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邮箱:1050151929@qq.com
电话:15811463692
 相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巴山烟雨>>从戎纪实                       

爸爸和二伯所上紫阳中学珍贵资料
发表时间:2010/6/5 23:33:23     文章来源:紫中      文章作者:紫中     浏览次数: 2995
 
 

第一编 民国时期的紫阳县立初级中学(1941—1949)

第一章 紫阳县立初级中学的建立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日军侵华已两年之久,面对日军侵略,国民政府深感民弱国衰 。要挽救国家危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教育为立国之基础,救国之良方”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是年,全国推行小学义务教育,我县“各地保学校逐渐恢复,芭小、蒿小相继设立。”“ 及三十年(1940年),各乡之中心小学及各保学校均已先后设立.。”(贾善斋《紫阳教育之进展》)“政府深谋统筹,置教育于国策之中,以教育军事并重,通令各县普设初中。”(袁仲溪《同学录序》)基于这个社会背景,紫阳县立初级中学应运而生成为历史的必然。


第一节 学校创立的经过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本县绅士谢绍岳于县行政会议时,出席提议,请设立初中,当时决议通过。但因基金尚未筹出,未克立时筹办。
1941年(民国三十年),县长杨烈、秘书潘声华,筹得稞租一百六十于石,又商同教育科长王绥之暨地方绅士,向各乡劝捐十万元,一面组织基金保管委员会,推郑卜五为主任委员;一面委袁仲溪为校长。校址选定城西旧日之议会,委舒子宏为监修员,鸠工庀材,修房舍,制教具,(8月)招生两班。未几省厅督学潘玉斋同陕西政治考察团到紫,莅位周览一遍,深为嘉许,遂代向教育厅报请立案,旋奉厅令,准予立案,并颁发钤记,加授委状,于是本校始正式成立矣。” (袁仲溪《本校史略》)


第二节 学校规模

1941年(民国三十年)9月开学时,学校规模,袁仲溪在《本校史略
.本校校址之扩充》中写到:“是时校内教室仅有两所,宿舍亦不敷用。”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县政府为解决本县小学教师匮乏之急,在本校设简易示范科一班,由于校舍不够,教育科长张筱棂“遂与城区乡长李养民、中心学校校长张篆书商得同意,将城小地址让出一半。该校在本校右邻,相隔一墙,开通即成一校,将原有之教室宿舍,稍事补修,遂并添招之初中部共容纳之矣。”(袁仲溪《本校史略.本校校址之扩充》)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因本校秋季又须添招学生,教室宿舍,仍不敷用,且两年以来,未有膳堂,露天餐食,不合卫生;而厕所亦觉太少。教育兼民政科长彭信之于是决定将城小移至东门内书院旧址,所有教室宿舍,完全让给本校,一面商同郑卜五筹款修建膳堂六大间,厕所十余间,又在操场北头,筑讲演台一座,茶房一间,浴室一间。此外,墙垣之倾圮者,悉补修之;窗壁之污烂者,重油漆之。于是本校房舍,不惟足敷学生之用,且可安顿教职员眷属而有余焉。”(袁仲溪《本校史略.本校之建筑》)
经过连续两年的扩充与修建,本校共有两层楼教室3座,东西两院宿舍8处,厕所5处,传达室、接待室、办公室、校长室、教务处、学生自治会办公室、会计室等7处,图书仪器室1处,教员室13处,工友室1间,理发室1间,厨房1处,饭厅1处,浴室1处,大礼堂1座,讲演台1座,篮球场1个,排球场1个。本校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生活、体育、文艺等活动功能齐全的学校。下面是《紫阳县立初级中学三周年纪念特刊》刊载的学校平面图原件和本校美术教员但进修(克寒)所作的学校设施木刻原件: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时任县长王少峰与参议会协商,将县参议会会址从校园内教学区迁至学校西院,与学校西院办公室互换。因参议会房舍破旧,不堪做教室,计划80万元将此房推到重修教室2座。当年因省财政厅未能批准拨款而搁置未修。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省财政厅拨下80万元建修款,可是物价暴涨后,80万元已不抵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的30万元,缩水竟达50万元,仅够支付泥木工匠工资一半。是年六月,学校不得不将本校教职员口粮18石包谷变卖成现金30万元支付工匠工资。至11月,教职员工应发新粮,因物价再度上涨,30万元现金已经只能买包谷10石,学校从中亏空8石包谷。校长姚宜民11月22日紧急呈报现任县长刘济生,要求先行按现价赔付教职员工所垫粮款,再设法筹款将剩余20万元按现价补齐。在学校3次呈文要求下,县政府终于补齐,将两座教室修起。于是本校又增加教室6间。

第三节 教学生活设备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由教育厅从成都代购初中理化仪器全套,次年春,派员由西安领运到校,于办公室旁,设一图书仪器室。图书除由本校逐年选购多种外,各方赠送者占百分之八十,书面均题名留念。本年(民国三十三年)由西北教育用品社购回初中挂图七十二幅;由老河口购回洋鼓洋号全套。校内灶具,悉由公置。”……“操场有两处,一处各竖篮球架一对,一处置有排球一副,游艺室备乒乓球及围棋军棋象棋等。”(袁仲溪《本校史略.本校之设备》)

第四节 学校经费

一、经费来源
本校民国时期经费来源为:县财政拨款、地方筹措、学生缴纳公杂费。
财政拨款。每学期由县财政局按照省颁初级中学办公费及教职员工薪标准拨付。拨付方式为:本校以学期制造预算报县财政局备案,按月报结算表。
1940年(民国29年)至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以法币付给,每学期150万元,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开始陆续以关金券、金元券、银元券付给。由于货币连年贬值,拨款数额不断增加,越是入不敷出。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拨款岁入11559676元;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全年拨款1917735元;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每学期拨款19000000万元,已经难以维持运转。学校不断写报告呈县政府,由于当年财政不敷达52.7%,且经费首先保证生计、政治和军事,教育、文化、卫生三项支出仅占财政支出的2.5%。县政府也拿不出钱来,只有叫学校先做追加预算,再向省上要钱。本年四月二十四日,县长刘济生令县立初级中学校长姚宜民:

“查该校公费不敷确属实情,为教无来源,无法弥补。拟请转饬该校,详造公费预算呈府,专案报财教两厅。”(刘济生《紫阳县政府训令》)

至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下学期财政拨款增加到1150万元,由于物价飞涨,更不服用。
地方筹措。主要解决学校开办、校舍扩充、房舍修缮等开支。现有资料记载,1941年(民国三十年)时任县长杨烈、秘书潘声华筹稞10石,教育科及各乡长劝捐10万元作为学校基建经费;此后,无地方筹措的有关记载。
学杂费。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前初中学生每学期学杂费为8元,此后为12元。以学生最多年份每生12元计算,每学期学杂费收入在3600元左右。
二、经费支出
经费支出项目主要是俸给费、办公费、设备费、特别费和用于简师科师生的副食的临时费。其中俸给费(人员工资)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办公费用,临时费和用于公共关系的特别费居第三位,设备添置费有项目而没有开支记录。

民国时期部分年份每学期经费开支数量项目一览表

项目数量

年别 支 出 项 目


岁出合计
俸给费 办公费 临时费
特别费
设备费

1941年上 下 1942年 上 下 1943年 上 1559676下 1944年 上 下 30100 30024 1400 1945年 上 25800 60048 926500 1200 1464890下 459600 485496 450000 300000 1946年 上 22320 18400 30140 10200
1917735下 23460 1148295 225000 1947年 上 下 1948年 上 11500000下 1949年 上 391000 1913825 450000 下
註。临时费为简师科师生副食费。

第二章 教职工第一节 教职工来源与资质

本校成立之始,教员除本县人士外,主要来自河北、山西等抗日战区和安康、汉阴等地。教员任用有委任、荐任和聘任三种形式,即县长委任校长,有识之士推荐教员,校长聘任职员和工勤人员。荐任的教员一般为学历较高、有一定工作经历的知识份子,由当地绅士或校长的同学同事推荐,校长聘用。聘任的普通职员,由校长在同乡相识的能够胜任的人士中选聘。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以后又从西北联大、第六服务团、兴安师范、安康中学毕业生中聘请。也有县政府公职人员有相当学历且有教育经历的人士在校兼任教员。无论是荐任或是聘任,初中任课教员的学历必须在专科肄业以上,工勤人员必须有高小毕业以上学历。
1943(民国三十二年)后随着学校规模析扩大,班额增多及战时课程的增加,校长,教务主任、训育主任等在同学、同乡中请聘教员来本校任教。为禁止品格、学历不够的教员进入本校任教,1943(民国三十二年)9月,县长李拔臣向校长袁仲溪发出训令:

“查各中等学校教员之资格及其任用,教育部颁发‘修正中学、师范及职业学校规程’内开,教职工及学校行政一审均有严格规定上,自应遵照办理。乃近年来各县立中等学校,多因师资缺乏,或牵于地方人士之情面关系聘用教员,对于品格、学历漫不审查,或竟以小学教员充任,以此滥竽充数,怡误教学,殊非浅鲜,函应严加整饬,籍以提高教学质量。嗣后该县长对于该县立中等学校教师之聘用,务必切实注意督饬中等学校校长依照规划慎选合格人才,力求改进,不得再以小学教员及其他不合规定之人员充任,即提高质量,以期改进教育之实效,除分行外,特电仰知。”(李拔臣《紫阳县政府训令.关于教师之聘任切宜注意品格》)

自此直到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本校一直慎选教员,高中毕业及其以下学历者不得任课,直能作事务管理员或书记①。工友学历可以适当放宽。
本校民国时期9年时间,所聘教员中,来自山西永济1人、万泉1人,河北河涧2人,湖南长沙1人,浙江绍兴1人,汉中南郑1人,安康12人,汉阴2人,石泉2人,其余全为紫阳籍人士。职员和工友均来自本县。教员学历结构,以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为例:21名教职员中,国外留学生2人,国内本科学历2人,专科学历8人,省立中等师范3人;助教及管理员中高中毕业及其以下6人。


附:民国时期各学年在校教职工名录--1941—1942(民国三十至三十一)学年度

教员袁仲溪 杨学亭 薛钟镶 李大仕 贾善斋 徐照熙 张新民 郑大海 张兴全 邝贤友 刘振清 王绥之 张筱棂 刘扶汉
职员
张子斋 舒子宏 袁吉甫

1942—1943(民国三十一至三十二)学年度

教员:袁仲溪 杨学亭 张世英 姚宜民 但进修 薛钟镶 陈泽襟 贾善斋
郑大海 邝贤友 雷英琦 刘扶汉 张新民 张心全 李大仕 孔云白
职员舒子宏 袁吉甫 张子斋 李昌吾 周汝章

1943—1944(民国三十二至三十三)学年度

教员:袁仲溪 杨学亭 张世英 姚宜民 但进修 薛钟镶 李大仕 贾善斋
薛 钜 邝贤友 郑大海 孔云白 雷英琦 张世珠
职员:张子斋 周有为 袁吉甫 戴子琢 周汝章 李昌吾


1944—1945(民国三十三至三十四)学年度

教员:杨学亭 赵书源 张心全 郑大海 田自祥 刘绎文 张前寿 胡向武
但进修 李大仕 薛 钜 雷英琦 罗延礼 姚善成 徐启宗 薛钟镶
梁依之 袁仲溪(县参议会副议长兼课)
职员:辛仁斋 袁保卫 张子斋 吕大文 张先俊 周汝章 宋思杰 舒锡珍
王远达
1945—1946(民国三十四至三十五)学年度

教员:杨学亭 姚宜民 张世英 舒锡珍 姚善成 梁依之 贾善斋 余经方
袁先政 郑大海 张静涛 许绥卿 罗伯年 刘绎文 田自祥 王寿山 王耳顺 耿子超 张同贤
职员:宋思杰 周汝章 朱惠甫 易德卿 徐永福 袁吉甫 张子斋 刘守山
袁保卫 辛仁斋 张先俊 谢右伯 王运达
1946—1947(民国三十五至三十六)学年度

教员:姚宜民 张世英 舒锡珍 杨学亭 舒锡玖 梁依之 贾善斋 余经方
张静涛 许绥卿 罗伯年 刘绎文 田自祥 胡向武 王寿山 黄新喜
郑大海 袁先倡 王耳顺
职员:张子斋 刘守山 袁保卫 辛仁斋 袁吉甫 周汝章 朱惠南 易德卿
张先俊 宋思杰
1947—1948(民国三十六至三十七)学年度

教员:姚宜民 王树功 舒锡珍 贾善斋 许绥卿 郑大海 刘绎文 彭贤峰
罗伯年 胡雁笳 余经方 胡向武 张静涛 王寿山
职员:辛仁斋 辛德言 刘建成 刘守山 张先俊 刘吉甫 宋思杰
1948—1949(民国三十七至三十八)学年度

教员:姚宜民 舒锡珍 许绥卿 郑大海 刘绎文 胡向武 余经方
张静涛 罗伯年 胡雁笳 宋更新 耿子超 彭贤峰
职员:宋思杰 张先俊 刘守山 辛仁斋 刘建成 辛德言
(以上名单根据紫阳县档案馆存有关抄录资料考证整理)


第二节 教职工待遇

一、政治待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教师属于自由职业者,即自由求职谋生,职业亦不固定,可教学、可丛医、可当政府部门公职人员,只要有人举荐聘用即可就职。本校教员聘期按照教育部规定,初聘任期以一学年年为限,期满后续聘与否,视从教者能绩而定,另谋高就者除外。续聘任期为两个学年,一般中途不得解聘教员。聘任由校长发给聘书,一年到期若不能如校长所愿,放暑假不再发请帖请吃饭,就表示下学年解聘了,教员与校方没有任何劳资纠分。学历高、能力强、品德好的教员往往一聘再聘。如果有比本校教员待遇高的地方聘任,教员也可以另谋高就。
学校教员分荐任和委任、聘任三种等级。校长是县政府委任,主任、级导师是由管理部门推荐的,级别相对较高,导师、教员是学校聘任的,在教员中级别相对较低,管理员和工友由学校随时聘任,级别最低。
民国时期本校教师,除校长袁仲溪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当选为县参议会副议长步入政界为官三年(工资仍在本校)外,后任校长姚宜民也只是经常参加县政府会议,杨学亭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3月被任命为“本年干部人事考试委员会紫阳县分会考试委员,”(因考点设在本校)相当于考点主任。没有其他人员升迁为官的记载。
二、经济待遇
教职员工经济待遇为俸给和生活补助两个部分,严格按照职级发放。俸给按全省县立初级中学工薪统一标准额定,不存在普升调级,也不计算工龄。生活补助按照物价上涨指数和职级全县统一标准补助。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工资等级标准

学校级别 职务 级别 俸给 生活补助(月)
县立初级中学 校长 荐任8级 260元 180元
主任 荐任9级 240元 160元
级导师 荐任10极 220元 140元
导师 委任1级 200元 120元
童子军教练 委任2级 180元 100元
童子军助教 委任3级 160元 80元
管理员 聘任 90元 60元
工友 聘任 30元 40元

俸给往往由于财政不敷而欠发。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9月起,开始拖欠至到12月上旬。12月9日,本校教员罢教抗议20天,12月26日县政府拨付3个月薪粮和每人2万元工资币,学校次日恢复上课。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物价开始飞涨,一匣火柴价值一元,国文教员许绥卿讥讽当时的货币贬值情况,以《一根火柴和一张金元劵》和《一张金元劵掉在地上》为题指导学生作文以针贬时弊,可见货币贬值之程度。是年3月,荐任八、九、十级教员生活补助增加到300元,其余按职级每级少20元;4月,执行陕西省教育厅通知“县立中等学校校长及专任教员食粮按照美员月发小麦一市石二斗。”(《陕西省教育厅令》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至6月,粮价猛涨,于是工资加成25倍,生活补贴最高增加到3000元。至9月,有工薪的一半干脆发放粮食,校长每月发大米4斗或包谷2石2斗,其他每低一职少4升;职员每月包谷5斗4升。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8月,财政部、教育部发文,将中等学校教职员工俸给增加到70倍,生活补贴最高增加到9000元,本县未能执行。而且从9月开学又拖欠薪粮3个月,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1月7日,本校教职工举行了全员罢教,并在校门前张帖了《敬告社会人士书》:

“夫国家之隆替,社会之良窳,全系于教育之成败。教育之成败,乃在于社会人士及教育当局之热心及教师之努力耳。本校自民国三十年成立以来,因战争之影响,生活程度之高涨,而各教职员并未因待遇之低而恢心……政府明令全国各地中等学校之薪金,自本年8月份起增为70倍,生活补助增加9000元,惟本校非但增薪未克实现,而本学期之原薪仅发三月……截止现在,学期行将结束,同仁等已靠贷无门,当卖无物,已成断炊之势,亦惟各界人士所洞悉,同人等即迫于无可奈何,只得暂行罢教,开诚陈词,惟祈本县及父老及发道诸公……速为设法,以医险危。”

时任教育科长王绥之在本日的日记中叹道:

“本来前次罢课是为了薪粮,这一次亦然,如此地财政,将来紫阳的教育只能一落千丈了!”(《王绥之日记》)

1946年——1948年间,全省中等学校教员工资陆续由21500倍增加到27500倍,紫阳由于仍未执行。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6月19日,本校全体教职员集体上书县参议会副议长袁仲溪:

“查近来物价暴涨,同仁待遇仍系55000倍,计不过2万余元,何以维持最低之生活?在省立各中学215000倍早经施行,现已调整为275000倍,独本校则否。今若不依省校待遇,自4月份增加为215000倍,为有立时辞职去耳!”

6月21日,袁仲溪上书县政府及参议会,要求为本校教职员增加工薪:

“查近日物价暴涨,骇人听闻,本校教职员待遇仍属55000倍,比照全县其他机关,亦属最低,如不依照省校待遇增加,何以期其克尽厥职,训导学生于进步之路?惟函前由,只有恩请钧府念本校教职员生活无法维持,自4月份起提高为215000倍,并准借4、5两月全薪,以便转危而免罢教。”1949(民国三十八年)10月,县务委员会议决议,工薪的半薪部分不再发纸币,以银元支付,以委任十一级发银元5块为基础,每高一级增发银元5角。


第三章 学校管理

第一节 校务管理:学校设校长1人,主持学校全面工作,校长领导下的校务会议为学校重大事务最高决策层;训育处、教务处、体育股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主体管理层,体现德智体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事务处、委员会是学校工作的后勤保障服务部门。具体管理组织系统,见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本校绘制的《陕西省紫阳县立初级中学组织系统图》:


校长主要职责是召集校务会议,贯彻教育方针,考核处室业绩,聘任考核教员,协调公共关系,处理突发事件,参与教学教研,且任一门主课。校长办公室设书记1—2人,负责收发文件、抄写整理文字材料,书写张帖告示,填写表册聘书等事务。如资深职员张子斋负责撰文,宋思杰负责缮写(誊抄)。
训育处、教务处、事务处、委员会的工作对校长负责。
民国时期,本校有3任校长。

民国时期本校校长任期一览表.姓名 籍贯 学历 任职时间
袁仲溪 本县洞河 日本民治大学法学系学士 1941.3-1944.8
杨学亭 山西永济 北平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学士 1944.9-1946.1
姚宜民 本县权河 日本民治大学经济学系学士 1946.2-1949.11


第二节 训育管理

学校设训育处,训育处是校长领导下的专门管理学生日常行为行惯和人格品质教育的专门机构。训育处设主任1人,管理员1-3人,管理的范围是训导、集会、年级班级管理、宿舍军事化管理和课外活动。民国时期,本校训育主任共有3任.

民国时期本校训育主任任期一览表

姓名 籍贯 学历 任职时间
张世英 河北河涧 中国大学中文系本科 1341-1944.7
张心全 河北河涧 北平朝阳大学肄业 1944.8-1945.7
耿子超 1945.8-1949.11

关于训育处工作的原则、内容、方法及评估,本校第一任训育主任张世英、训育管理员雷英琦在《训育实施概要》中作了详细阐释:

一、训育原则:训育工作是一种精神的人格事业,积极的引导,实胜于消极的防范,对学生管理,重在悦服与人格感化。所以本校训育本着严格合理化之标准,以积极指导人格感化为主,以消极管理纪律裁判为辅,以期养成学生之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善性,吃苦耐劳之精神,俭朴勤奋之习惯,助其成明礼义、知廉耻、负责任、守纪律、勤苦好学、体格健全之现代青年。
二、训育内容:1.纪律,最重森严纪律。2.生活,最重生活秩序。3.行动,最重行动组织。4.服务,最重服务竞争,养成利他、爱群、积极热心之习性。5.体格,最重不畏难苟安与负重致远之精神。6.研究,最重自动之研究,启发自学之兴趣。
三、训育方法:1.团体的。(1)升降国旗由校长或主任讲话。(2)班级由各级导师负责训话。
2.个别的。(1)训诫,根据学生之个性及家庭环境反复告诫。(2)奖励,有特殊成绩或品行之优良、服务热心者,得由学校酌奖之。
甲、关于思想教育。(1)纪念周或朝操时由校长及教、训两主任作精神之讲话。(2)间请外界人士讲演,以加强学生对于主义、对于党、对于领袖之认识,必须使其忠诚信仰,绝对服从,以坚定其自信心。(3)指导研究三民主义及中国之命运。(4)帮助本党及青年团之发挥功能,养成其为现代革命之青年。(5)培养科学之头脑,使其系统化。
乙、关于生活教育。(1)各宿舍公举二人为正、副宿舍长,负责本宿舍清洁整齐之责,并由学生自治会组织纠察队、卫生队等,于每周星期六作清洁大检查一次,星期三作个人之服装礼貌体格等大检查一次。(2)各宿舍之被褥洗具等均依童子军管理实施之。(3)遇疾病流行时,请当地卫生机关实施各种疾病防疫性注射。(4)校内各角落之清洁,由学生自治会之卫生股负责检查,并于课外督促工友打扫之。
丙、关于礼貌教育。遵照三十一年(1942)6月部颁中等以上学生礼节实施之。
丁、关于课外活动。(1)组织各班各种田径赛,设置互相观摩之机会,增强其竞胜之精神。(2)组织学生自治会及各种研究会,养成自学自动之能力,加强课外阅读之兴趣。(3)组织各级壁报定期编辑出版。(4)组织灶务委员会负责指导膳食改进及膳堂秩序、厨房清洁等。
戊、关于校外活动。(1)组织紫中宣传队利用假日赴外宣传或街头讲演。(2)组织剧团排演话剧以资宣传。(3)寒暑假期各乡组织返乡工作团深入乡间讲解战事情形。
已、关于请假。日假由训育主任批准。时假由各童子军教练或值日员负责担任之。请假超过全学期三分之一者开除,其余按多寡,扣其分数。
四、训育考查:每学期终了由训育处组织评定操行委员会,由平时所考学生之行动及以上各种实施之结果予以分数,确定操行等级。(《建校三周年纪念特刊》)

训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每学期学校要组织自查,省教育厅或县政府教育科每学年视察1次,具体视察内参要素如下表:

紫阳县立初级中学训育视察表
(民国三十二年)

校长姓名 袁仲溪 性别 男 籍贯 陕西紫阳 到校年月 民国三十年八月
训导主任 张世英 性别 男 籍贯 河北河间 到校年月 民国三十一年八月


学生人数 259人


职级编制 三三 甲、乙班

男生人数251女生人数8

走读 全部走读
三四 甲、乙班
三五 甲、乙班
教师人数 15人 专任人数 13 兼任 2 是否通力合作 均能合作
训育行政组织概况
训育处训育主任一人,训育管理员一人

训育实施概况

目标 养成学生优秀之品格使其成为现代青年
导师制 分组总数
共分四组 导师人数
10
每组学生数
最多 28/22

第三节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学校设教务处,负责管理教学日常事务。教务处的主要工作是执行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人员,落实课程标准,管理教学进度,检测教学质量。
教导处设主任1人,管理员1-3人,负责注册,教学日常事务和成绩统计公布等事宜。民国时期本校共有6任教导主任。

民国时期本校教导主任任期一览表

姓名 籍贯 学历 任职时间
杨学亭 山西永济 北平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学士 1941.8-1944.7
袁仲溪 本县洞河 日本民治大学法学系学士 1944.8-1945.1(兼任半学期)
赵书源 1945.2-1945.7
但进修 陕西安康 兰州西北艺术专修班毕业 1945.8-1946.1
舒锡珍 陕西紫阳 1946.2-1947.8
王树功 陕西安康 1947.9-1949.11

关于教务管理的具体内容,首任教务班主任杨学亭在《教务实施概要》中有如下具体介绍:

甲、关于课程进度方面
1.在学期始第一周,各该科教员依照部颁课程标准、各科教学进度表及本处制定之课程进度预计表,按照授课单,详细规划全部课程之份量起讫以及每周进度之页数与节目,填交本处。
2.该项进度表,应缮具一份呈报备案处,本处存留一份,每周与教室日志所记载之进度核对一次,如有不符者,即商各该科教员矫正之。
3.凡遇教员因事请假,或因警报及其他原因,导致有缺课情形的,由本处商同该科教员设法在课外活动或课外作业期间补授之,以期达到课程进度所规定之节目。
4.为适应特殊情形而加重或补充每项教材时,由本处商同该教员设法增印讲义,以资讲授,但不得超越出课程标准所规定之范围。
乙、关于提高教学质量方面
1.实施人格考试,以期培养自动读书习惯。除定期之期考(采取各级会考方式)及月考外,得由本处商同各该科教员,以其所任课程之性质,决定临时随堂测验之次数。
2.注重平时练习。每生每课均备有练习本或札记本,以期养成学生在教室之内眼、耳、心、身总动员,至所记录或练习之各半,按时由各该科教员详阅之,作为成绩之一部分。
3.严格限制缺席或旷课。如有违犯者,按照有关请假、旷课规定处理之。
4.增进各科教学联络。如期举行下列各科教学会议,商讨各科教学上联络及方法之改革。(1)国文科会议;(2)算术学科会议;(3)理化动植物生理学科会议;(4)社会学科会议;(5)其他。
5.为补充课内之特殊问题之商讨,按周举行下列各种课外学术研究会。(1)时事讨论;(2)文艺研究会;(3)自然科学座谈会;(4)学术演讲、竞赛会(此种研讨会以学生为主体,故以最浅显、最基础者为限)。
丙、其他
如每学期期终大考、新生入学测验、插级生测验,均按本处办事细则及日程处理之。(《建校三周年纪念特刊》)

第四节 学籍管理

注册。凡被本校录取的学生,持通知书在校务处注册。转入本校学生,自带操行成绩单注册;同等学历插班学生,须经入学检测合格,准予注册。
转、休学。因贫、病暂停学习,可申请休学,期满入下一级继续学习。转出至其他中学就读者,由教导处开据转学证明,携带操行通知单转入他校。
升、留级。凡3门学科成绩不及格或两门主科不及格者,须于下学期开学补考,补考及格者准予升级;两科仍不及格者留级。
毕业。两门主科不及格者或连续留级两次仍有1门主科不及格者,或者有违反“一个政党、一个领袖”言论、违反校规、一贯举止轻浮者,团体操缺席三分之一以上者,发给肄业证书。

第五节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实行导师制。按照学历、能力,资格选定级导师、导师,并额定不同的工薪待遇。在班级管理上,实行分级分班分工负责制。
每个年级设级导师1-2人,负责本年级各班导师的管理,直接向校长负责;导师负责班级的管理,向级导师负责;班级设班长、学习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生活委员各一人组成的班务会。由于各基层组织实行地方自治,为此目的,班务会又为自治会,负责本班纪律、学习生活、文体活动的组织管理,向导师负责。对学生无故旷课,对于校规“玩忽不遵”者由导师上报,校长出具告示予以记过、开出等处分。
第六节 总务后勤服务管理

总务后勤服务合称事务处,由校长直接管理。事务处设会计1人,出纳1人,保管员1人,负责师生厨房炊事、 膳堂管理、文字印刷等职员、工友若干人。
事务处的职责包括:筹集修缮粮款,制造经费预算,呈报开支报表,发放员工薪俸,办理师生食堂,安排师生住宿,管理校园卫生,负责试卷及文件印刷等。袁吉甫、舒子宏、辛仁斋曾为民国时期本校资深会计事务员。


第五章 教学/第一节 学制

1941年(民国三十年)至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本校贯彻陕西省中学统一学制,初中学制为三年。实行秋季始业。


第二节 课程与计划

1941年(民国三十年)本校执行陕西省教育厅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颁布的《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各种修正课程标准,按照陕西省颁教学计划,选用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国定教科书”。初中开设国语、数学、生理卫生(初一、初二)博物、历史、地理、英语、公民、物理(初三)、化学(初一、初二)、童子军、体育、劳作、音乐、图画计15科,各年级另设战教1节(未列入计划),每周教学时数为33节。

民国29年(1940)陕西省初级中学开设课程及教学计划

年级
每周时数

科目 初中 年级
每周时数

科目 初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国 语 6 5 5 物 理 /3
数 学 3 4 4 化 学 3 3/
生理卫生 1 1 童子军 2 2 2
博 物 4 体 育 2 2 2
历 史 2 2 2 劳 作 2 2 2
地 理 2 2 2 音 乐 2 2 2
英 语 4 4 4 图 画 2 2 2
公 民 1 1 1 总时数 32 32 32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初中奉令增设自治科,为地方培养自治人才,每周授课3小时。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陕西省教育厅将初中课程及其内涵作了较大调整,把公民课提为课程之首,把数学科拆为算术(初一)、代数(初二),几何(初三)、三角(初三)4科,每周增加数学复习2节。科目增加到18科,周授课是数达37节以上。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陕西省初级中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年级
每周时数

科目 初中 年级
每周时数

科目 初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公民 1 1 1 化学 3
国文 7 7 7 历史 2 2 2
英语 6 6 6 地理 2 2 2
算术 6 美工 2 2 2
代数 音乐 2 2 2
几何 7 童子军 1 1 1
三角 1 体育 2 2 2
生理卫生 1 1 1 数学复习 2 2 2
博物 3 3
物理 3 总时数 37 37 37-38

这个计划执行至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11月。

第三节 教学方法

本校民国时期深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在教学上强调课堂教学设计须适合学生心理;教学方法须根据教学重要原则来实施;须揭示教学重点技术;须多举实例;须顾及教学设备;须指示成绩考查方法。侧重意识训练、生活训练、技术训练。要求教、学、做合一。比喻国文教学,以写作(创作)教学为中心组织国文教学;发表在《建校三周年纪念特刊》中的学生诗歌、散文作品,程度普遍较高。数学教学以实践运用为手段进行训练;美工教学,不但要设计,还要变为工艺技术,雕笔筒、作泥塑、作纸工都是美工课程的基本训练内容。情感态度世界观的教育目的是养成认识国家民族危机,觉悟自身所负的责任,提高文化水准;努力保护民族的生存、国家的独立之品格。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引起动机——决定目标——讲析新课——阅读(尝试)理解——布置作业。

第四节 教育教学研究

一、教学研究
袁仲溪任校长期间,提倡教员之间研究教育教学,主张“相聚者日夕切磋,相隔者函件研讯。”如在国文教学中,首先推广“京腔”,学生读课文必须是一口京腔,并作为学生语言表达的要求。当时对青年学生的标准是人才漂亮,一口京腔。在国文教育改革上,袁仲溪就曾致函时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王捷三,就国文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从哪些方面入手等问题进行切磋。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王捷三回袁仲溪书信一封,全文如下:

查修词立诚,为殖学之大本;临池致敬,亦正蒙之始基。故文学列入四科,孔门优其藻鉴;书法存于六艺,唐代悬为铨衡。即在近世,凡属声教倡明之邦,必无数典忘祖之讥。盖各受其种族统系,自亦各珍其文学语言。国家之命脉所托,民族之精神攸寄。苟异瘛狂,何用轻忽。详观我中国小学课程标准,均以本国语文为主要科目,占时独多,教法特详,深意所在,尤可想见。乃核阅近数年中,各种考试之成绩统计,惟国文写作程度最为低落,不仅芜词累句,莫知所裁,甚或淮雨别风,无可究诘。至于笔迹潦草,字体破坏,结蚓涂鸦,谬伪相承,书者棘手,阅之蹙额。欲于十百试卷中,求一二文通字顺、楷法端正之作,亦未易多睹。本实先跋,可为深虑。倘不亟思改进,力挽颓风,诚恐每况愈下,不知伊于胡底!
查国文教学,方式虽繁,总其大概,亦不外下列三端:一曰熟读范文。书本所选,应列精读之名作,必须背诵熟悉,藉以探寻其义蕴之精微,兼可练习其音节之高下。朱子谓横渠叫人读四书,必须成诵,其言曰:“读书十已千之旨,最为切用。”乡贤遗教,采堪取则。二曰勤作札记。依学生学历浅深及读书兴趣,精选名籍,作自学之辅导。务令逐日阅览,摘要札记,或志心得,或详考证,刮磨淬砺,日长月益,积之既久,识解自宏。先行黄氏曰:“抄顾氏《日知录》,赵氏《二十二史札记》,皆积乎日读书之琐记,竟成绝代宏伟之著作。”典则匪远,切须服膺。三曰勤习作文。文词体裁,当按年级高低分为,习语体、文言,其之标准,大凡初中一、二年级,应以语体为主,三年级及高中以上,则以文言为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则不必人握灵蛇之珠,家抱卞生之玉,而别裁芜秽,归于雅正。使卒学之日,各得自由,发抒意见,适应所需,亦可提高国文之效能,而稍慰政府兴教育才之殷望矣!
又查言为心声,字为心画,书法端楷,有关品格。柳悬诚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故识者觇笔姿之风尚,即知世祚之短长,其端虽微,影响实巨。当兹抗战并进,民族复兴之机,欲使全国规模具入黉舍,先正良范,接抚菁莪,必须注重习字,以字迹优劣,列入国文评定成绩之内。至各种试卷,除英、数外,概须用毛笔书写。平日练习,由教师指导,按学生资性所近,示之法程,或雅喜方正,极意欧颜,或务求停匀,专师虞永,俾有依仁游艺之乐,而无望洋向若之叹。循循善诱,望在师传。此外,于六书义例,声韵通转,必详切为之指授。于它词位字,章法结构,为适讲贯,其求会通,宏树风声,力为倡导。庶几群才蔚起,增地方之光荣;各业并兴,作兴国之桢干。有厚望焉。

在王捷三的指点后,本校国文教学一改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变为培养学生熟读、勤记、勤写的习惯,养成写好、用好祖国语言文字的品格,注重国文学习中的“师传”,国文教师带头背课文、写札记、做文章,作出示范,成为本校国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在音乐教学改革上,袁仲溪、但进修主张针对“民国以来,古乐凋敝,新乐不振,人心漫涣”(但进修《紫阳音乐的过去与今后》)的状况,一是大力教唱鼓舞人民的抗战的歌曲;二是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新式音乐人才,教学生自已作词、自己用五线谱谱曲。袁仲溪、但进修创作的《紫阳中学校歌》作为学生集会必唱之歌,同时也是为学生歌曲创作所作的示范。还把京剧艺术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学唱京剧,欣赏国椊。
在美术教学改革上,但进修积极指导学生开展木刻创作,创作的内容要以全民抗战为题材,美术为抗战服务。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带头创作,做出示范。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美术科改美工科后,美术教育从理论型向实用技术型转化,美术课基本变革为工艺手工制作训练课。
二、校本课程开发
本校初创,一些国定科目虽上了课程计划,但并没有出版教材,全靠任课教员自己编写。资料记载本校开发的校本教材有《战教》、《抗战歌选》《体育》三种。《战教》由袁仲溪自己任课自己编写,授课的基本方式演讲,其文体灵活。现录袁仲溪仿《讨武曌檄》写的一篇声讨汪精卫的文章《讨汉奸檄》战教讲演辞全录如下,可见教材风格:


讨 汉 奸 檄
——仿《讨武曌檄》
东归散人

伪织织汪氏者,性极狡猾,品最卑污,昔为革命青年,曾入北京行刺,泊乎民国,声誉始高,相从总理之傍,屡应重要之职,貌善心恶,作事不肯下人,外忠内奸,说话偏能动听,实妓戈兮政客,真吾党之罪人,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背弃法纪,危害国家,亲日忘仇,叛党通敌,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欲作领袖;国防大计,洩之于倭寇;近卫声明,奉之若玉律口呜呼!石敬塘之可鉴,宋刘豫之足哀。借兵称王,知晋祚之不永,倚人立国,识大齐之必亡。吾国历史憨长,产国久远,本神明之胄裔,乃黄帝之子孙虽外患之偪人,不足畏也;作长期之抗战,岂偶哉!是用气作风云,洗雪国耻,谋国家之独立,维世界之和平,爱举大军,以荡倭寇,处求与帮,内集全民,铁骑盛群,游击相接;大米小麦,仓储之积廉穷;远交近攻,收复之期何远?大砲良而飞机广,汽油足而勇士多,空袭则天日为昏,射击则雷霆同震!以此调缴,何敌不摧;以此国力,何功不克?同胞或在前线,或居后方,或应尽于战区,或守城察于各处,身虽异地,义应同心!汪逆之罪弥天,总裁之训在耳,尚望抒识爱国,起义锄奸,先销傀儡之场,再争最后之胜,前除凶逆,还我河山,若真附逆事仇,不知悔悟,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宇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建校三周年纪念特刊》)

《抗战歌选》由音乐教师但进修整理、改编印行,袁仲溪作序。既是当时宣传抗日的“文化食粮”,也是校园歌曲的教科书之一。《抗战歌曲》无存,现录袁仲溪为《抗战歌选》所作的序言一篇,可见编选此教材的目的。

抗战歌选序
袁仲溪

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记曰:“乐以道和”。可见吾国古时即注重音乐,故列为六艺之一。后世乐亡,乃改六艺为五经,于是教者学者,遂忽视乐而不加注重矣!由隋唐至六朝,虽有区域传来之胡乐以代古乐,然究未用以为教育之工具,不过社会上有此艺术流行而已。有清末叶,科举废学校兴,音乐乃定为必修之科目。民国以来更为重视,抗战展开后,政府并令各校加授 点。蒋总裁对教育界昭示:“一则曰:‘音乐可以激发国民高度情感,淘治国民奋发活泼之精神’,再则曰:‘音乐可以使每个国民有丰富的感情、向上的气概,乐观的情绪,蓬勃的朝气。”从而可知音乐可以训练国民,改造社会,潜移默化,功效甚惊也。但君进修擅长音乐,其所教授于学生者,旧谱新词,已可汇集散帙,特付石印,作为紫中丛书,窃意当兹抗战过设并行时期,音乐既有如上述之历用,则此册虽微,或亦可作为文化食粮之一料乎!是为序。(《建校三周年特刊》)

《体育教材》由童子军教练薛钟镶编写,袁仲溪作序,是专门为简师科毕业生编写的普及体育教材。《体育教材》原本现以散失,仅存袁仲溪所写《序言》一篇,现录于此,以为佐证。

体育教材序
袁仲溪

吾国古代六艺之数,为永乐射御书数,射御即体育也。清末兴办学校,亦设有体操一科。现时教育方针,揭诸于三育并重,文武合一。而一般提倡体育者,且有体育为主、德育智育为辅之论调。诚以强国必先强种,体育为强种之基本训练,故无论东西各国,不分战时平时,均极注重体育。然吾国行之已久,而卒鲜成效,其故何也?考其原因:除中等学校及专门大学只偏重选手而不图普及外,对于小学方面多不加注意。夫小学乃各校之基础,儿童为未来之主人,人类一生身心之发育,以儿童时期为最速,即学制上所谓国民教育时期,若于此时期,授以适宜之体育,予以合法之训练,俾体格增强,健康克保,图将来担当大事之力量,兴执行工作之效率,自可日渐提高也,本校附设简师科一班,行将毕业,各生请求薛钟镶先生编辑体育教材一册,书成特付石印,作为紫中丛书之三,深望各生将来从事国民教育时,认识体育之重要性,按图索骥,彻底实施,是亦复兴民族之基本工作也。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五月袁仲溪识于紫中。(《建校三周年特刊》)


第五节 考试与教学质量
一、考试
民国时期,本校考试有新生入学检测、插级生检测;学科教师随堂检测,学校组织期中考试和“期末大考”;毕业考试成绩综合初一、初二升学时成绩各占50%计算,成绩采用分制计算,60分以上为及格。
尤其注重“人格考试”,即注重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期养成学生在教室之内眼、耳、心、身总动员,至所记录或练习之过半,按时由各该科教员详阅之,作为成绩之一部分。”(杨学亭《教务实施概要》)
二、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为学校重要之中心工作,采用教导处商同各科教员时刻关注学科教学质量,依据学生实际,决定学科平进检测次数;加强各学科联络,各研究会、座谈会、研讨会诊等形式补缺补差,改进教学,每学期“全科及格者十之七八。”

第六章 文艺、体育、劳动教育与卫生保健

第一节 文艺活动

文学方面,倡导鼓励师生创作诗歌、散文。国文教师必须带头创作,如校长袁仲溪创作了《计汉奸檄》、《成语新解》、《紫中校歌》等散文、杂文和诗作,国文教员张世英创作了散文《读书謏言》、诗歌《七律.赠简师科诸生》、《调寄临江山.赠简师科同学》,李大仕创作的诗《本校三周年献词》等作品以及各班喜好文学的学生如熊朝元等创作的作品在《建校三周年纪念特刊》就刊印30余件。可见当时文学创作繁荣状况。平时收集的师生作品,则“组织各级壁报定期编辑出版”。(张世英、雷英琦《训育实施概要》)。
艺术方面,平日演唱李叔同《送别》、《留别》、《出军歌》、《祖国歌》,闻一多《七子之歌》等校园歌曲;童军训练时须唱《中国童子军军歌》;集会须唱《国歌》:“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解,主义是从;失勤失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国歌毕,再唱《紫中校歌》。
每学期各班抽调文艺骨干组织剧团演抗战话剧、课本剧;用古典旧调,填上抗战内容的新词,作为向学生和民众宣传的抗战歌曲也大量教唱;每逢假日,本校抗日宣传队走向街头、集镇开展宣传。宣传的内容基本为民族精神鼓动,不得演唱解放区的歌曲。抗战结束后,时局变得复杂,文艺仅限于演唱校园歌曲,而且活动也越来越少。

第二节 体育与健康

民国时期,体育列为三育之首,强调“文武合一。”学校体育教学贯彻《体育规程》、《体育场工作大纲》、《体育场辅导各地社会大纲》,学校有篮球场、排球场各一个。田径设施齐全。既供教学使用,也提供社会人事锻炼之用。
学校设体育股,与训育处、教务处列为三个教育教学主体部门。体育股设田赛、径赛、球赛、国术(武术)、童训、卫生5个小组,各小组均设助教或管理员1人。
体育教育,除每周开两节设体育课,学习体操和体育竞技基本技能处,大量开展体育活动。如每日清晨师生团体训练半小时,课间以乒乓球、康乐球为锻炼项目,下午以篮球、足球比赛为内容开展锻炼。“每年春季组织一次体育运动会,田径、球类兼之”。(《紫阳县教育志》)未见有课间操的记载。体育纳入学生成绩考查重要要素,按照省教育厅关于体育成绩考查规定,体操和团体训练必须达到及格,不及格者不得升学或毕业。
健康教育,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为贯彻有关规定,县长李拔臣令县立初级中学校长袁仲溪、要求对全校中学生进行体格测量,测量的项目包括年龄、身高、体重、基本运动技能等24项,异形者以合法之训练,有病者休学治疗。日常健康教育。在全国开展“新生活运动”的号召下,提倡规范健康的衣、食、住、行;整齐、简单、朴素、迅速、确实的生活作风;生活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学校设校医1人,负责师生日常医疗保健。刘守山曾是本校资深校医。

第三节 劳动技术教育

民国时期劳动教育主要是劳作技术训练,往往由美术课教员兼任劳作课教学,但进修、胡雁笳先后既是美术课教员,又代劳作。劳作课的内容如制作折扇,雕刻毛筒,编织艺术筐篮,缝纫刺绣等手工劳动,未见从事体力或农业劳动的记载。

第四节 童子军训练

童子军原本是1907年英国退役军人贝德堡在英格兰兰南岛举行的一次青少年户外实验活动,旨在培养青少年成为快乐健康守纪有用的公民,此后迅速成长为一个国际性非政府组织。1912年(民国一年)严家麟在武昌文化书院成立中国第一个童年团,使得童军运动快速推广到整个中国,由于缺泛统一领导和训练教材,1926年(民国十五年)交由国民党领导,国民党于是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委员会,从此中国童子军进入有统一组织与中心训练的新阶段。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全国童子军会员达到57万人。(《中国大百科知识联盟》)
童子军采用军队编制,佩发统一童军服,帽徵为“智仁勇”标志。童子军按年龄晋级,8—12岁为幼童军,11—13岁为童子军,14—18岁为义勇童子军。本校童子军均为义勇童子军。军歌为戴季陶作词、杜庭修作曲的《中国童子军军歌.我们、我们、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新生命》。
学校设童子军1名,助教2-3名,教练必须熟练掌握军训知识,正确贯彻童子军训练的要求和标准,准确教授童子军训练教材。
童子军训练的基本内容是:军队礼节、操法、纪律、结绳、旗语、救护、炊事、露营,演习等,本校所有班级学生均参加童子军训练,每天下午集中训练两个课时。童子军训练被国民党掌握利用,成为政党下达给学校的一项重要训练科目,定期接受省地县政要的视察和检阅,因此往往占用体育课教学时间,有时不得不将其合二为一。


第七章 学生

第一节 学生来源

民国时期,本校面向全县招生,生源主要是城区及大乡街道政界、商界、教育界和农业界子弟,也有在我县为官的外籍子弟,如县长李拔臣之子李恤泽(原《中国老年报》社长助理)就读于三三届甲班。但由于县小民贫,加之“家长之不注重教育,希图子弟小就”(姚宜民《为桑梓父老进一言》),农家子弟辍学严重,如三三届,招生120人,至毕业时仅有53人,辍学超过一半,辍学者皆为农家子弟。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本市白河县,本县机关人员恐惧,28日,校长姚宜民急呈县政府,请求一次性发给教职员薪粮做迁移费,妥善保管教具仪器,疏散学生回家,教职员全体迁移毛把关暂行待命。(《紫阳县立初级中学校呈》中字第三十五号)自此开始,教员惊慌不定,学生大量流失,招生也急剧减少,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秋,仅招生12人,实际到校8人。
据资料统计,本县民国时期9年初中共招新生9次15班,共计招生678人。

民国时期本校初中历年招生情况一览表/年别 /届别 招生人数 分班情况 /籍贯分布 /备注
班数 人数 甲班 乙班
1941(民国三十年年 三三 2 120 60 60 江西、河北、山西、本县
1942(民国三十一年) 三四 2 71 36 35 安康、岚皋、本县
1943(民国三十二年) 三五 2 78 35 43 安康、岚皋、本县、汉阴 合为一班
1944(民国三十三年) 三六 2 93 46 47 本县、岚皋、安康、 合为一班
1945(民国三十四年) 三七 2 66 35 31 本县、岚皋、安康、
1946(民国三十五年) 三八 2 76 38 38 本县、岚皋、安康、
1947(民国三十六年) 三九(50届) 2 67 33 34 本县、岚皋、安康、
1948(民国三十七年) 四0(51届) 2 65 33 32 本县、岚皋、安康、
1949(民国三十八年) 52届 1 12 本县 保留8人
合计 15 678

第二节 人才输送

人才输送方式,一是推荐优等学生报考高一级学校。本校初中毕业生报考高一级的学校有省立安康高级中学、兴安师范、汉阴县涧池国立二十二中,城固县文治高中等学校。报考方式是,上述学校寄给报名表格,本校提供毕业生自选学校,按规定时间参加该校招生考试,收到录取通知,即可到报考学校就读。二是积极组织毕业生报名参军,比如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本校就动员相当一批初中毕业生应征入伍,连同全县往届中小学毕业生共93人加入抗日队伍,简称为“青年从军”。三是向各乡中心学校推荐教员,一些毕业生被乡中心学校和保国民小学聘用。
由于当时时局动荡,学生就业困难,很多家长失去希望,故本校初中学生招生虽多,但流失严重。民国时期9年招生658人,实际毕业六届仅264人。据零星资料统计,升学128人,就业44人,从军人数不详,其余在家赋闲。

民国时期县立初级中学毕业去向一览表
年别 毕业 去向
总数 其中女生 升学 服务 赋闲
1944(民国三十三年) 56 6 34 13 9
1945(民国三十四年) 48 1 36 9 2
1946(民国三十五年) 92 1 31 47 2
1947(民国三十六年) 35 27 7 1
1948(民国三十七年) 44 6 28 11 5
1949(民国三十八年 40
附:1944-1949年本校各届毕业生名录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三三届毕业两班
三三甲班( 24人)
熊朝元(后办紫阳小报,在国内外影响深外,投稿人多多。后因邻居怀疑妻子爱慕其君。邻居将其杀死。熊朝元的尸体第二天早上被人发现时,已经被雨水刷得训白。)  张春洲(和毛高畴一起参加军校青藏守边,转业甘肃党校,打成右派返乡)  张国喜  洪辅廷  王在德  张光成  张正全 
王树德  张常秘  王治理  陈家逊  邱蔚林  陈树藻  马家骅 
宋世田  景大德  林泰顺  李道经  宋方新  覃景凤(因教师与某学生指责行李中多出几块银元,就被简单粗暴的老师勒令退学,仅几月就郁郁而终。多疑是冤枉。只闻说此后生英俊潇洒,写得一手好字,仅因几银元丢命,实当追昏庸老师之责任!)  陈良驹  
田紫荣  李恤泽  杜大受(跟毛高畴一起离家出走,参加军校,青藏守边,经历多次政治运动不倒,最后是西宁书画协会的主席,已经逝)
三三乙班(27人)
谢英芳  谢英桂(这两人姐妹是紫阳历史的第一批女生中的两位。可能来自毛坝谢家,待核查。)  曹淑华  李文英  王映兰  袁先传  裴光荣 
朱德焯(这是毛竹的幺姨夫,是原毛坝区长朱鹤年的公子,毛坝叛乱时,身上被戳数刀。)  张泰炎  孙贵龙  吴英章  舒基瑞  胡建国 贾耀贤
王基康(白鹤大地主王子明的长公子,王子明紫阳快解放好死,批斗游斗等“好事”就全落在王基康身上。王基康因多次批斗挨打,英年早逝。) 杨运贵 唐安民(这位因当是毛竹大姑的儿子或是大姑家的人。待核实)  乌星全  杨振炎  陈建功  胡承叙  
胡兴安  王镇民 王朝栋  毛高仲(字高圓,号俊生,另号高圜,毛竹的二伯,70年因成份被冤枉被军管枪毙)  姜显义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三四届毕业两班
(共计53人)
刘美焕  夏吉永  杨春光(和毛高畴一起参加西乡军校,青藏守边,成本被罚回,内乱侥幸没死,在紫中任教)  程应远  孙大金  黄家坤  裴广田  
施发仲 钟国恒 李文彩  李增定  崔友义  刘兴昌  王天禄  
曹义璜 杨前民 耿永恒  魏伯宅  刘善昌  陈德谦  李远甲
杨祥光 刘国珩  郭德培 朱理辉  叶义润  李平福  杨亚隆  
吴明海 邱曹洲  詹永成  周友志 曹国栋  吴正定(这位是不是此阳首富、瓦房店泰山庙吴毅臣家的?待核实。)  龚正侃  
黄芳智 竹玉林  唐辉庭  舒饧潘  郭德哲 林裕翰  周世义 
沈德仁 贺适星  詹汉美  陈定琪  张春茂(这位当是洞河张春洲家族的)  唐芳廷 刘广义 
詹万雄  唐天佑  沈行建  王德普
1946(民国三十五年)三五届毕业两班
三五甲班(44人)
钟家振 赵良型 蒙树人 赵良椽 王镇国 田广培 唐国贤  
何汉章 胡玉昆 琚书凤 胡成文 徐忠勋 谢祖芳 王芳璞 
谢祖云 谢祖著 谢祖荻 谢绍贤(这四位当是毛坝谢家的。王子明有一女子嫁谢家。) 李学贤 龙步文 陶笃正  
徐龙昆(毛竹大舅,跟毛高畴一起离家出走参加55师军校,青藏守边,在韦曲军校被打成中右返大巴山。) 赵国碧 张承先 邹承鲁 王伯禹 施发俊 刘必成  
范修魁 阮开国 毛泽延 周天齐 郑宗惠 张德金 吴明均  
朱子如 陈开仕 左立蕃 张照盛 熊鸿惠 柯柏舜 周慧芳  
辛雅兰 王海文
三五乙班(48人)
杨盛林  杨盛梓 杨盛德  杨盛富(这四位,可能来自红椿杨四大房) 陶 然  罗兴明  胡先儒  
李增刚  唐国赞  阮长丰  周裕仁 梅圣均 王治国  陈连科  
成寿远 陈应亮 祝万松 胡明成 金志远 叶正华  詹万海  
唐登兵 罗元顺 纪大福 王基鸿 黄继斌 金勋功 丁传凤  
刘兴礼 余文炳 向万彩 王永庆 陈明松 陈明甲 马忠茂  
潘文甲 余彦昭 赵炳新 卢本勤 毛全寿 陈全喜 庞世勇 
宋同铭 张文海 徐心正 徐先知 赵良璞 彭治君
(毛竹的爸爸毛高畴当是三五级的班长,解放初,国民党98军过境,为怕败军抓兵,在姚宜明的指挥下,学校打开从不开的北门,毛高畴带领三五届学生沿任河逃走,让国民党计划落空。只因毛高畴初中没毕业,就在校长姚宜明的指路下,去西乡上中国人民解放军55师军干校,所以三五级毕业名单中没有毛高畴或是毛高田或是毛鼎明。毛高畴后来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历。毛高畴可能算是紫阳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生。)
(以上名单见《建校三周年纪念册》)
第八章  附设简师科始末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3月30日,全县中心小学达到12所,保国小学达120余所。学校增多,而小学教员缺乏,为此县长李拔臣商同县参议会,在本校附设简易师范科,以培养新式小学教员。令本校校长袁仲溪:
查本县师资自属缺乏,各乡中心学校教员均需由外县聘请,而保国民小学校之教员亦多不合格,急应设法增进师资质量以济急需,......本年度下学期于该校附设简师科,以广造就......”(《紫阳县政府训令》教字二十号)
第一节 招生与管理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秋招生1班50人(实到41人),成份分别为:政界子弟9人,商界5人,教育界3人,农业界24人。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考虑到保小急需师资,而学员又难招,县长王少峰令校长姚宜民:
“县立中学姚校长宜民觅案奉陕西省教育厅二字第279号中微电开:
“查简易师范学校原为推进国民教育,增培师资之临时设置,应招收曾在小学毕业,年满十五足岁之青年,予以三年或四年之训练,即分发各保国民学校服务。在年龄方面,应于事前加以限制,如感觉招生困难,可招收小学毕业生,办理一年制简易师范科。即遵照,等因奉此,该校长切遵照,办理为要。(王少峰《紫阳县政府代电 》 民国三十五年十月十二日发)“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春,招生34人(实到26人),实际在学学习时间是1年半。该班按原学制应在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毕业,因此“春三七。”
1947年(民国三十七年)春,又招生30人(实到24人),按原学制应于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毕业,简称“春三八。”
在县长刘济生民国三十六年六月十六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第一期政绩交待表》“县中附设简师班”一节中称:本县初中附设简师班,计为二级学生六十四名,编为三七、三八两级。所述为招生数,并非实有数。
简师科学生为“公费生。”按照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决议,受师范教育之学生应免服兵役。”(李拔臣《紫阳县政府训令》第6074号,民国32年12月9日)
在校学习及生活费用,由县政府全额负担,第一学期学生为每人每月法币50元;第二期学员第一学年为每月发国币6万元,第二学年涨至9万元,后经参议会决议每人每人发包谷1斗。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第三期学员,第一学期每人每月发国币9元,由于货币完全贬值,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在接改为每人每月发包谷1斗6升。由本校总务处安排食宿,每月底与县财政结算。
第二节 教材与教学
教学由本校专设教育主任1人管理教学与生活指导。任课教师除本校教师外,民教科长彭信之、高等小学堂校长张籇书、县政府秘书科长孔云白等人都曾兼任教员,县长及紫阳干部训练所的教员也来校兼课。
教学按照师范性质开设基础课公民、国语、数学、博物、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美工、劳作;并开设小学各科教学法。
第一届简师科毕业适逢第一届初中生毕业,本校举行了大型的庆祝活动,印制了纪念册,校长袁仲溪发表了《劝简师科诸生》,对毕业生提出殷切希望,期盼各毕业生“继续努力,以求精进,均新济旧,力矫弊端”敦品励行,以身作则,改革私塾,振兴新式小学教育。
“国家之治乱,民族之盛衰,常以社会风气为转移,教育实为改造社会风气之原动力。但教育之兴替,又全视乎始基之良否,即现在之国民教育是也。吾国自兴办学校以来,因制度之屡更,小学教育所受影响最巨。即如紫邑各地,有固守旧规而不遵新制者,有表面维新而实际仍官守旧者,以致一般儿童,若新若旧,不旧不新,非为升学太难,抑且习染太坏。幸自民国二十年以后,政府及各方人士,力图改良,成效大著。迄现在止,中心学校已有十二,保小则已一百二十有余,可谓突飞猛进,始基奠定矣。特是学校虽已普通,而师资仍感缺乏。为适应环境需要,加强教育效率计,本校所以有简易师范科之设也。诸生学习满年,今届毕业,此后分道扬镳,行将见诸实用。《记》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深望就业以后,彼此仍常联络感情,相聚者日切磋,相隔者函件研讯,继续努力,以求精进,均新济旧,力矫弊端。施教时,除注意德、智、体、群四育并重外,尤其敦品励行,以身作则。须知以善先人之谓教,养使为善之谓育。依此而施教育,方可谓真正教育家。诸生勉乎哉!小学教员乃全民之导师,儿童之楷模,慎勿忽此二语也!”(《简易师范科毕业纪念册》)

简师科最后一期学员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毛竹的第二任大舅母王氏就是简师毕业。

没有批注过的原始资料

第一编 民国时期的紫阳县立初级中学(1941—1949)

第一章 紫阳县立初级中学的建立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日军侵华已两年之久,面对日军侵略,国民政府深感民弱国衰 。要挽救国家危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教育为立国之基础,救国之良方”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是年,全国推行小学义务教育,我县“各地保学校逐渐恢复,芭小、蒿小相继设立。”“ 及三十年(1940年),各乡之中心小学及各保学校均已先后设立.。”(贾善斋《紫阳教育之进展》)“政府深谋统筹,置教育于国策之中,以教育军事并重,通令各县普设初中。”(袁仲溪《同学录序》)基于这个社会背景,紫阳县立初级中学应运而生成为历史的必然。


第一节 学校创立的经过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本县绅士谢绍岳于县行政会议时,出席提议,请设立初中,当时决议通过。但因基金尚未筹出,未克立时筹办。
1941年(民国三十年),县长杨烈、秘书潘声华,筹得稞租一百六十于石,又商同教育科长王绥之暨地方绅士,向各乡劝捐十万元,一面组织基金保管委员会,推郑卜五为主任委员;一面委袁仲溪为校长。校址选定城西旧日之议会,委舒子宏为监修员,鸠工庀材,修房舍,制教具,(8月)招生两班。未几省厅督学潘玉斋同陕西政治考察团到紫,莅位周览一遍,深为嘉许,遂代向教育厅报请立案,旋奉厅令,准予立案,并颁发钤记,加授委状,于是本校始正式成立矣。” (袁仲溪《本校史略》)


第二节 学校规模

1941年(民国三十年)9月开学时,学校规模,袁仲溪在《本校史略
.本校校址之扩充》中写到:“是时校内教室仅有两所,宿舍亦不敷用。”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县政府为解决本县小学教师匮乏之急,在本校设简易示范科一班,由于校舍不够,教育科长张筱棂“遂与城区乡长李养民、中心学校校长张篆书商得同意,将城小地址让出一半。该校在本校右邻,相隔一墙,开通即成一校,将原有之教室宿舍,稍事补修,遂并添招之初中部共容纳之矣。”(袁仲溪《本校史略.本校校址之扩充》)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因本校秋季又须添招学生,教室宿舍,仍不敷用,且两年以来,未有膳堂,露天餐食,不合卫生;而厕所亦觉太少。教育兼民政科长彭信之于是决定将城小移至东门内书院旧址,所有教室宿舍,完全让给本校,一面商同郑卜五筹款修建膳堂六大间,厕所十余间,又在操场北头,筑讲演台一座,茶房一间,浴室一间。此外,墙垣之倾圮者,悉补修之;窗壁之污烂者,重油漆之。于是本校房舍,不惟足敷学生之用,且可安顿教职员眷属而有余焉。”(袁仲溪《本校史略.本校之建筑》)
经过连续两年的扩充与修建,本校共有两层楼教室3座,东西两院宿舍8处,厕所5处,传达室、接待室、办公室、校长室、教务处、学生自治会办公室、会计室等7处,图书仪器室1处,教员室13处,工友室1间,理发室1间,厨房1处,饭厅1处,浴室1处,大礼堂1座,讲演台1座,篮球场1个,排球场1个。本校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生活、体育、文艺等活动功能齐全的学校。下面是《紫阳县立初级中学三周年纪念特刊》刊载的学校平面图原件和本校美术教员但进修(克寒)所作的学校设施木刻原件: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时任县长王少峰与参议会协商,将县参议会会址从校园内教学区迁至学校西院,与学校西院办公室互换。因参议会房舍破旧,不堪做教室,计划80万元将此房推到重修教室2座。当年因省财政厅未能批准拨款而搁置未修。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省财政厅拨下80万元建修款,可是物价暴涨后,80万元已不抵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的30万元,缩水竟达50万元,仅够支付泥木工匠工资一半。是年六月,学校不得不将本校教职员口粮18石包谷变卖成现金30万元支付工匠工资。至11月,教职员工应发新粮,因物价再度上涨,30万元现金已经只能买包谷10石,学校从中亏空8石包谷。校长姚宜民11月22日紧急呈报现任县长刘济生,要求先行按现价赔付教职员工所垫粮款,再设法筹款将剩余20万元按现价补齐。在学校3次呈文要求下,县政府终于补齐,将两座教室修起。于是本校又增加教室6间。

第三节 教学生活设备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由教育厅从成都代购初中理化仪器全套,次年春,派员由西安领运到校,于办公室旁,设一图书仪器室。图书除由本校逐年选购多种外,各方赠送者占百分之八十,书面均题名留念。本年(民国三十三年)由西北教育用品社购回初中挂图七十二幅;由老河口购回洋鼓洋号全套。校内灶具,悉由公置。”……“操场有两处,一处各竖篮球架一对,一处置有排球一副,游艺室备乒乓球及围棋军棋象棋等。”(袁仲溪《本校史略.本校之设备》)

第四节 学校经费

一、经费来源
本校民国时期经费来源为:县财政拨款、地方筹措、学生缴纳公杂费。
财政拨款。每学期由县财政局按照省颁初级中学办公费及教职员工薪标准拨付。拨付方式为:本校以学期制造预算报县财政局备案,按月报结算表。
1940年(民国29年)至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以法币付给,每学期150万元,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开始陆续以关金券、金元券、银元券付给。由于货币连年贬值,拨款数额不断增加,越是入不敷出。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拨款岁入11559676元;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全年拨款1917735元;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每学期拨款19000000万元,已经难以维持运转。学校不断写报告呈县政府,由于当年财政不敷达52.7%,且经费首先保证生计、政治和军事,教育、文化、卫生三项支出仅占财政支出的2.5%。县政府也拿不出钱来,只有叫学校先做追加预算,再向省上要钱。本年四月二十四日,县长刘济生令县立初级中学校长姚宜民:

“查该校公费不敷确属实情,为教无来源,无法弥补。拟请转饬该校,详造公费预算呈府,专案报财教两厅。”(刘济生《紫阳县政府训令》)

至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下学期财政拨款增加到1150万元,由于物价飞涨,更不服用。
地方筹措。主要解决学校开办、校舍扩充、房舍修缮等开支。现有资料记载,1941年(民国三十年)时任县长杨烈、秘书潘声华筹稞10石,教育科及各乡长劝捐10万元作为学校基建经费;此后,无地方筹措的有关记载。
学杂费。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前初中学生每学期学杂费为8元,此后为12元。以学生最多年份每生12元计算,每学期学杂费收入在3600元左右。
二、经费支出
经费支出项目主要是俸给费、办公费、设备费、特别费和用于简师科师生的副食的临时费。其中俸给费(人员工资)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办公费用,临时费和用于公共关系的特别费居第三位,设备添置费有项目而没有开支记录。

民国时期部分年份每学期经费开支数量项目一览表

项目数量

年别 支 出 项 目


岁出合计
俸给费 办公费 临时费
特别费
设备费

1941年上 下 1942年 上 下 1943年 上 1559676下 1944年 上 下 30100 30024 1400 1945年 上 25800 60048 926500 1200 1464890下 459600 485496 450000 300000 1946年 上 22320 18400 30140 10200
1917735下 23460 1148295 225000 1947年 上 下 1948年 上 11500000下 1949年 上 391000 1913825 450000 下
註。临时费为简师科师生副食费。

第二章 教职工第一节 教职工来源与资质

本校成立之始,教员除本县人士外,主要来自河北、山西等抗日战区和安康、汉阴等地。教员任用有委任、荐任和聘任三种形式,即县长委任校长,有识之士推荐教员,校长聘任职员和工勤人员。荐任的教员一般为学历较高、有一定工作经历的知识份子,由当地绅士或校长的同学同事推荐,校长聘用。聘任的普通职员,由校长在同乡相识的能够胜任的人士中选聘。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以后又从西北联大、第六服务团、兴安师范、安康中学毕业生中聘请。也有县政府公职人员有相当学历且有教育经历的人士在校兼任教员。无论是荐任或是聘任,初中任课教员的学历必须在专科肄业以上,工勤人员必须有高小毕业以上学历。
1943(民国三十二年)后随着学校规模析扩大,班额增多及战时课程的增加,校长,教务主任、训育主任等在同学、同乡中请聘教员来本校任教。为禁止品格、学历不够的教员进入本校任教,1943(民国三十二年)9月,县长李拔臣向校长袁仲溪发出训令:

“查各中等学校教员之资格及其任用,教育部颁发‘修正中学、师范及职业学校规程’内开,教职工及学校行政一审均有严格规定上,自应遵照办理。乃近年来各县立中等学校,多因师资缺乏,或牵于地方人士之情面关系聘用教员,对于品格、学历漫不审查,或竟以小学教员充任,以此滥竽充数,怡误教学,殊非浅鲜,函应严加整饬,籍以提高教学质量。嗣后该县长对于该县立中等学校教师之聘用,务必切实注意督饬中等学校校长依照规划慎选合格人才,力求改进,不得再以小学教员及其他不合规定之人员充任,即提高质量,以期改进教育之实效,除分行外,特电仰知。”(李拔臣《紫阳县政府训令.关于教师之聘任切宜注意品格》)

自此直到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本校一直慎选教员,高中毕业及其以下学历者不得任课,直能作事务管理员或书记①。工友学历可以适当放宽。
本校民国时期9年时间,所聘教员中,来自山西永济1人、万泉1人,河北河涧2人,湖南长沙1人,浙江绍兴1人,汉中南郑1人,安康12人,汉阴2人,石泉2人,其余全为紫阳籍人士。职员和工友均来自本县。教员学历结构,以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为例:21名教职员中,国外留学生2人,国内本科学历2人,专科学历8人,省立中等师范3人;助教及管理员中高中毕业及其以下6人。


附:民国时期各学年在校教职工名录--1941—1942(民国三十至三十一)学年度

教员袁仲溪 杨学亭 薛钟镶 李大仕 贾善斋 徐照熙 张新民 郑大海 张兴全 邝贤友 刘振清 王绥之 张筱棂 刘扶汉
职员
张子斋 舒子宏 袁吉甫

1942—1943(民国三十一至三十二)学年度

教员:袁仲溪 杨学亭 张世英 姚宜民 但进修 薛钟镶 陈泽襟 贾善斋
郑大海 邝贤友 雷英琦 刘扶汉 张新民 张心全 李大仕 孔云白
职员舒子宏 袁吉甫 张子斋 李昌吾 周汝章

1943—1944(民国三十二至三十三)学年度

教员:袁仲溪 杨学亭 张世英 姚宜民 但进修 薛钟镶 李大仕 贾善斋
薛 钜 邝贤友 郑大海 孔云白 雷英琦 张世珠
职员:张子斋 周有为 袁吉甫 戴子琢 周汝章 李昌吾


1944—1945(民国三十三至三十四)学年度

教员:杨学亭 赵书源 张心全 郑大海 田自祥 刘绎文 张前寿 胡向武
但进修 李大仕 薛 钜 雷英琦 罗延礼 姚善成 徐启宗 薛钟镶
梁依之 袁仲溪(县参议会副议长兼课)
职员:辛仁斋 袁保卫 张子斋 吕大文 张先俊 周汝章 宋思杰 舒锡珍
王远达
1945—1946(民国三十四至三十五)学年度

教员:杨学亭 姚宜民 张世英 舒锡珍 姚善成 梁依之 贾善斋 余经方
袁先政 郑大海 张静涛 许绥卿 罗伯年 刘绎文 田自祥 王寿山 王耳顺 耿子超 张同贤
职员:宋思杰 周汝章 朱惠甫 易德卿 徐永福 袁吉甫 张子斋 刘守山
袁保卫 辛仁斋 张先俊 谢右伯 王运达
1946—1947(民国三十五至三十六)学年度

教员:姚宜民 张世英 舒锡珍 杨学亭 舒锡玖 梁依之 贾善斋 余经方
张静涛 许绥卿 罗伯年 刘绎文 田自祥 胡向武 王寿山 黄新喜
郑大海 袁先倡 王耳顺
职员:张子斋 刘守山 袁保卫 辛仁斋 袁吉甫 周汝章 朱惠南 易德卿
张先俊 宋思杰
1947—1948(民国三十六至三十七)学年度

教员:姚宜民 王树功 舒锡珍 贾善斋 许绥卿 郑大海 刘绎文 彭贤峰
罗伯年 胡雁笳 余经方 胡向武 张静涛 王寿山
职员:辛仁斋 辛德言 刘建成 刘守山 张先俊 刘吉甫 宋思杰
1948—1949(民国三十七至三十八)学年度

教员:姚宜民 舒锡珍 许绥卿 郑大海 刘绎文 胡向武 余经方
张静涛 罗伯年 胡雁笳 宋更新 耿子超 彭贤峰
职员:宋思杰 张先俊 刘守山 辛仁斋 刘建成 辛德言
(以上名单根据紫阳县档案馆存有关抄录资料考证整理)


第二节 教职工待遇

一、政治待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教师属于自由职业者,即自由求职谋生,职业亦不固定,可教学、可丛医、可当政府部门公职人员,只要有人举荐聘用即可就职。本校教员聘期按照教育部规定,初聘任期以一学年年为限,期满后续聘与否,视从教者能绩而定,另谋高就者除外。续聘任期为两个学年,一般中途不得解聘教员。聘任由校长发给聘书,一年到期若不能如校长所愿,放暑假不再发请帖请吃饭,就表示下学年解聘了,教员与校方没有任何劳资纠分。学历高、能力强、品德好的教员往往一聘再聘。如果有比本校教员待遇高的地方聘任,教员也可以另谋高就。
学校教员分荐任和委任、聘任三种等级。校长是县政府委任,主任、级导师是由管理部门推荐的,级别相对较高,导师、教员是学校聘任的,在教员中级别相对较低,管理员和工友由学校随时聘任,级别最低。
民国时期本校教师,除校长袁仲溪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当选为县参议会副议长步入政界为官三年(工资仍在本校)外,后任校长姚宜民也只是经常参加县政府会议,杨学亭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3月被任命为“本年干部人事考试委员会紫阳县分会考试委员,”(因考点设在本校)相当于考点主任。没有其他人员升迁为官的记载。
二、经济待遇
教职员工经济待遇为俸给和生活补助两个部分,严格按照职级发放。俸给按全省县立初级中学工薪统一标准额定,不存在普升调级,也不计算工龄。生活补助按照物价上涨指数和职级全县统一标准补助。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工资等级标准

学校级别 职务 级别 俸给 生活补助(月)
县立初级中学 校长 荐任8级 260元 180元
主任 荐任9级 240元 160元
级导师 荐任10极 220元 140元
导师 委任1级 200元 120元
童子军教练 委任2级 180元 100元
童子军助教 委任3级 160元 80元
管理员 聘任 90元 60元
工友 聘任 30元 40元

俸给往往由于财政不敷而欠发。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9月起,开始拖欠至到12月上旬。12月9日,本校教员罢教抗议20天,12月26日县政府拨付3个月薪粮和每人2万元工资币,学校次日恢复上课。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物价开始飞涨,一匣火柴价值一元,国文教员许绥卿讥讽当时的货币贬值情况,以《一根火柴和一张金元劵》和《一张金元劵掉在地上》为题指导学生作文以针贬时弊,可见货币贬值之程度。是年3月,荐任八、九、十级教员生活补助增加到300元,其余按职级每级少20元;4月,执行陕西省教育厅通知“县立中等学校校长及专任教员食粮按照美员月发小麦一市石二斗。”(《陕西省教育厅令》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至6月,粮价猛涨,于是工资加成25倍,生活补贴最高增加到3000元。至9月,有工薪的一半干脆发放粮食,校长每月发大米4斗或包谷2石2斗,其他每低一职少4升;职员每月包谷5斗4升。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8月,财政部、教育部发文,将中等学校教职员工俸给增加到70倍,生活补贴最高增加到9000元,本县未能执行。而且从9月开学又拖欠薪粮3个月,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1月7日,本校教职工举行了全员罢教,并在校门前张帖了《敬告社会人士书》:

“夫国家之隆替,社会之良窳,全系于教育之成败。教育之成败,乃在于社会人士及教育当局之热心及教师之努力耳。本校自民国三十年成立以来,因战争之影响,生活程度之高涨,而各教职员并未因待遇之低而恢心……政府明令全国各地中等学校之薪金,自本年8月份起增为70倍,生活补助增加9000元,惟本校非但增薪未克实现,而本学期之原薪仅发三月……截止现在,学期行将结束,同仁等已靠贷无门,当卖无物,已成断炊之势,亦惟各界人士所洞悉,同人等即迫于无可奈何,只得暂行罢教,开诚陈词,惟祈本县及父老及发道诸公……速为设法,以医险危。”

时任教育科长王绥之在本日的日记中叹道:

“本来前次罢课是为了薪粮,这一次亦然,如此地财政,将来紫阳的教育只能一落千丈了!”(《王绥之日记》)

1946年——1948年间,全省中等学校教员工资陆续由21500倍增加到27500倍,紫阳由于仍未执行。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6月19日,本校全体教职员集体上书县参议会副议长袁仲溪:

“查近来物价暴涨,同仁待遇仍系55000倍,计不过2万余元,何以维持最低之生活?在省立各中学215000倍早经施行,现已调整为275000倍,独本校则否。今若不依省校待遇,自4月份增加为215000倍,为有立时辞职去耳!”

6月21日,袁仲溪上书县政府及参议会,要求为本校教职员增加工薪:

“查近日物价暴涨,骇人听闻,本校教职员待遇仍属55000倍,比照全县其他机关,亦属最低,如不依照省校待遇增加,何以期其克尽厥职,训导学生于进步之路?惟函前由,只有恩请钧府念本校教职员生活无法维持,自4月份起提高为215000倍,并准借4、5两月全薪,以便转危而免罢教。”1949(民国三十八年)10月,县务委员会议决议,工薪的半薪部分不再发纸币,以银元支付,以委任十一级发银元5块为基础,每高一级增发银元5角。


第三章 学校管理

第一节 校务管理:学校设校长1人,主持学校全面工作,校长领导下的校务会议为学校重大事务最高决策层;训育处、教务处、体育股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主体管理层,体现德智体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事务处、委员会是学校工作的后勤保障服务部门。具体管理组织系统,见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本校绘制的《陕西省紫阳县立初级中学组织系统图》:


校长主要职责是召集校务会议,贯彻教育方针,考核处室业绩,聘任考核教员,协调公共关系,处理突发事件,参与教学教研,且任一门主课。校长办公室设书记1—2人,负责收发文件、抄写整理文字材料,书写张帖告示,填写表册聘书等事务。如资深职员张子斋负责撰文,宋思杰负责缮写(誊抄)。
训育处、教务处、事务处、委员会的工作对校长负责。
民国时期,本校有3任校长。

民国时期本校校长任期一览表.姓名 籍贯 学历 任职时间
袁仲溪 本县洞河 日本民治大学法学系学士 1941.3-1944.8
杨学亭 山西永济 北平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学士 1944.9-1946.1
姚宜民 本县权河 日本民治大学经济学系学士 1946.2-1949.11


第二节 训育管理

学校设训育处,训育处是校长领导下的专门管理学生日常行为行惯和人格品质教育的专门机构。训育处设主任1人,管理员1-3人,管理的范围是训导、集会、年级班级管理、宿舍军事化管理和课外活动。民国时期,本校训育主任共有3任.

民国时期本校训育主任任期一览表

姓名 籍贯 学历 任职时间
张世英 河北河涧 中国大学中文系本科 1341-1944.7
张心全 河北河涧 北平朝阳大学肄业 1944.8-1945.7
耿子超 1945.8-1949.11

关于训育处工作的原则、内容、方法及评估,本校第一任训育主任张世英、训育管理员雷英琦在《训育实施概要》中作了详细阐释:

一、训育原则:训育工作是一种精神的人格事业,积极的引导,实胜于消极的防范,对学生管理,重在悦服与人格感化。所以本校训育本着严格合理化之标准,以积极指导人格感化为主,以消极管理纪律裁判为辅,以期养成学生之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善性,吃苦耐劳之精神,俭朴勤奋之习惯,助其成明礼义、知廉耻、负责任、守纪律、勤苦好学、体格健全之现代青年。
二、训育内容:1.纪律,最重森严纪律。2.生活,最重生活秩序。3.行动,最重行动组织。4.服务,最重服务竞争,养成利他、爱群、积极热心之习性。5.体格,最重不畏难苟安与负重致远之精神。6.研究,最重自动之研究,启发自学之兴趣。
三、训育方法:1.团体的。(1)升降国旗由校长或主任讲话。(2)班级由各级导师负责训话。
2.个别的。(1)训诫,根据学生之个性及家庭环境反复告诫。(2)奖励,有特殊成绩或品行之优良、服务热心者,得由学校酌奖之。
甲、关于思想教育。(1)纪念周或朝操时由校长及教、训两主任作精神之讲话。(2)间请外界人士讲演,以加强学生对于主义、对于党、对于领袖之认识,必须使其忠诚信仰,绝对服从,以坚定其自信心。(3)指导研究三民主义及中国之命运。(4)帮助本党及青年团之发挥功能,养成其为现代革命之青年。(5)培养科学之头脑,使其系统化。
乙、关于生活教育。(1)各宿舍公举二人为正、副宿舍长,负责本宿舍清洁整齐之责,并由学生自治会组织纠察队、卫生队等,于每周星期六作清洁大检查一次,星期三作个人之服装礼貌体格等大检查一次。(2)各宿舍之被褥洗具等均依童子军管理实施之。(3)遇疾病流行时,请当地卫生机关实施各种疾病防疫性注射。(4)校内各角落之清洁,由学生自治会之卫生股负责检查,并于课外督促工友打扫之。
丙、关于礼貌教育。遵照三十一年(1942)6月部颁中等以上学生礼节实施之。
丁、关于课外活动。(1)组织各班各种田径赛,设置互相观摩之机会,增强其竞胜之精神。(2)组织学生自治会及各种研究会,养成自学自动之能力,加强课外阅读之兴趣。(3)组织各级壁报定期编辑出版。(4)组织灶务委员会负责指导膳食改进及膳堂秩序、厨房清洁等。
戊、关于校外活动。(1)组织紫中宣传队利用假日赴外宣传或街头讲演。(2)组织剧团排演话剧以资宣传。(3)寒暑假期各乡组织返乡工作团深入乡间讲解战事情形。
已、关于请假。日假由训育主任批准。时假由各童子军教练或值日员负责担任之。请假超过全学期三分之一者开除,其余按多寡,扣其分数。
四、训育考查:每学期终了由训育处组织评定操行委员会,由平时所考学生之行动及以上各种实施之结果予以分数,确定操行等级。(《建校三周年纪念特刊》)

训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每学期学校要组织自查,省教育厅或县政府教育科每学年视察1次,具体视察内参要素如下表:

紫阳县立初级中学训育视察表
(民国三十二年)

校长姓名 袁仲溪 性别 男 籍贯 陕西紫阳 到校年月 民国三十年八月
训导主任 张世英 性别 男 籍贯 河北河间 到校年月 民国三十一年八月


学生人数 259人


职级编制 三三 甲、乙班

男生人数251女生人数8

走读 全部走读
三四 甲、乙班
三五 甲、乙班
教师人数 15人 专任人数 13 兼任 2 是否通力合作 均能合作
训育行政组织概况
训育处训育主任一人,训育管理员一人

训育实施概况

目标 养成学生优秀之品格使其成为现代青年
导师制 分组总数
共分四组 导师人数
10
每组学生数
最多 28/22

第三节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学校设教务处,负责管理教学日常事务。教务处的主要工作是执行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人员,落实课程标准,管理教学进度,检测教学质量。
教导处设主任1人,管理员1-3人,负责注册,教学日常事务和成绩统计公布等事宜。民国时期本校共有6任教导主任。

民国时期本校教导主任任期一览表

姓名 籍贯 学历 任职时间
杨学亭 山西永济 北平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学士 1941.8-1944.7
袁仲溪 本县洞河 日本民治大学法学系学士 1944.8-1945.1(兼任半学期)
赵书源 1945.2-1945.7
但进修 陕西安康 兰州西北艺术专修班毕业 1945.8-1946.1
舒锡珍 陕西紫阳 1946.2-1947.8
王树功 陕西安康 1947.9-1949.11

关于教务管理的具体内容,首任教务班主任杨学亭在《教务实施概要》中有如下具体介绍:

甲、关于课程进度方面
1.在学期始第一周,各该科教员依照部颁课程标准、各科教学进度表及本处制定之课程进度预计表,按照授课单,详细规划全部课程之份量起讫以及每周进度之页数与节目,填交本处。
2.该项进度表,应缮具一份呈报备案处,本处存留一份,每周与教室日志所记载之进度核对一次,如有不符者,即商各该科教员矫正之。
3.凡遇教员因事请假,或因警报及其他原因,导致有缺课情形的,由本处商同该科教员设法在课外活动或课外作业期间补授之,以期达到课程进度所规定之节目。
4.为适应特殊情形而加重或补充每项教材时,由本处商同该教员设法增印讲义,以资讲授,但不得超越出课程标准所规定之范围。
乙、关于提高教学质量方面
1.实施人格考试,以期培养自动读书习惯。除定期之期考(采取各级会考方式)及月考外,得由本处商同各该科教员,以其所任课程之性质,决定临时随堂测验之次数。
2.注重平时练习。每生每课均备有练习本或札记本,以期养成学生在教室之内眼、耳、心、身总动员,至所记录或练习之各半,按时由各该科教员详阅之,作为成绩之一部分。
3.严格限制缺席或旷课。如有违犯者,按照有关请假、旷课规定处理之。
4.增进各科教学联络。如期举行下列各科教学会议,商讨各科教学上联络及方法之改革。(1)国文科会议;(2)算术学科会议;(3)理化动植物生理学科会议;(4)社会学科会议;(5)其他。
5.为补充课内之特殊问题之商讨,按周举行下列各种课外学术研究会。(1)时事讨论;(2)文艺研究会;(3)自然科学座谈会;(4)学术演讲、竞赛会(此种研讨会以学生为主体,故以最浅显、最基础者为限)。
丙、其他
如每学期期终大考、新生入学测验、插级生测验,均按本处办事细则及日程处理之。(《建校三周年纪念特刊》)

第四节 学籍管理

注册。凡被本校录取的学生,持通知书在校务处注册。转入本校学生,自带操行成绩单注册;同等学历插班学生,须经入学检测合格,准予注册。
转、休学。因贫、病暂停学习,可申请休学,期满入下一级继续学习。转出至其他中学就读者,由教导处开据转学证明,携带操行通知单转入他校。
升、留级。凡3门学科成绩不及格或两门主科不及格者,须于下学期开学补考,补考及格者准予升级;两科仍不及格者留级。
毕业。两门主科不及格者或连续留级两次仍有1门主科不及格者,或者有违反“一个政党、一个领袖”言论、违反校规、一贯举止轻浮者,团体操缺席三分之一以上者,发给肄业证书。

第五节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实行导师制。按照学历、能力,资格选定级导师、导师,并额定不同的工薪待遇。在班级管理上,实行分级分班分工负责制。
每个年级设级导师1-2人,负责本年级各班导师的管理,直接向校长负责;导师负责班级的管理,向级导师负责;班级设班长、学习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生活委员各一人组成的班务会。由于各基层组织实行地方自治,为此目的,班务会又为自治会,负责本班纪律、学习生活、文体活动的组织管理,向导师负责。对学生无故旷课,对于校规“玩忽不遵”者由导师上报,校长出具告示予以记过、开出等处分。
第六节 总务后勤服务管理

总务后勤服务合称事务处,由校长直接管理。事务处设会计1人,出纳1人,保管员1人,负责师生厨房炊事、 膳堂管理、文字印刷等职员、工友若干人。
事务处的职责包括:筹集修缮粮款,制造经费预算,呈报开支报表,发放员工薪俸,办理师生食堂,安排师生住宿,管理校园卫生,负责试卷及文件印刷等。袁吉甫、舒子宏、辛仁斋曾为民国时期本校资深会计事务员。


第五章 教学/第一节 学制

1941年(民国三十年)至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本校贯彻陕西省中学统一学制,初中学制为三年。实行秋季始业。


第二节 课程与计划

1941年(民国三十年)本校执行陕西省教育厅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颁布的《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各种修正课程标准,按照陕西省颁教学计划,选用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国定教科书”。初中开设国语、数学、生理卫生(初一、初二)博物、历史、地理、英语、公民、物理(初三)、化学(初一、初二)、童子军、体育、劳作、音乐、图画计15科,各年级另设战教1节(未列入计划),每周教学时数为33节。

民国29年(1940)陕西省初级中学开设课程及教学计划

年级
每周时数

科目 初中 年级
每周时数

科目 初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国 语 6 5 5 物 理 /3
数 学 3 4 4 化 学 3 3/
生理卫生 1 1 童子军 2 2 2
博 物 4 体 育 2 2 2
历 史 2 2 2 劳 作 2 2 2
地 理 2 2 2 音 乐 2 2 2
英 语 4 4 4 图 画 2 2 2
公 民 1 1 1 总时数 32 32 32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初中奉令增设自治科,为地方培养自治人才,每周授课3小时。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陕西省教育厅将初中课程及其内涵作了较大调整,把公民课提为课程之首,把数学科拆为算术(初一)、代数(初二),几何(初三)、三角(初三)4科,每周增加数学复习2节。科目增加到18科,周授课是数达37节以上。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陕西省初级中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年级
每周时数

科目 初中 年级
每周时数

科目 初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公民 1 1 1 化学 3
国文 7 7 7 历史 2 2 2
英语 6 6 6 地理 2 2 2
算术 6 美工 2 2 2
代数 音乐 2 2 2
几何 7 童子军 1 1 1
三角 1 体育 2 2 2
生理卫生 1 1 1 数学复习 2 2 2
博物 3 3
物理 3 总时数 37 37 37-38

这个计划执行至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11月。

第三节 教学方法

本校民国时期深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在教学上强调课堂教学设计须适合学生心理;教学方法须根据教学重要原则来实施;须揭示教学重点技术;须多举实例;须顾及教学设备;须指示成绩考查方法。侧重意识训练、生活训练、技术训练。要求教、学、做合一。比喻国文教学,以写作(创作)教学为中心组织国文教学;发表在《建校三周年纪念特刊》中的学生诗歌、散文作品,程度普遍较高。数学教学以实践运用为手段进行训练;美工教学,不但要设计,还要变为工艺技术,雕笔筒、作泥塑、作纸工都是美工课程的基本训练内容。情感态度世界观的教育目的是养成认识国家民族危机,觉悟自身所负的责任,提高文化水准;努力保护民族的生存、国家的独立之品格。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引起动机——决定目标——讲析新课——阅读(尝试)理解——布置作业。

第四节 教育教学研究

一、教学研究
袁仲溪任校长期间,提倡教员之间研究教育教学,主张“相聚者日夕切磋,相隔者函件研讯。”如在国文教学中,首先推广“京腔”,学生读课文必须是一口京腔,并作为学生语言表达的要求。当时对青年学生的标准是人才漂亮,一口京腔。在国文教育改革上,袁仲溪就曾致函时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王捷三,就国文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从哪些方面入手等问题进行切磋。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王捷三回袁仲溪书信一封,全文如下:

查修词立诚,为殖学之大本;临池致敬,亦正蒙之始基。故文学列入四科,孔门优其藻鉴;书法存于六艺,唐代悬为铨衡。即在近世,凡属声教倡明之邦,必无数典忘祖之讥。盖各受其种族统系,自亦各珍其文学语言。国家之命脉所托,民族之精神攸寄。苟异瘛狂,何用轻忽。详观我中国小学课程标准,均以本国语文为主要科目,占时独多,教法特详,深意所在,尤可想见。乃核阅近数年中,各种考试之成绩统计,惟国文写作程度最为低落,不仅芜词累句,莫知所裁,甚或淮雨别风,无可究诘。至于笔迹潦草,字体破坏,结蚓涂鸦,谬伪相承,书者棘手,阅之蹙额。欲于十百试卷中,求一二文通字顺、楷法端正之作,亦未易多睹。本实先跋,可为深虑。倘不亟思改进,力挽颓风,诚恐每况愈下,不知伊于胡底!
查国文教学,方式虽繁,总其大概,亦不外下列三端:一曰熟读范文。书本所选,应列精读之名作,必须背诵熟悉,藉以探寻其义蕴之精微,兼可练习其音节之高下。朱子谓横渠叫人读四书,必须成诵,其言曰:“读书十已千之旨,最为切用。”乡贤遗教,采堪取则。二曰勤作札记。依学生学历浅深及读书兴趣,精选名籍,作自学之辅导。务令逐日阅览,摘要札记,或志心得,或详考证,刮磨淬砺,日长月益,积之既久,识解自宏。先行黄氏曰:“抄顾氏《日知录》,赵氏《二十二史札记》,皆积乎日读书之琐记,竟成绝代宏伟之著作。”典则匪远,切须服膺。三曰勤习作文。文词体裁,当按年级高低分为,习语体、文言,其之标准,大凡初中一、二年级,应以语体为主,三年级及高中以上,则以文言为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则不必人握灵蛇之珠,家抱卞生之玉,而别裁芜秽,归于雅正。使卒学之日,各得自由,发抒意见,适应所需,亦可提高国文之效能,而稍慰政府兴教育才之殷望矣!
又查言为心声,字为心画,书法端楷,有关品格。柳悬诚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故识者觇笔姿之风尚,即知世祚之短长,其端虽微,影响实巨。当兹抗战并进,民族复兴之机,欲使全国规模具入黉舍,先正良范,接抚菁莪,必须注重习字,以字迹优劣,列入国文评定成绩之内。至各种试卷,除英、数外,概须用毛笔书写。平日练习,由教师指导,按学生资性所近,示之法程,或雅喜方正,极意欧颜,或务求停匀,专师虞永,俾有依仁游艺之乐,而无望洋向若之叹。循循善诱,望在师传。此外,于六书义例,声韵通转,必详切为之指授。于它词位字,章法结构,为适讲贯,其求会通,宏树风声,力为倡导。庶几群才蔚起,增地方之光荣;各业并兴,作兴国之桢干。有厚望焉。

在王捷三的指点后,本校国文教学一改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变为培养学生熟读、勤记、勤写的习惯,养成写好、用好祖国语言文字的品格,注重国文学习中的“师传”,国文教师带头背课文、写札记、做文章,作出示范,成为本校国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在音乐教学改革上,袁仲溪、但进修主张针对“民国以来,古乐凋敝,新乐不振,人心漫涣”(但进修《紫阳音乐的过去与今后》)的状况,一是大力教唱鼓舞人民的抗战的歌曲;二是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新式音乐人才,教学生自已作词、自己用五线谱谱曲。袁仲溪、但进修创作的《紫阳中学校歌》作为学生集会必唱之歌,同时也是为学生歌曲创作所作的示范。还把京剧艺术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学唱京剧,欣赏国椊。
在美术教学改革上,但进修积极指导学生开展木刻创作,创作的内容要以全民抗战为题材,美术为抗战服务。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带头创作,做出示范。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美术科改美工科后,美术教育从理论型向实用技术型转化,美术课基本变革为工艺手工制作训练课。
二、校本课程开发
本校初创,一些国定科目虽上了课程计划,但并没有出版教材,全靠任课教员自己编写。资料记载本校开发的校本教材有《战教》、《抗战歌选》《体育》三种。《战教》由袁仲溪自己任课自己编写,授课的基本方式演讲,其文体灵活。现录袁仲溪仿《讨武曌檄》写的一篇声讨汪精卫的文章《讨汉奸檄》战教讲演辞全录如下,可见教材风格:


讨 汉 奸 檄
——仿《讨武曌檄》
东归散人

伪织织汪氏者,性极狡猾,品最卑污,昔为革命青年,曾入北京行刺,泊乎民国,声誉始高,相从总理之傍,屡应重要之职,貌善心恶,作事不肯下人,外忠内奸,说话偏能动听,实妓戈兮政客,真吾党之罪人,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背弃法纪,危害国家,亲日忘仇,叛党通敌,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欲作领袖;国防大计,洩之于倭寇;近卫声明,奉之若玉律口呜呼!石敬塘之可鉴,宋刘豫之足哀。借兵称王,知晋祚之不永,倚人立国,识大齐之必亡。吾国历史憨长,产国久远,本神明之胄裔,乃黄帝之子孙虽外患之偪人,不足畏也;作长期之抗战,岂偶哉!是用气作风云,洗雪国耻,谋国家之独立,维世界之和平,爱举大军,以荡倭寇,处求与帮,内集全民,铁骑盛群,游击相接;大米小麦,仓储之积廉穷;远交近攻,收复之期何远?大砲良而飞机广,汽油足而勇士多,空袭则天日为昏,射击则雷霆同震!以此调缴,何敌不摧;以此国力,何功不克?同胞或在前线,或居后方,或应尽于战区,或守城察于各处,身虽异地,义应同心!汪逆之罪弥天,总裁之训在耳,尚望抒识爱国,起义锄奸,先销傀儡之场,再争最后之胜,前除凶逆,还我河山,若真附逆事仇,不知悔悟,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宇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建校三周年纪念特刊》)

《抗战歌选》由音乐教师但进修整理、改编印行,袁仲溪作序。既是当时宣传抗日的“文化食粮”,也是校园歌曲的教科书之一。《抗战歌曲》无存,现录袁仲溪为《抗战歌选》所作的序言一篇,可见编选此教材的目的。

抗战歌选序
袁仲溪

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记曰:“乐以道和”。可见吾国古时即注重音乐,故列为六艺之一。后世乐亡,乃改六艺为五经,于是教者学者,遂忽视乐而不加注重矣!由隋唐至六朝,虽有区域传来之胡乐以代古乐,然究未用以为教育之工具,不过社会上有此艺术流行而已。有清末叶,科举废学校兴,音乐乃定为必修之科目。民国以来更为重视,抗战展开后,政府并令各校加授 点。蒋总裁对教育界昭示:“一则曰:‘音乐可以激发国民高度情感,淘治国民奋发活泼之精神’,再则曰:‘音乐可以使每个国民有丰富的感情、向上的气概,乐观的情绪,蓬勃的朝气。”从而可知音乐可以训练国民,改造社会,潜移默化,功效甚惊也。但君进修擅长音乐,其所教授于学生者,旧谱新词,已可汇集散帙,特付石印,作为紫中丛书,窃意当兹抗战过设并行时期,音乐既有如上述之历用,则此册虽微,或亦可作为文化食粮之一料乎!是为序。(《建校三周年特刊》)

《体育教材》由童子军教练薛钟镶编写,袁仲溪作序,是专门为简师科毕业生编写的普及体育教材。《体育教材》原本现以散失,仅存袁仲溪所写《序言》一篇,现录于此,以为佐证。

体育教材序
袁仲溪

吾国古代六艺之数,为永乐射御书数,射御即体育也。清末兴办学校,亦设有体操一科。现时教育方针,揭诸于三育并重,文武合一。而一般提倡体育者,且有体育为主、德育智育为辅之论调。诚以强国必先强种,体育为强种之基本训练,故无论东西各国,不分战时平时,均极注重体育。然吾国行之已久,而卒鲜成效,其故何也?考其原因:除中等学校及专门大学只偏重选手而不图普及外,对于小学方面多不加注意。夫小学乃各校之基础,儿童为未来之主人,人类一生身心之发育,以儿童时期为最速,即学制上所谓国民教育时期,若于此时期,授以适宜之体育,予以合法之训练,俾体格增强,健康克保,图将来担当大事之力量,兴执行工作之效率,自可日渐提高也,本校附设简师科一班,行将毕业,各生请求薛钟镶先生编辑体育教材一册,书成特付石印,作为紫中丛书之三,深望各生将来从事国民教育时,认识体育之重要性,按图索骥,彻底实施,是亦复兴民族之基本工作也。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五月袁仲溪识于紫中。(《建校三周年特刊》)


第五节 考试与教学质量
一、考试
民国时期,本校考试有新生入学检测、插级生检测;学科教师随堂检测,学校组织期中考试和“期末大考”;毕业考试成绩综合初一、初二升学时成绩各占50%计算,成绩采用分制计算,60分以上为及格。
尤其注重“人格考试”,即注重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期养成学生在教室之内眼、耳、心、身总动员,至所记录或练习之过半,按时由各该科教员详阅之,作为成绩之一部分。”(杨学亭《教务实施概要》)
二、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为学校重要之中心工作,采用教导处商同各科教员时刻关注学科教学质量,依据学生实际,决定学科平进检测次数;加强各学科联络,各研究会、座谈会、研讨会诊等形式补缺补差,改进教学,每学期“全科及格者十之七八。”

第六章 文艺、体育、劳动教育与卫生保健

第一节 文艺活动

文学方面,倡导鼓励师生创作诗歌、散文。国文教师必须带头创作,如校长袁仲溪创作了《计汉奸檄》、《成语新解》、《紫中校歌》等散文、杂文和诗作,国文教员张世英创作了散文《读书謏言》、诗歌《七律.赠简师科诸生》、《调寄临江山.赠简师科同学》,李大仕创作的诗《本校三周年献词》等作品以及各班喜好文学的学生如熊朝元等创作的作品在《建校三周年纪念特刊》就刊印30余件。可见当时文学创作繁荣状况。平时收集的师生作品,则“组织各级壁报定期编辑出版”。(张世英、雷英琦《训育实施概要》)。
艺术方面,平日演唱李叔同《送别》、《留别》、《出军歌》、《祖国歌》,闻一多《七子之歌》等校园歌曲;童军训练时须唱《中国童子军军歌》;集会须唱《国歌》:“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解,主义是从;失勤失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国歌毕,再唱《紫中校歌》。
每学期各班抽调文艺骨干组织剧团演抗战话剧、课本剧;用古典旧调,填上抗战内容的新词,作为向学生和民众宣传的抗战歌曲也大量教唱;每逢假日,本校抗日宣传队走向街头、集镇开展宣传。宣传的内容基本为民族精神鼓动,不得演唱解放区的歌曲。抗战结束后,时局变得复杂,文艺仅限于演唱校园歌曲,而且活动也越来越少。

第二节 体育与健康

民国时期,体育列为三育之首,强调“文武合一。”学校体育教学贯彻《体育规程》、《体育场工作大纲》、《体育场辅导各地社会大纲》,学校有篮球场、排球场各一个。田径设施齐全。既供教学使用,也提供社会人事锻炼之用。
学校设体育股,与训育处、教务处列为三个教育教学主体部门。体育股设田赛、径赛、球赛、国术(武术)、童训、卫生5个小组,各小组均设助教或管理员1人。
体育教育,除每周开两节设体育课,学习体操和体育竞技基本技能处,大量开展体育活动。如每日清晨师生团体训练半小时,课间以乒乓球、康乐球为锻炼项目,下午以篮球、足球比赛为内容开展锻炼。“每年春季组织一次体育运动会,田径、球类兼之”。(《紫阳县教育志》)未见有课间操的记载。体育纳入学生成绩考查重要要素,按照省教育厅关于体育成绩考查规定,体操和团体训练必须达到及格,不及格者不得升学或毕业。
健康教育,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为贯彻有关规定,县长李拔臣令县立初级中学校长袁仲溪、要求对全校中学生进行体格测量,测量的项目包括年龄、身高、体重、基本运动技能等24项,异形者以合法之训练,有病者休学治疗。日常健康教育。在全国开展“新生活运动”的号召下,提倡规范健康的衣、食、住、行;整齐、简单、朴素、迅速、确实的生活作风;生活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学校设校医1人,负责师生日常医疗保健。刘守山曾是本校资深校医。

第三节 劳动技术教育

民国时期劳动教育主要是劳作技术训练,往往由美术课教员兼任劳作课教学,但进修、胡雁笳先后既是美术课教员,又代劳作。劳作课的内容如制作折扇,雕刻毛筒,编织艺术筐篮,缝纫刺绣等手工劳动,未见从事体力或农业劳动的记载。

第四节 童子军训练

童子军原本是1907年英国退役军人贝德堡在英格兰兰南岛举行的一次青少年户外实验活动,旨在培养青少年成为快乐健康守纪有用的公民,此后迅速成长为一个国际性非政府组织。1912年(民国一年)严家麟在武昌文化书院成立中国第一个童年团,使得童军运动快速推广到整个中国,由于缺泛统一领导和训练教材,1926年(民国十五年)交由国民党领导,国民党于是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委员会,从此中国童子军进入有统一组织与中心训练的新阶段。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全国童子军会员达到57万人。(《中国大百科知识联盟》)
童子军采用军队编制,佩发统一童军服,帽徵为“智仁勇”标志。童子军按年龄晋级,8—12岁为幼童军,11—13岁为童子军,14—18岁为义勇童子军。本校童子军均为义勇童子军。军歌为戴季陶作词、杜庭修作曲的《中国童子军军歌.我们、我们、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新生命》。
学校设童子军1名,助教2-3名,教练必须熟练掌握军训知识,正确贯彻童子军训练的要求和标准,准确教授童子军训练教材。
童子军训练的基本内容是:军队礼节、操法、纪律、结绳、旗语、救护、炊事、露营,演习等,本校所有班级学生均参加童子军训练,每天下午集中训练两个课时。童子军训练被国民党掌握利用,成为政党下达给学校的一项重要训练科目,定期接受省地县政要的视察和检阅,因此往往占用体育课教学时间,有时不得不将其合二为一。


第七章 学生

第一节 学生来源

民国时期,本校面向全县招生,生源主要是城区及大乡街道政界、商界、教育界和农业界子弟,也有在我县为官的外籍子弟,如县长李拔臣之子李恤泽(原《中国老年报》社长助理)就读于三三届甲班。但由于县小民贫,加之“家长之不注重教育,希图子弟小就”(姚宜民《为桑梓父老进一言》),农家子弟辍学严重,如三三届,招生120人,至毕业时仅有53人,辍学超过一半,辍学者皆为农家子弟。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本市白河县,本县机关人员恐惧,28日,校长姚宜民急呈县政府,请求一次性发给教职员薪粮做迁移费,妥善保管教具仪器,疏散学生回家,教职员全体迁移毛把关暂行待命。(《紫阳县立初级中学校呈》中字第三十五号)自此开始,教员惊慌不定,学生大量流失,招生也急剧减少,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秋,仅招生12人,实际到校8人。
据资料统计,本县民国时期9年初中共招新生9次15班,共计招生678人。

民国时期本校初中历年招生情况一览表/年别 /届别 招生人数 分班情况 /籍贯分布 /备注
班数 人数 甲班 乙班
1941(民国三十年年 三三 2 120 60 60 江西、河北、山西、本县
1942(民国三十一年) 三四 2 71 36 35 安康、岚皋、本县
1943(民国三十二年) 三五 2 78 35 43 安康、岚皋、本县、汉阴 合为一班
1944(民国三十三年) 三六 2 93 46 47 本县、岚皋、安康、 合为一班
1945(民国三十四年) 三七 2 66 35 31 本县、岚皋、安康、
1946(民国三十五年) 三八 2 76 38 38 本县、岚皋、安康、
1947(民国三十六年) 三九(50届) 2 67 33 34 本县、岚皋、安康、
1948(民国三十七年) 四0(51届) 2 65 33 32 本县、岚皋、安康、
1949(民国三十八年) 52届 1 12 本县 保留8人
合计 15 678

第二节 人才输送

人才输送方式,一是推荐优等学生报考高一级学校。本校初中毕业生报考高一级的学校有省立安康高级中学、兴安师范、汉阴县涧池国立二十二中,城固县文治高中等学校。报考方式是,上述学校寄给报名表格,本校提供毕业生自选学校,按规定时间参加该校招生考试,收到录取通知,即可到报考学校就读。二是积极组织毕业生报名参军,比如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本校就动员相当一批初中毕业生应征入伍,连同全县往届中小学毕业生共93人加入抗日队伍,简称为“青年从军”。三是向各乡中心学校推荐教员,一些毕业生被乡中心学校和保国民小学聘用。
由于当时时局动荡,学生就业困难,很多家长失去希望,故本校初中学生招生虽多,但流失严重。民国时期9年招生658人,实际毕业六届仅264人。据零星资料统计,升学128人,就业44人,从军人数不详,其余在家赋闲。

民国时期县立初级中学毕业去向一览表
年别 毕业 去向
总数 其中女生 升学 服务 赋闲
1944(民国三十三年) 56 6 34 13 9
1945(民国三十四年) 48 1 36 9 2
1946(民国三十五年) 92 1 31 47 2
1947(民国三十六年) 35 27 7 1
1948(民国三十七年) 44 6 28 11 5
1949(民国三十八年 40
附:1944-1949年本校各届毕业生名录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三三届毕业两班
三三甲班( 24人)
熊朝元  张春洲  张国喜  洪辅廷  王在德  张光成  张正全 
王树德  张常秘  王治理  陈家逊  邱蔚林  陈树藻  马家骅 
宋世田  景大德  林泰顺  李道经  宋方新  覃景凤  陈良驹  
田紫荣  李恤泽  杜大受
三三乙班(27人)
谢英芳  谢英桂  曹淑华  李文英  王映兰  袁先传  裴光荣 
朱德焯  张泰炎  孙贵龙  吴英章  舒基瑞  胡建国 贾耀贤
王基康 杨运贵 唐安民  乌星全  杨振炎  陈建功  胡承叙  
胡兴安  王镇民 王朝栋  毛高仲  姜显义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三四届毕业两班
(共计53人)
刘美焕  夏吉永  杨春光  程应远  孙大金  黄家坤  裴广田  
施发仲 钟国恒 李文彩  李增定  崔友义  刘兴昌  王天禄  
曹义璜 杨前民 耿永恒  魏伯宅  刘善昌  陈德谦  李远甲
杨祥光 刘国珩  郭德培 朱理辉  叶义润  李平福  杨亚隆  
吴明海 邱曹洲  詹永成  周友志 曹国栋  吴正定  龚正侃  
黄芳智 竹玉林  唐辉庭  舒饧潘  郭德哲 林裕翰  周世义 
沈德仁 贺适星  詹汉美  陈定琪  张春茂  唐芳廷 刘广义 
詹万雄  唐天佑  沈行建  王德普
1946(民国三十五年)三五届毕业两班
三五甲班(44人)
钟家振 赵良型 蒙树人 赵良椽 王镇国 田广培 唐国贤  
何汉章 胡玉昆 琚书凤 胡成文 徐忠勋 谢祖芳 王芳璞 
谢祖云 谢祖著 谢祖荻 谢绍贤 李学贤 龙步文 陶笃正  
徐龙昆 赵国碧 张承先 邹承鲁 王伯禹 施发俊 刘必成  
范修魁 阮开国 毛泽延 周天齐 郑宗惠 张德金 吴明均  
朱子如 陈开仕 左立蕃 张照盛 熊鸿惠 柯柏舜 周慧芳  
辛雅兰 王海文
三五乙班(48人)
杨盛林  杨盛梓 杨盛德  杨盛富 陶 然  罗兴明  胡先儒  
李增刚  唐国赞  阮长丰  周裕仁 梅圣均 王治国  陈连科  
成寿远 陈应亮 祝万松 胡明成 金志远 叶正华  詹万海  
唐登兵 罗元顺 纪大福 王基鸿 黄继斌 金勋功 丁传凤  
刘兴礼 余文炳 向万彩 王永庆 陈明松 陈明甲 马忠茂  
潘文甲 余彦昭 赵炳新 卢本勤 毛全寿 陈全喜 庞世勇 
宋同铭 张文海 徐心正 徐先知 赵良璞 彭治君
(以上名单见《建校三周年纪念册》)
第八章  附设简师科始末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3月30日,全县中心小学达到12所,保国小学达120余所。学校增多,而小学教员缺乏,为此县长李拔臣商同县参议会,在本校附设简易师范科,以培养新式小学教员。令本校校长袁仲溪:
查本县师资自属缺乏,各乡中心学校教员均需由外县聘请,而保国民小学校之教员亦多不合格,急应设法增进师资质量以济急需,......本年度下学期于该校附设简师科,以广造就......”(《紫阳县政府训令》教字二十号)
第一节 招生与管理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秋招生1班50人(实到41人),成份分别为:政界子弟9人,商界5人,教育界3人,农业界24人。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考虑到保小急需师资,而学员又难招,县长王少峰令校长姚宜民:
“县立中学姚校长宜民觅案奉陕西省教育厅二字第279号中微电开:

 
版权所有 东方竹子国际互联网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信息部备案号 京ICP备090378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