藏深度不能超过500米的理论禁区。

  实验取得突破,但一些瓶颈技术还在攻关中。那段时间,他们一有空就跑到注汽站,与科研合作单位一起反复试验,数次改进,最终突破了技术瓶颈。

  他们攻坚啃硬,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共创新10项主体技术,获得专利25项,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给SAGD安上一颗“中国心”,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国内超稠油生产特点的SAGD技术工艺。单井日产油从初期的40吨上升到90吨以上,采收率可达60%。2006年,辽河油田SAGD项目率先通过股份公司十大开发试验项目的验收。

  在组织工业实施过程中,他们采取了强矩阵管理新模式做保障,拉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换代。目前,SAGD技术已工业化实施48个井组,提高采收率30%,延长开发寿命20年,相当于新发现了一个亿吨储量、年产油近200万吨的大油田。

  以SAGD、蒸汽驱为主体技术的《中深层稠油热采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与应用》继获得集团公司科技创新特等奖之后,今年又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不仅填补了中深层稠油热采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空白,而且标志着辽河油田已经步入世界稠油开发技术领域的“第一军团”。

  女子焊工班:阿姆河畔最美的“石油花”

  我们这朵“石油花”用焊枪在阿姆河畔焊出了最美丽的“宝石花”,用焊枪在我们心中焊牢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2008年12月16日,有着25年光荣历史的川庆钻探工程公司油建公司女子焊工班,参加到阿姆河天然气处理厂项目建设中。

  接到焊接处理厂9个大型储罐任务后,焊工班的姐妹们每天凌晨五点半起床,晚上工作到八九点才收工。冬天抢焊2000立方米消防水罐时,劳保用品还未到位,她们就在工鞋里垫上两层鞋垫,穿上三双袜子可还是不管用。天下起雨,有限的遮雨布挡在了电焊机和焊接作业面上,她们手中的活却没有停。

  盛夏6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她们穿上厚底的工鞋和厚厚的焊工服,戴上防护面罩进行焊接作业,三四个小时不休息。为了争时间、抢进度,凌晨四点半就起床上工地,中午休息后一直要干到晚上9点钟。

  队领导照顾她们要少安排工作量,她们却说,给男焊工10米,就决不能给我们9米9!这样,平均每人每天要焊掉8公斤以上焊条,焊缝长度超过120米,并创造了人均日焊掉15公斤焊条的纪录。

  体力透支,对当地饮食、气候不适,每个人都瘦了三四公斤。班长曹红得了重感冒还坚持工作,又得了腮腺炎,刚有所缓解就立刻返回现场工作。张顺碧出国14个月只在体检时回国6天。刚回到驻地,听说有紧急焊制非标设备任务,她不顾两天路途的疲劳,拿上焊枪连续作业15个小时。

  焊接2000立方米罐配管时,要登上一个只用倒钩固定、相当于五层楼高的悬空简易平台,焊工来红顺利地完成作业回到地面,在一旁施工的男工人都惊呆了。凭借过硬的技术,她们成了土籍员工的“洋教练”,雷春一个人就带了10多个“洋徒弟”,全班先后带出了60多人。

  在巴格德雷近一年时间里,女子焊工班参建的阿姆河天然气处理厂比计划工期提前38天建成,比同规模处理厂工期缩短17个月。焊工班和储罐制安队共完成了25座储罐的制安工作,参与了4座氨液吸收塔、4座氨液再生塔的焊接,焊口一次合格率达到98%。

  本版摄影/ 徐孚 庞源 郎勇 李春辉

  文字整理/ 刘泓波 张立岩 王巧然 王晶 肖鉴清

  责任编辑/ 阎春凌  美术编辑/ 赵丹笛


 
 
版权所有 东方竹子国际互联网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信息部备案号 京ICP备09037828号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