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飞泄密:中国社会出版社著名编辑向飞近日向记者泄密,当年中国社会出版社的两个著名“当家花旦”,一个是毛竹,一个是陈燕妮。毛竹推出的是“透明的女性系列丛书”,而陈燕妮推出的是“美国生活纪实系列”。至于后来,中国社会出版社又推出的女儿国的杨二车娜姆。那只是上演了一出“临时武旦”转正之大戏了。因为杨二的书当时并没有毛竹和陈燕妮火,退书纷纷,且卖不动,造成库房严重积压。于是中国社会出版社发行经理禾岩(记音)只好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处理’杨二车娜姆”:把库房中严重积压的杨二车娜姆的书来了一个降价处理。折扣低到令人惊叹。没想到,这一处理却等来订书纷纷。于是中国社会出版社毅然决定再版杨二车娜姆的书。杨二车娜姆的书这才火爆起来。杨二车娜姆就这由“临时武旦”转正,成为“正式武旦”。
毛竹这位来自大巴山主峰神农架的神秘野美女作家和来自美国的有神秘背景的华裔女作家陈燕妮和来自原始母系社会女儿国的摩梭人杨二车娜姆,这三位作家在中国仍如同三颗明亮的星星扑朔迷离美丽闪光。只是中国鲜有人知道,这三位名旦都和中国社会出版社有关。完全可以说她们三人是中国社会出版社的骄傲呢。
而毛竹、陈燕妮、杨二车娜姆之后,中国社会出版社贾斌、刘国林等大头先后从出版社退休,中国社会出版社和某著名杂志合并,从此中国社会出版社经济效益更上层楼,但却恍惚失去了原创能力,进入了“社区配书”“名人书再版”阶段。
难道作家毛竹评价说:滚滚红尘中,中国社会出版社悄无声悄地“沦落”了。从各出版社激烈的竞争中不再战而悄退。
向飞泄密:从毛竹、陈燕妮、杨二车娜姆之后,中国社会出版社再也没有推出什么轰动中国的新人了。
链接
张君文:美女作家陈燕妮的美丽和文采 发帖人: cyn12368
几经电话预约,我终于如约采访到了陈燕妮,在美国这个地面上采访文化名人如果不采访到她,我算是没尽责。多少年来,她除了是中国人所熟悉的著名作家之外,还是发行全美国的著名报纸《美洲文汇周刊》的老板。而且,我听说在美国各地,尤其是洛杉矶等西海岸城市,她的报纸收罗了无数大企业家的企业广告,无数企业家通过陈燕妮的报纸把自己的生意乃至理念传达到读者和客人的心中。媒体的力量是伟大的,陈燕妮为人们做出的业绩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对陈燕妮的采访是经过朋友的朋友介绍的,在最终得以采访她之前,记者经历了很大的波折。记者先致电她的报社自报家门、表达希望采访的愿望,在此之后记者得到的就是长时期的等待,美女作家方面一个回音也不给,眼看着和杂志总编辑交不了差,只好硬着头皮到她的编辑部去堵她,就这样,我的采访终于得以进行。 最近没怎么出书的她如今当然还是相当美丽的,很早以前,在她刚刚在中国大地上家喻户晓的时候就听文化圈子内的各种人物传说过她的美丽,多年以后在美国见到的她,还是相当让人惊艳。 记者面前的她高高的个子,有着标准的模特身高,从她顶级银灰色的奔驰车中下来,遇到正在等候的记者,她有些吃惊。她的脸美丽大方,带有一种震慑人心的高贵与威严。 看着她的员工们在她的要求下有条不紊地工作着,而她的办公室也是记者认为是海外华文周刊中最具规模的,她自购的办公室设立在洛杉矶连接东部和西部之间的最佳位置,紧邻三条主要的高速公路,办公楼内办公室的摆设非常有品位,代表着女老板高雅的人生品位,所有办公桌椅都整齐而高档,暗红色的办公室墙壁把大大的室内渲染得异常端庄。她的办公楼内除了有整齐划一的办公设备之外,走到后半部分,还有着具有高大屋顶的大型仓库,仓库的顶端有着巨大的天窗,即使在没有光照的情形下,里面也是光明一片。可以看出,它是用于报纸的大宗邮件装箱等大型作业。 在这样高档的办公室内见到这样一位美丽的企业家兼文化名人,更让人敬佩陈燕妮的能力和能量。 她的确是一个有能量的女人,能在美国把一件几乎是不可能靠女人来完成的事情做成(比如做报纸),而且做得非常成功,如今,她的报纸在华人社会具有绝对的知名度,而且她本人也应邀参加着很多个当地著名的企业家协会。所以,对这样一位美女而言,记者也不知道该用“著名作家”,还是“著名记者”,甚至是“著名女企业家”来称呼她才好了。 记者:你到美国已经很多年了,曾经每年都会发行一本新书,但是从2006年以来你没有新的作品出来,国内的读者非常希望了解你的近况。 陈燕妮:我最近几年一直在抚养儿子,我的儿子今年刚刚六岁,正是需要人教导的时刻,因此,我的写作计划就临时搁下来了。 记者:你是中国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成名很早,自从1994年你出版你的第一本书《告诉你一个真美国》引起轰动之后,十多年过去了,从你的观点来看,如今的中国读者和十年前的读者有什么不同吗? 陈燕妮:我觉得如今的中国读者更加具有理性阅读的意识了,而且越来越明白自己需要的精神补给是什么了。每次回国去走走,看到的中国读者已经进入目的明确的阶段,对书籍的筛选也越来越有秩序了。 记者:似乎我们都还记得过去大家一窝蜂地读某一本书的经历。 陈燕妮:对,很多年前,在国内的阅读还没有形成有序发展的阶段,读者的阅读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当然,这需要过程。 记者:你的《美洲文汇周刊》办到今天已经有十五年的历史了,你从自己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拥有这份事业了,而且你把自己的事业做得那么大,我们似乎可以称呼你为“企业家”了。 陈燕妮:这不敢当,但是从做企业的过程中,详细地说比如从公司的帐目作业、公司的整体运转、乃至公司的业务的统计中我感受到了写书和采访生涯所没有的快乐。这种快乐是细微而深入人心的,让人觉得自己与这整个世界的经济走向息息相关,而且在十多年的生意累计中,我陆续结识了无数的广告客户,其实也正是他们,形成了整个在美华人的人际网络,我也有幸成为这一网络中的一员,这是一种很好的感觉。 记者:人生道路走到今天,你觉得自己是更喜欢“美丽女人”这个头衔还是更喜欢“女企业家”或者“女作家”这类的头衔? 陈燕妮:当然,你所罗列的所有头衔我都受之有愧,但单从词意上来将,我喜欢做企业。当你看着一个本来没有的经济作物从你的一个构想中从无到有,然后慢慢成长,甚至发展到一个一个地打垮对手,你会有说不出来的成就感,这已经比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更让我兴奋了。 记者:你对美国的整体感觉是怎样的? 陈燕妮:这里是一个宁静的地方,如果你人生的前半场已经热闹过了,这里是让人放慢脚步继续思考的好地方。我本人当然也很感激在生命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地方让我从青年步入中年。的确如此,我来到美国的时候只有二十多岁,如今已经人到中年。 记者:我在美国各地采访,遇到很多的文化人,他们对你的评价都非常高。而且对你的报纸也都非常的欣赏。你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陈燕妮:我倒不知道有这样的事。 记者:你的文字相当有特色,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我本人就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读你的书的,而且它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新的世界。而且你写自己的很多文字也都让人拍手叫绝,你是从小就爱读书还是悟性高。 陈燕妮:写美国、写自己其实都是顺着自己内心的自然,我没有做过什么规划,路走到那里,就是那里了。倒是从小我就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作家,结果我做到了。我的人生如果说有什么得意的事,这倒是一个让我非常感激生活的事情。 记者:近期你还有什么写作计划?作为最早把美国介绍给中国人的著名作家,很多读者都很关心你的写作动向。 陈燕妮:最近一年之内,我会出一个个人杂文结集,目前文字已经写到三分之一,内容还是关于我本人在美国所感受到的难忘之事或者之人。 记者:能否透露一些你新作品中的一些细节? 陈燕妮:新书里面写了我对美国当今社会的一些认识,也写了一些随着年龄增长我对周边事物的感受,而且,我还写了去年四川大地震时候的一些事情,地震当时,我正好在四川成都和家里人吃饭,随后我经历了相当难忘的几天几夜。 记者:四川地震的时候你正好在四川?不是地震之后去那里救灾的? 陈燕妮:对,我当时带着家里人正在那里探亲访友,遇到地震实在是意外。我们一家也因此在那里度过了艰苦的一段时间。 记者:作为著名作家,能有一段这样的经历,其实是你的财富。 陈燕妮;这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