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邮箱:1050151929@qq.com
电话:15811463692
 相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竹友天下>>竹子友人                       

祝贺王宗仁、熊育群、乔叶、骏虎等获鲁奖
发表时间:2010/11/3 23:29:08     文章来源:草稿刚起      文章作者:竹子     浏览次数: 4514
 
 

今天看到最新出笼的鲁奖名单,发现里面有那多的我朋友,心里高兴。再看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终评委,居然有那么多我认识的大作家、大诗人、大评论家。其几乎囊括了全部重要人物:中篇小说终评委员会主任铁凝、副主任胡平和雷达;短篇小说终评委员会主任何建明;报告文学终评委员会主任陈建功、副主任范咏戈;诗歌终评委员会主任高洪波、副主任雷抒雁,委员韩作荣;散文杂文终评委员会主任梁衡、副主任陈崎嵘;文学理论评论终评委员会主任王巨才、副主任李敬泽等均是我的老师或大朋友呢今天看到最新出笼的鲁奖名单,发现里面有那多的我朋友,心里高兴。再看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终评委,居然有那么多我认识的大作家、大诗人、大评论家。其几乎囊括了全部重要人物:中篇小说终评委员会主任铁凝、副主任胡平和雷达;短篇小说终评委员会主任何建明;报告文学终评委员会主任陈建功、副主任范咏戈;诗歌终评委员会主任高洪波、副主任雷抒雁,委员韩作荣;散文杂文终评委员会主任梁衡、副主任陈崎嵘;文学理论评论终评委员会主任王巨才、副主任李敬泽等均是我的老师或大朋友呢

我和铁凝只见过一面,铁凝就记住了我。铁凝来参加鲁十一高研班开班仪式,一下课,我站起来迎接铁凝等下来,只见铁凝见到我就向我扑过来,口中呼唤着我的名字。中国首席评论家雷达多次在评委会上提议我的作品得一等奖,多年后中国石油原《地火》主编田耒才向我透露评获内幕。何建明是我的鲁师。我曾想和他一起写中国石油购房门。陈建功是鲁师。陈建功和我一般和爸爸为敌。范文戈曾是中国商检报的头,我手中他的赠书。雷抒雁老师多年的老朋友。雷老师是我的透明系列的第一读者。出版署梁衡司长曾给我写信寄过他的散文集。陈崎嵘是鲁师。在鲁十一结业式后,陈老师走到我跟前说:你就是毛竹!我的心怦然小动。这么大的人物还记得小小的毛竹。虽然我和别人照相冷落了他。可是他不知道小小的竹子会永远记得这神圣的一瞬间。李敬泽鲁师,来给我们讲课一身疲备。我后来给他发去祝福。他发给我回的信息字数比我还多........

更好玩的是,在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候选作品名单中,我不仅看到了鲁院的领导,我在鲁院上学时前来授课的老师,还有更多的的同学和熟悉名字的作家呢。什么徐坤、王松、邱华栋、傅爱毛、王妍丁、陈然、陈昌平、卢卫平、次仁罗布、叶舟、高君、鲁敏、秦岭、薛舒、王十月、王华、倪学礼、南飞雁、李浩、李鲁平、李美皆、马季、鲁若迪基等等等等。获鲁奖的作者我认识的更多:什么王宗仁、熊育群、乔叶、李骏虎、宁肯、赵兰振、新认识的车延高---羊羔体的创建者等。

就算个别不认识,可是也是熟悉作品的。比如短篇小说终评委员会副主任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我早就读过。李存葆属于我的鲁院同学康桥的同事。康桥多次邀请我去济军做客。想见李存葆只一步之遥。

我心里高兴。虽然我从没有参加过鲁奖的评比,但是我从来没有感觉到鲁奖原来离我这么近呢。近得就在我身边,近的环绕着我。

在这里祝贺我的朋友王宗仁、熊育群、乔叶、李骏虎、宁肯、赵兰振、车延高等获得鲁奖。

当下,我就想:看来毛竹还挺出名的呢!连这么大的作家都买了我的书!这一瞬,我心里滋生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幸福感。我的书在滚滚红尘中流浪飘泊,居然还可以认识这样的大作家呢!居然还能引起这样的大作家的注意呢!居然还能让这么大的作家掏钱买了我的书呢!鲁奖获得者是王宗仁准青海人。认识王宗仁当然是先认识他的名字。知道他曾在青海呆过。知道他是著名作家。仅此而已。

有一天我的女友梦雨来京,说要带我去见著名作家王宗仁。我欣然前往。在某部队大院作家王宗仁家里,梦雨给王宗仁介绍我时,我没想到大作家王宗仁说:我早就知道你!毛竹!你的笔名叫东方竹子,竹子,对吧?我还在市场上买了你的书《透明的女性》--走向中国可可西里无人区呢!

这一下,该我吃惊了。原来大作家王宗仁早就“认识”我,还在市场上买了我的书呢!看来我的书是白拿了。大作家王宗仁早有了我的书。

当下,我就想:看来毛竹还挺出名的呢!连这么大的作家都买了我的书!这一瞬,我心里滋生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幸福感。我的书在滚滚红尘中流浪飘泊,居然还可以认识这样的大作家呢!居然还能引起这样的大作家的注意呢!居然还能让这么大的作家掏钱买了我的书呢!

想到这里,我感觉到了我走在这条孤独写作长路上的其实并不孤独。而我之所以身不由已地走在这条孤独的长路上,虽然为了走在这条路上,我承受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可是我无法改变自己,原来是我的精神有需求,我的灵魂有愿望。我是一个不是吃饭就能饱的人。我很饿,但这个饿不是指我吃不饱饭,而是精神上很饿。或许,我需要和人深层次交往,我才能活下来。许多人说我的身上有大巴深山隐藏的疯气、鬼气、魔气、巫气、瘴气、仙气、灵气,却不知道,这是因为,我的生命和这个精神上的渴望有关。

潜意识中,我可能一直在深深地渴望着,渴望拾来一些我想交往的如同王宗仁、岳建一、安波舜、杨志军、焦国标、王康、赵喻、李力研、老村、贾平凹、铁凝、毛喻原、昌耀、野人、陈元魁、陈作顺、张承志、尧山壁、梅洁、刘小放等一类的大朋友。

熊育群别出心载,让我在书的屝叶上写一段话,我正想临场发挥,可是熊止制了我的冲动。熊育群说:我们每人从自己的书中随意翻开一页,随意找出一段,随意抄在自己的书屝页上,赠给对方,做为一段珍贵的记忆。于是就有了我们别出心裁,别具一格的送书仪式。认识熊育群还是因为女友梦雨。梦雨从广州来京,说是要参加北京的书展,让我陪她。就是在那个书展上我认识了熊育群。在书市上转累了,我、梦雨、任月丽、老村、华西等去熊育群下塌的书展边酒店。我送熊育群一本我的书,熊育群送我一本他的书。熊育群别出心载,让我在书的屝叶上写一段话,我正想临场发挥,可是熊止制了我的冲动。熊育群说:我们每人从自己的书中随意翻开一页,随意找出一段,随意抄在自己的书屝页上,赠给对方,做为一段珍贵的记忆。于是就有了我们别出心裁,别具一格的送书仪式。

感觉那个送书仪式很浪漫,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漫不经心地把自己的小礼物送给对方,里面藏着我们自己都不知道、都不可预知、都不能预测的秘密。

笔会结束后,我回到北方。每次想乔叶,居然什么都不起来,只记得一片空叶,空叶里空空荡荡,一片空蒙,一片迷雾。没有枝没绿,只是一个圈,空空荡荡。我甚至想不起来乔叶的五官到底长得什么样,我甚至怀疑我下次再见乔叶我能不能认出她,我甚至怀疑我是不是真的和有个叫乔叶的女子见过面,且在一起生活了好多天。认识乔叶是在《女子文学》张广敬主编、刘毅副主编等办的一个全国著名女作家参加的珠海举办的笔会上。

笔会上,乔叶向我介绍了她自己,可是我却什么也没有记住,仍是只记得她的笔名。就仿佛只记得秋天那个种落叶纷飞的感觉,其它的一片朦胧。我甚至都不记得乔叶是她的真名还是她的笔名。

感觉我还是喜欢这个笔名。因为这个笔名乔叶有着淡淡的馨香。

或许是因为我天生喜欢大自然,喜欢大自然中飘落的树叶。

而乔叶让我自然而然想起了树叶,特别是乔叶。

笔会结束后,我回到北方。每次想乔叶,居然什么都不起来,只记得一片空叶,空叶里空空荡荡,一片空蒙,一片迷雾。没有枝没绿,只是一个圈,空空荡荡。我甚至想不起来乔叶的五官到底长得什么样,我甚至怀疑我下次再见乔叶我能不能认出她,我甚至怀疑我是不是真的和有个叫乔叶的女子见过面,且在一起生活了好多天。

只是,那么真切地感觉到那片乔叶空空,却很浪漫、很漫馨、很淡雅、很平静、很素雅、很有韵致、很有耐性。

就如她这个人,不张扬,不飞扬,文文静静,平平淡淡,踏踏实实,写了那么多,散落在大大小小的报纸杂志上,这么多天,好一个落叶满天飞。乔叶,让你感到她的身后,是一片秋后和田野和原野和原野,虽然她有时会随风飘起来,扩大那片空叶中的空蒙和迷雾。

 怎么认识李骏虎的我居然忘了。只记得有一次随小车去秦皇岛,我们同一小车。在车上他告诉如果晕车可拿一个新鲜生姜,晕车时咬一口便可。那一次回来,只记得李骏虎是山西出来的。那一次回来,李骏虎长得啥样子全然忘了。只记得他给我的治晕车的生姜方子。若不是手上有李骏虎专给我题的字,我都恍惚:我是不是见过这个李骏虎。那一次记得他和我爸爸的研究生同邵华泽一般都喜欢书法。且记得李骏虎告诉我,邵是书法协会的会长,他是会员,且将去参加一个邵伯伯搞的活动。

-----  李骏虎,男,1975年出生于山西省洪洞县,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委员,山西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毕业。1995年开始小说创作,小说作品见于各文学期刊,入选多种选刊和年度选本。中篇小说《五福临门》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09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出版有长篇小说《奋斗期的爱情》、《公司春秋》、《婚姻之痒》、《母系氏家》,中短篇小说集《李骏虎小说选》(上、下卷),评论集《比南方更南》。2002年获第四届山西新世纪文学奖;2009年10月获第十二届庄重文文学奖;2010年10月,中篇小说《前面就是麦季》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中篇小说《前面就是麦季》在《芳草》文学杂志2008年第二期发表,《小说选刊》2008年第四期和 《中篇小说选刊》2008年第三期分别予以转载。


像(待续)

链接

苏童的《茨菰》等30部作品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2010年10月20日14:18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人民网北京10月20日电 (记者文松辉)记者今天从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获悉,苏童短篇小说《茨菰》、乔叶的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关仁山的报告文学《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车延高的诗歌《向往温暖》、王宗仁的散文杂文《藏地兵书》、南帆的文学理论评论《五种形象》等30篇(部)作品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空缺。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昨晚发出2010年第4号公告。公告称,2010年10月13日至10月17日,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终评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对经过公示的130篇(部)备选作品进行认真评审。通过无记名投票,产生了30篇(部)获奖作品,其中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各5篇(部),文学翻译空缺。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陈崎嵘表示,本次文学翻译类奖作品空缺,是因为评委会坚持鲁奖评奖标准不降格以求,五部备选作品没有达到获奖标准。

  陈崎嵘说,本届鲁奖获奖作品总体质量都比较高,表达出作者创作理念的发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但是,评委会对文学翻译类的五部备选作品进行了认真审读和反复讨论,认为这些作品都没有达到获奖标准,最终评委会坚持了鲁奖评奖标准不降格以求,出现了空缺现象。

  除翻译类获奖作品空缺以外,一些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作家作品,也在本次评奖中落选。对此陈崎嵘解释,如果一位作家曾经获得过鲁迅文学奖或者茅盾文学奖等重要奖项,那么这次尽管有作品进入备选,除非作品有大的超越,本届鲁迅文学奖就不会再次获奖。

10月22日,中国作家协会将在作协举行“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出”新闻发布会。

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获奖作品名单

(按得票多少排序,得票相同者按发表或出版时间先后排序)


·中篇小说·

《最慢的是活着》  乔 叶    《收获》       2008年第3期  责任编辑:钟红明
《国家订单》    王十月    《人民文学》     2008年第4期  责任编辑:杨泥
《手铐上的蓝花花》 吴克敬    《延安文学》     2007年第6期  责任编辑:阎安、成路
《前面就是麦季》  李骏虎    《芳草》       2008年第2期  责任编辑:郭海燕
《琴断口》     方 方    《十月》       2009年第3期  责任编辑:宁肯


·短篇小说·

《伴宴》      鲁 敏    《中国作家·文学》  2009年第1期  责任编辑:李双丽
《老弟的盛宴》   盛 琼    《十月》       2007年第2期  责任编辑:赵兰振
《放生羊》     次仁罗布   《芳草》       2009年第4期  责任编辑:郭海燕
《茨菰》      苏 童    《钟山》       2007年第4期  责任编辑:贾梦玮
《海军往事》    陆颖墨    《解放军文艺》    2009年第5期  责任编辑:殷实

·报告文学·

《震中在人心》   李鸣生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年4月  责任编辑:修晓林
                《中国作家·纪实》 2009年第5期 责任编辑:汪雪涛
《生命的呐喊》   张雅文   新华出版社     2007年12月  责任编辑:王婷
《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 关仁山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8年7月  责任编辑:张辉、汪雅瑛、刘相美
《解放大西南》   彭荆风   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9年7月  责任编辑:彭晓、方绍忠
                《中国作家·纪实》 2009年第8期 责任编辑:汪雪涛
《胡风案中人与事》 李洁非   《钟山》      2009年第5期 责任编辑:贾梦玮


·诗歌·

《烤蓝》      刘立云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9年11月   责任编辑:杨潍虹
《向往温暖》    车延高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9月   责任编辑:王小
《李琦近作选》   李 琦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8年10月   责任编辑:魏洪超
《柠檬叶子》    傅天琳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年12月   责任编辑:徐如麒
《云南记》     雷平阳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12月   责任编辑:沉河


·散文杂文·

《藏地兵书》    王宗仁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8年4月   责任编辑:丁晓平
《路上的祖先》   熊育群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8年12月   责任编辑:刘洁
《风行水上》    郑彦英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7年12月   责任编辑:王国钦
《王干随笔选》   王 干    人民出版社      2009年9月   责任编辑:雍谊
《病了的字母》   陆春祥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年8月   责任编辑:杨婷


·文学理论评论·

《五种形象》    南 帆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   责任编辑:孙晶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
          张 炯    《文艺报》    2009年5月23日 责任编辑:石一宁、胡军、明江
《想象与叙述》   赵 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9月   责任编辑:王培元
《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
          高楠、王纯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责任编辑:李建军
《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电子媒介时代的童年与儿童文学》
          谭旭东    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9年8月 责任编辑:张立新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终评委员会组成名单

中篇小说终评委员会
主 任:铁 凝(女)
副主任:胡 平 雷 达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 帆 于 青(女) 包明德(蒙古族) 朱 晖
     朱向前 李国平 余德庄 周大新

短篇小说终评委员会
主 任:李存葆
副主任:何建明 阎晶明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马步升 王必胜 牛玉秋(女) 张 陵
     赵长天 费振钟 徐贵祥 梁鸿鹰

报告文学终评委员会
主 任:陈建功
副主任:吴秉杰 范咏戈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晓原 冯 艺(壮族) 杜卫东 李朝全
     杨黎光 陈明燕(女) 党圣元 董保存

诗歌终评委员会
主 任:高洪波
副主任:雷抒雁  李松涛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朱先树 吴思敬 郁 葱 荣 荣(女)
     查 干(蒙古族) 曹纪祖 韩作荣 褚水敖

散文杂文终评委员会
主 任:梁 衡
副主任:陈崎嵘 彭学明(土家族)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马丽华(女) 叶延滨 冯秋子(女) 冯剑华(女)
     刘家科 孙德全 吴志实 李晓虹(女)

文学理论评论终评委员会
主 任:王巨才
副主任:李敬泽 何向阳(女)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何开四 陆文虎 汪守德 吴义勤
     凌 宇(苗族) 钱念孙 鲁枢元

文学翻译终评委员会
主 任:蓝仁哲
副主任:张 健 刘宪平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家湘(女) 张 冲 张振辉 李成贵
     杨金才 徐哲平(女) 傅 浩 辜正坤
链接:
生活像下文学向上 鲁奖得主熊育群的传奇人生  2011年04月10日23:04  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记者徐绍娜实习生曾妮

  “广东作家新实力”

  ·系列专访·

  编者按:2009年,广东首次推出“岭南文学新实力”,并在北京举行了研讨会,十位青年作家集体亮相;两周前,第二批“岭南文学新实力”十位青年作家再次亮相北京。这些作家,均在近年来的国内文坛相当活跃,作品频频出现在《人民文学》、《钟山》、《花城》等重要的文学刊物上,入选权威的小说年度排行榜,获得国家级文学大奖,在去年颁发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上,就有熊育群、盛琼、王十月三位广东作家获奖。广东作家如此整体、强势、持续地出现,给岭南文学注入了强心剂,也使外界对这一现象充满探询。本报从今日起,连续两周推出十位“广东新实力”作家的专访,带领读者从作品走近作家本人,并希望能从中窥探到广东文学崛起的奥秘。

  从工程师到报社记者,再到作家、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的人生经历充满了“荒诞”和“传奇”,他承认自己是个富有好奇心且热爱行走的人,行走带给了他来自于生命最原始的体验和感悟,也衍生了一篇篇生动扎实的文章。

  去年11月,熊育群以散文集《路上的祖先》获得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他坦言鲁奖对他而言既意外也不意外,但“至少不再担忧自己是否误入歧途”。

  “从事文学是听从内心的召唤”

  新快报:您的散文多次获得冰心奖、郭沫若奖,而不久前所获的“鲁奖”应该是含金量最高的,这对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意义?

  熊育群:一个人做一件事是希望得到肯定的,“鲁奖”对我而言就是一个最高肯定。上届我也入围过“鲁奖”,所以这次获奖后心里那种“误入歧途”的感觉就不那么强烈了。得奖就像一个标签,但在这样一个年代,从事文学几乎是自己内心的需要,总想从精神上找到一种有价值的东西,然后皈依,祛除心灵上的空虚,让生命拥有一种踏实的感觉。这对我有点像宗教。

  新快报:在从事文学之前,您在新闻行业工作了20年,当时转行有没有特别的契机?

  熊育群:我只是听从了内心的召唤。最早我是学建筑的,因为喜欢文学就到了报纸的副刊部,其实当记者我从来就没想过。就像当年上大学也没想到要学建筑,却花了十年时间搞建筑;后来我把建筑学抛弃了去搞文学,从事新闻,一 做就是20年。我一直 在做文学梦,从政法部 到生活部再到出版社、文 艺部,最后觉得要静下心来写 作,所以又到文学院这么一个专业的地方来。我这一生被文学搞得有些荒诞,显得很不真实,做梦一样。

  新快报:能谈谈您的主要创作经历吗?分享到:

  熊育群:我少年时期就画画、写侦探小说,青年时期做画家梦、歌唱家梦,大学时期开始写诗。在上海读大学时很小,才17岁,非常想家,当时春天的气息让我在本能的引导下写起诗来。写春天,写思乡,很幼稚。我的起点很低,文化素养与艺术的能力都很低。但我有疯子一样的热爱。现在回头来看,这都不是太要紧的问题,兴趣的确是最好的老师。我走到今天,全都是自学,没有谁指点过。我的新闻、美术、摄影和文学,全都自学得来。

  “朴实的生活才是生命所需要的”

  新快报:在您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与西藏有关的,在西藏有哪些深刻的经历?

  熊育群:那时候我还在羊城晚报社工作,要下基层,我自己带了3万块钱,背个旅行包就出来了。用三个月走过了藏北的羌塘草原、阿里的神山圣水,爬过了珠峰,穿过了大峡谷。五次大难不死,像珠峰雪崩、大峡谷山体塌方、中印边境的暴雨雷击、藏北无人区的迷路,还有饥饿、翻车等等都让我遇到了。从滇藏线走到云南时,我瘦了20斤,几乎换了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改变更大。我认定了,朴实的生活才是生命所需要的,一切奢华皆过眼烟云。

  新快报:您的文字中常隐藏着一种反思的大情怀,您也曾说过“守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先锋”,这是否是您的一种创作理念?能谈些个人具体的感受吗?

  熊育群:不只是创作理念,它也是我的一种思想立场。这个时代被经济引领、改造,制造时间的紧张,以更新换代的概念实现着利益的最大化。而文化是靠积累的,人生的幸福是靠体验的,这都是在慢的状态下实现的。经济的节奏需要生命浮躁,需要向前看;而人的心灵抚慰却需要后视,看到自己的从前,自己的童年、故乡、故知……需要静态的安宁。一个作家几十年坚持写作,献身于文学,按现在的生活法则来看,这就是一种守旧。在这个年代,守旧更需要勇气。我不怕人家说我守旧,我在维护与传承一些恒定的传统的东西。我始终关注的是自己的灵魂。人在行动中,心灵的感受是变幻最大最丰富的。因此,我的创作得益于我的行动。这种行动既有我地域上的迁居、工作上的变换,也有我国内外的游历。

  新快报:行走对于你来说,有怎样的意义?

  熊育群:人生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讲都是行走带来的,没有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与了解,我们的生存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那样的人生是这样的小,蚍蜉一样。文学可以说是我最好的向导,是它引领我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并成为我精神生活的支柱。同时,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也将新的发现写进文章里。有一次,我从漠河穿越黑龙江、内蒙,一直到北京,在加格达奇看到一个嘎仙洞,建立北魏的拓拔鲜卑族的祖先就居住在这里,我很好奇这个民族不到300年就从一个原始部落经历了游猎、游牧,再到农耕文明,人类与土地的三大关系他们都一一经历了,那么快就融入了中原文明,并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北魏,像龙门石窟、少林寺,还有重建洛阳城,都是他们在文化上的创举。我用半个多月的时间走过了他们南迁的路线,竟然是一次巧合的旅行,感到十分震惊。这样的经历让我的写作有一种时间的穿透力。分享到:

  “岭南文化让我从高空落地了”

  新快报:在《路上的祖先》等作品中,发现您非常关注民间文化,您对广东这片土地有什么样的认识?

  熊育群:广东的历史实际上一直被我们国家误读或者忽略,我到了广东后才领略到很多惊人的东西。其实西方的文明是从广东开始渗透进来的。上个世纪初,在我们老家湖南,男人还留着长辫子,开平人就在听留声机、开始规划建铁路了。我们国家的第一条铁路就是在江门那边建的,孙中山、梁启超等人都诞生在这里,可以说,广东影响了中国。在我的作品里边,也有涉及到这方面的一些发现,比如深圳为什么叫做鹏城,一般人能发现它是明朝海防的一个城,留着一个破烂的城门,但作为作家去看这座城,内涵就很多。我沿着边上探寻,发现很多古城是同一年建的,1392年就建了22座。一追溯,原来是朱元璋修的海上长城,那时候岭南还是很荒芜的地方,几十万人一起做的工程该是怎样一种建设?而我们的闭关锁国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有意思的是,这个封闭的地方几百年后变成一个最开放的地方,用保守的鹏城做最开放的深圳的简称,这种历史的巧合很有戏剧性。一直有种说法,说广东人平凡、没有文化,那是绝对的偏见,广东三大民系传得多远,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各有各的文化底蕴。到广东后,我发现很多东西都跟历史有关系,一冲动一涌动,我就有创造灵感了。

  新快报:您从长沙到广州后才开始散文写作,这跟环境有关系吗?

  熊育群:有关系,我在湖南时写诗,到广州后就突然写不出诗了。诗是一种很浪漫很务虚的东西,而广东是很务实的,一切都几乎以经济价值来衡量。它否定精神的价值。散文则稍微实一些,没有那么飞扬,散文里有生活、有土地,还有具体的事物。所以说,我从高空落地了。我要感谢岭南文化,因为太务虚我会忽略生活中的很多东西,这样很难博大。广东务实的文化让我可以换一种形式,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写实实在在的东西,用写实来表达空灵与虚幻。这是岭南文化对我的改造,我那种文人的虚荣心被务实给务没了,脚踏实地后,境界也不同了。

  新快报:您怎样看广东的创作环境?

  熊育群:广东最初是经济上的开放,慢慢地才是文化上的开放。价值观多元化和南北不同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一个小气候,成熟的作家正在成长之中。我们建文化强省,标志不是硬件,也不是产业,而是文化大师。我们只是盯着文化产业的GDP是很悲哀的,那不是在搞文化,不过是文化经济,文化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尊重。文化产业取决于文化的高度,文化的高度取决于文化人。分享到:

  [熊育群简介]

  1962年端午节出生于湖南汨罗,1983年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工民建专业毕业,任过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工程师、湖南省新闻图片社副社长,羊城晚报高级编辑、文艺部副主任,现任广东文学院院长、广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一级作家。1985年开始发表诗歌,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冰心散文奖、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编辑奖、《中国作家》郭沫若散文奖、第十三届冰心文学奖、全国报纸副刊年赛一等奖、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艺奖等,散文连续五年入选中国年度散文排行榜。出版有诗集《三只眼睛》,散文集及长篇作品《春天的十二条河流》、《西藏的感动》以及摄影散文集《探险西藏》、文艺对话录《把你点燃》等16部作品。

  [熊育群自述]

  生活向下,文学向上

  一个富有好奇心并喜欢在路上的人,一个不喜欢墨守成规、不热爱世俗生活的人,喜爱文学便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我少年时期就画画、写侦探小说,青年时期做画家梦、歌唱家梦,大学时期写诗,写诗和写散文在我都是来自内心的一种召唤。想不到为写诗我会抛弃建筑学专业,从事了20年报业生涯,我从没想过自己的一生会与报纸有如此之深的纠葛,也没想到,我最终到了作家协会。一生就像流水,不知前方流向哪里,但总是向生活的低处流。但回头,一步一步却全是文学的影响。

  生在这样一个年代,许多人已羞于提及文学。但我以自己年近半百的人生追寻了她,如果否认她,我就否认了自己的一生,我因此而活得荒谬。但是,我骄傲,这一生,我依从了自己的内心,我不空虚。


 
版权所有 东方竹子国际互联网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信息部备案号 京ICP备090378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