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邮箱:1050151929@qq.com
电话:15811463692
 相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巴山烟雨>>同时代人                       

紫阳洞河张家院子走出的张宝麟
发表时间:2011/3/9 19:06:43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      文章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 2550
 
 

张宝麟

竹子点评:张宝麟来自紫阳洞河张家院子。是张春洲的亲二叔。张春洲是我的爸爸毛高田一起离家出走参加军校的大巴山美少年之一。

当年张春洲被打成右派下放大巴山。张春洲因而为幸见识了大巴山近代政治斗争的惊心动魄。

张春洲右派平反后,是紫阳县工资最高的人。因为比县长县委书记的工资都高,张春洲曾让出两次涨工资。

张春洲晚年是紫阳县志重要编辑人之一。

毛竹的堂二伯毛高常的妻子张氏来自洞河张家院子。68年,毛高常与哥毛高麟一起被拉到高桥,关进黄州会所,哥哥被拉出去砍头,毛高常侥幸生存。被关二十天的黑房子。

张宝麟于民国六年(1917)在紫阳瓦房店开设秦昌公司,是该镇实力最厚的一个商号。十二年(1923),他的9只商船由汉中开往汉口,路经紫阳汉王城铜锣湾险滩时, 尽数沉设。


  张宝麟(1883~1946)原名允赞,字仲仁。祖籍湖南桃源,生于陕西紫阳。
  省武备学堂毕业后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科深造,受钱鼎等影响参与创建陆军同学会及醒狮社,鼓吹反清革命。
  清宣统元年(1909)春,陕西陆军混成协(即陕西新军)建立。次年春,张毕业回陕任炮营中队排长、一标二营右队排长,又加入中国同盟会,同炮营中队队官党自新、炮营右队排长张钫等从事反清活动。
  当时,同盟会在西安东岳庙建立了一个武学研究社,为秘密联络站。因张宝麟既是同盟会员,又是哥老会哥弟,故决定由他从事联络活动,把军队中的哥老会哥弟联合起来。
  经过张等两三个月的说服工作,使各营哥老会的头目接受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

宣统二年六月初三,张出席了同盟会、哥老会在西安大雁塔的集会,“三十六兄弟歃血为盟”,共图反清大举。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西安,清陕西军政当局急令新军中有革命嫌疑的营队官佐及其部队移往边远地区,以图分散革命力量。
  革命党原定10月29日起义,10月21日闻抚署上述举动,遂决定更改起义时间,并拟推举张凤翙为首领。张宝麟与钱鼎、张钫三人受众人委派征询张凤翙意见,张凤翙当即表示愿做起义首领。
  翌日中午12时,午炮刚响,张与钱鼎即率百余人,先到西关陆军小学堂收缴了枪械,接着冲进西门,占领了军装局;随后,张又率队进入护理陕西巡抚钱能训的衙门南院,放火烧毁院门前的牌楼。
  次日西安光复后,张被派遣为南路宣慰安抚招讨使,于11月下旬抵安康。
  他借口哥老会在安康光复后招兵买马,想方设法要消灭哥老会的力量。先向哥老会要钱要枪,接着杀死哥老会头领之一谭金龙和一些骨干分子;并将张凤翙先期派往安康接收政权的哥老会成员以“冒充招讨使”罪名杀害。
  张的行为激怒了安康哥老会众哥弟,群起驱逐。张遂率部下水陆两路西撤,前往汉中。
  当时,汉中尚未光复,张兵寡器劣,未敢轻进,始进西乡,继至城固,待机行事。
  1912年2月底,援陕川军抵南郑,汉中镇台江朝宗逃走。经川军司令李树勋大力倡导,汉中各县哥老会积极活动起来。
  此时,进入汉中的川军共有六营,地方感觉供应困难,乃派代表欢迎张至南郑主持一切。
  3月1日,张进入汉中任汉中镇守使,所率部队自号秦军第一军,委派马锡藩任汉中知府兼南郑知县。
  张宝麟主持汉中政务后,在经济与文化建设上做过一些改革:改汉南中学堂为联合县立汉中中学校;改初等实业学堂为南郑县立乙种农业学校,根据陕南实际,增设蚕桑班;还创办成立了汉中女子师范学校;开办官绅合营工厂,设立机器织布厂,试织宽机布,为汉中机器织布之始;从上海购置铅印机器,开办印刷业务,为汉中铅印业之始;设轧花机厂于褒城鹿子沟,为汉中机器轧花之始。此外,还维修街道,修复了古汉台,并在古汉台建立起图书馆。
  1916年7月陈树藩担任陕督后,张因与陈同乡同学受到重用。1919年被任命为第三混成旅旅长,复任陕南镇守使。
  他为报辛亥被驱之仇,二次到安康,对哥老会成员进行了大逮捕,凡不屈者一律斩首。事后留何经纬营驻守安康,使陕南哥老会至此一蹶不振。
  1920年直皖战争皖系失败,陈树藩被解除陕督职务,带百余骑兵入汉中倚张宝麟,打出“西北自治军”的旗号,与直系对抗。
  张部当时虽有一万多人,但他与直系军阀曹锟系换帖弟兄,所以对直军进攻不作积极抵抗。
  1921年9月,冯玉祥、吴新田两路大军向汉中压迫,陈、张对抗四日,退出汉中,投靠川军林宓。
  次年春,直奉战起,冯玉祥军开赴河南,陈树藩趁机分三路经镇巴、紫阳、岚皋进攻陕南。
  驻汉中的吴新田即调兵迎击,张旅在紫阳投降吴军,迫使陈树藩再逃四川。
  1923年春,熊克武组织四川讨贼军北伐曹锟、吴新田。吴遣张等同川军刘存厚配合,从广元、城口入川,进占绥定等十余县;次年10月,直系倒台,援川军撤回陕南。
  1925年,张对军旅生涯厌烦,决意解甲为民,寓居汉中,受其母告诫,投入佛门,加入同善社,并将一院房屋捐为社产。
  1929年汉中灾荒,他曾开粥场济贫。
  1934年前后,于右任聘他担任国民政府监察委员,被拒绝。祝绍周主陕前后请他出任军政职务,亦遭拒绝。常对人说:“我是孙中山的国民党员,在蒋介石的青天白日旗帜下我是不干的。”
  1946年夏卒于汉中。

(现代人物——张宝麟


2012-6-11 10:07:4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0)

张宝麟(1883~1946) 原名允赞,字仲仁,祖籍湖南桃园县,乾隆年间迁紫,居洞河张家院子。其家世代耕读,生齿日繁,成为清末民初洞河一带的大户之一。张宝麟幼时家贫,靠亲友资助,从张伯仁读私塾。光绪时考入陕西省武官学堂,毕业后又入保定陆军学校速成炮科学炮兵。受钱鼎(定三)等影响,“愤清政不纲,有志改革”,参加创组了“陆军同学会及醒狮社,鼓吹排满革命”。(于右任:《西北革命史征稿》)。从陆军学堂毕业后,归陕任新军混成协队官。宣统元年(1909)春,陕西陆军建立,张宝麟相继任炮兵营中队排长、一标二营右队排长。在此期间,他加入了同盟会和保 定速成学堂学生同胞社,同党自新(时任炮兵营中队队宫)、张伯英(时任炮兵营右队排长)等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当时,同盟会在西安东岳庙建立了一个武学研究社,作为秘密联络站。因张宝麟、钱鼎既是同盟会员,又是哥老会弟兄,故决定由他们从事联络活动,把军队中的哥老会联合起来。张、钱2人经过两三个月的说服工作,使各营哥老会的头目都接受了同盟会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主张。宣统二年(1910)6月3日,同盟会和哥老会的主要成员在西安大雁塔集会,即“三十六兄弟歃血为盟”,共图反清大举。井勿幕、张伯英、钱鼎、党自新、万炳南、张云山、张宝麟、陈树发等出席了这次会议。
[CHAAD] 宣统三年(1911)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西安,清政府急令新军中有革命嫌疑者移往边远地区,以图分散革命力量。革命党原定10月29日起义;10月21日,闻清吏举动,遂决定马上起义,并议举时任协司令部参军官兼二标一营管带职务的张凤翙为首领。张宝麟、钱鼎、张伯英3人受众人委派去同张凤翙谈话,张凤翙当即同意。翌日晨,诸首领到林家坟开临时会议,分配任务,并公推张凤翙为临时大统领。会议规定,午炮响后,立即行动。当日(10月22日)中午12时,午炮刚响,张宝麟、钱鼎即率百余人冲进西门,先到西关陆军学堂收缴了枪械,进而占领军装局。张宝麟又率队进入护理陕西巡抚钱能训的衙门南院,放火烧毁院门前的牌楼。革命军很快控制西安城后,从次日黎明开始进攻清军固守的满城,下午3时攻克,西安全城宣告光复。在整个起义过程中,张宝麟做出了重要贡献。《西北革命史征稿·张宝麟传》载:“(张宝麟)与钱定三、张聚庭等运动新军及会党同志加入革命,厥力最多。”西安光复后,张宝麟被遣为南路宣慰安抚招讨使,于11月下旬抵达安康。安康于11月4日深夜“反正”。随即组建2000余人的复汉军,分派各县驻扎。并在一些地方设立“码头”,派款勒捐;甚至招兵买马,另组军队。张宝麟到安康后,处心积虑消灭哥老会的力量。先是向哥老会要钱要枪,接着杀死哥老会头领之一的谭金龙(原巡防队长)和一些哥老会骨干分子。并将张凤翙先期派往安康接收政权的刘运程和牛××(均为哥老会成员)以“冒充招讨使”罪名杀害。张宝麟的行为,激怒了安康哥老会,群起驱张。张宝麟急分水陆两路西撤,取道汉阴,前往汉中。当时,汉中尚未光复。张宝麟自忖兵寡器劣,未敢轻进。始进城固,继至褒城,待机行事。1912年2月底,援陕川军抵南郑,陕安道镇台江朝宗逃走。经川军司令李树勋大力倡导,汉中各县哥老会积极活动起来。此时,入汉川军共有6营,地方感觉供应困难,乃由汉中自治公所派代表欢迎张宝麟至南郑主持一切。3月1日,张宝麟进驻汉中,自号秦军第一军,并派马锡藩任 汉 中知府兼南郑知县。
张宝麟主持汉中政务后,进行了一系列建设性工作:改南郑高等小学堂为南郑县立高等小学校,改汉南中学堂为联合县立汉中中学校,改初等实业学堂为南郑县立乙种蚕业学校,成立汉中女子师范学校;开办官绅合营工厂,试织宽机布,为汉中新式机器织布之始;从上海购置全套铅印机器,开办图书馆,为汉中铅印业之始;设轧花机于褒城鹿子沟,为汉中轧花之始。此外,还维修道衙,修复了汉台。民国三年(1914),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陈树藩为督理陕西军务兼民政长(即省长)。陈用人实行“二同(同乡、同学)主义”,张宝麟与陈既算同乡(陈是安康县人),又是保定军校同学,因成陈的亲信部属。当时在陕西流传“三张保一陈”的说法,“三张”即张宝麟、张 鸿远(旬阳人,时任陈部独立团团长)、张藩(汉阴人)。陈树藩欲先治陕,再向新疆、甘肃发展,然后逐鹿中原,于是积极扩充队伍。民国五年(1916)6月,乘河北水灾之机,派张宝麟赴保定姚村一带募兵,并购得一批日本武器,装备了一旅精锐部队。民国八年(1919),张宝麟任陈树藩部第三混成旅旅长,复任陕南镇守使。他为报辛亥(1911)被驱之仇,二次到安康,对哥老会成员进行了大逮捕。其中有屈从者后被释放,而不屈者一律被斩首。事后又留何经纬营驻守安康,使哥老会至此一蹶不振。民国九年(1920),直皖战争爆发,皖系倒台,陈树藩亦被解除陕督职务,众叛亲离,束手无策,带百余骑兵入汉中倚张宝麟,打出“西北自治军”的旗号。张宝麟部当时虽有1万多人,但张与直系军阀曹锟是换帖弟兄,暗中早有来往,所以不作积极抵抗。民国十年(1921)9月,冯玉祥、吴新田两路大军向汉中压迫,以驱陈出陕。陈、张率部对抗4日,退出汉中,经西乡、镇巴至四川万源、大竹,投靠川军林宓。次年春,直奉战起,冯玉祥军开赴河南,陈树藩趁机分3路经镇巴、紫阳、岚皋进攻陕南。驻汉中的吴新田即调兵迎击,打垮陈军。中路张宝麟旅亦在紫阳投降吴军,陈树藩再逃入川。民国十二年(1923)春,熊克武组织四川讨贼军北伐曹锟、吴新田。吴遣张宝麟等,同川军刘存厚配合,从广元、城口入川,进占绥定等10余县;次年10月,直系倒台,援川军撤回陕南。辛亥后,张宝麟一直从事军旅;并兼营商业,在安康、汉中一带开设了一些商号,经营山货特产。他于民国六年(1917)在紫阳瓦房店开设秦昌公司,是该镇实力最厚的一个商号。十二年(1923),他的9只商船由汉中开往汉口,路经紫阳汉王城铜锣湾险滩时, 尽数沉设。十四年(1925),张宝麟对军旅生涯厌烦,决意解甲为民,寓居汉中。受其母告诫,投入佛门,加入同善社,并将一院房屋捐为社产。十八年(1929)汉中灾荒,他曾开粥厂济贫。二十三年(1934)前后,于右任聘他为南京政府监察委员,被他谢绝。其后,驻防汉中的第51师师长王辉武和陕西省省长祝绍周先后劝他出任军政职务,均遭拒绝。他常对人说:“我是孙中山的国民党员,在蒋介石的青天白日旗帜下我是不干的。”三十五年(1946),卒于汉中石灰巷。


)

祭奠辛亥死难同胞---转革命军“胜利战报” 2008-09-10 21:43:49 阅读28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1911年10月22日,西安为了响应恢复中国的伟大武昌起义,一举攻占顽抗的西安满洲殖民者据点-满城,全歼满洲旗兵,并将二万多名平日做恶多端一贯欺压中国人民的满洲殖民者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诛杀(相当一部分满人殖民侵略者是畏罪自杀,因为他们自知满人殖民者平日对中国人民作孽太多.),部分为在满清入侵中国时被屠杀的千百万中国人报了一点血海深仇,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整个中国的上空都飘上了伟大的光复中国的共和旗帜。当时武昌首义消息传出,湖南、陕西最早响应。陕西同盟会和哥老会原定九月初八日举义。后来形势变化,而井勿幕等又去北山活动,因此,钱鼎提出召开紧急会议作决定。经分别碰头,大家都认为应提前于九月初一日(10月22日)起义,并欲推兼有同盟会和哥老会两重身份的钱鼎为领导。钱鼎以革命利益为重,提出张凤翔为领导。张凤翔,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时任协司令部参军兼第二标一营管带。大家推钱鼎、张宝麟、张钫前去接谈。张凤翔这位中国大汉英雄慨然应允。当天(九月初一日)上午9时许,钱鼎、张凤翔、张钫、万炳南等同盟会、新军、哥老会负责人在西关林家坟密议,定于当日中午12时起义。同时推举张凤翔为统领,钱鼎为副统领,决定起义和进攻路线。会后,大家立即回营,准备行动。

上午10时左右,陕西新军在张凤翔、钱鼎、张钫等率领下,分三路进城。这天是星期天,陕西护理巡抚钱能训和各司道以及军事参议官等在咨议局开会,驻防军官照例放假休息。平日里,侵华满人异族殖民者对新军防范甚严,不使用时所有武器弹药都要上交,以防中国新军造他们满人侵略者的反.于是张钫、党自新等率徒手兵数百人冲进军械局,缴获大批武器弹药,随即分兵占领巡抚衙门。与此同时,钱鼎与张宝麟率百余人由西关入据陆军中学校,夺获器械,转而东南。张凤翔率大队为中路接应。不久由西门进城的其他各营队,分别进占城内各衙署和军事据点。排长张宝麟率队进入护理陕西巡抚钱能训的衙门——南院,把院门前的牌楼放火烧着,冲天烟火,远近都能看见。哥老会首领万炳南占据军事参议官衙门,钱鼎率队占领了城内制高点之一——鼓楼,并派人通知住在北教场的陆军中学的队长马晋三、学生王一山、朱策勋等迅即组织学生队占领藩台衙门,保护藩库。其余城内各衙门,几乎全部为哥老会大小首领所占据。

革命军顺利地占领了除满城外的西安城厢。当晚,张凤翔在军械局设“秦陇复汉军总司令部”,布置占领各要地,防止清兵夜袭。钱鼎带一标防守满城西线;张宝麟带两营防守满城南线;张钫带炮步各一营守军装局;余永宽守南门。

九月初二日黎明,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翔下令进攻满城。满城在西安城内东北角,面积约占全城的四分之一,是满洲驻防旗兵及家属的驻地,是满人侵略者的殖民据点.守城满洲旗兵约5千人,有满人2万多人.在张凤翔、钱鼎的指挥下,革命军经过一天激战,向满人侵略者和殖民者猛烈炮轰,攻占了满城,把伟大的中国旗插上了满城,驻防旗兵西安将军文瑞投井自杀,经过激烈巷战,中国革命军将2万多名满人侵略者男女老幼全部斩杀,西安全城光复。接着,革命军用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翔的名义发布檄文,历数满人侵略中国二百六十多年来的滔天罪行,号召各州县厅响应伟大中国革命。西安起义是辛亥革命中歼敌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是除武昌起义之外最伟大的起义.西安起义摧毁了满清在中国除北京之外最大的一个满人殖民者堡垒,西安起义中歼敌数万是最为彻底的.满人在关外叛乱,并建立反中国外族殖民伪政权,然后侵略中国内地以后,在中国内地为了防止中国人民反抗,建立了除北京之外,以西安和杭州为最大的数十个满城殖民据点.为了对付西北重点地区,满清在西安建立了屯集八旗重兵的西安满城,由于满清入关后,在江南受到强有力的反抗,于是把东南也设为重点地区,在杭州满城屯集与西安接近的八旗重兵.伟大的西安起义,一振中国雄威,扫清了满清妖孽,大树中国正气.如果辛亥革命中有十个以上像西安这样的坚决革命,中国现在必不会出现一些满遗重新祸乱中国的丑恶现象.伟大的辛亥革命是胜利的革命,不但推翻了满清这个祸害中国数百年的反中国外族殖民侵略政权,而且光复了中国,使中国真正走向强大,恢复了中国本来的面貌.辛亥革命绝不是一些汉奸和满遗污蔑的那样没有成功,而是非常成功,初步完成了中国第二次全面光复的伟大使命.伟大的辛亥革命,伟大的西安大起义,将与日月同辉!

链接相关人士

陈树藩(1885—1949)陕西安康人,字伯生。保定军官学堂毕业。曾任陕西新军下级军官,后加入同盟会。清宣统三年(1911)参加陕西起义,任东路招讨使。民国成立后,投靠袁世凯,历任陕西陆军第三混成旅旅长、陕南镇守使、陕北镇守使。1916年乘云南起义之机,宣布陕西独立,任陕西护国军总司令、陕西都督。袁死后,被段祺瑞任陕西督军兼省长,并参加督军团。督陕期间,因克扣军饷,激起部属反抗。1921年皖系失败后,被驱逐。后寓居上海、天津、成都、杭州。

陕西省军政次长 陈树发安康人死在慌山无人问

陈统领
清宣统三年(1911年),西安革命党人起义,陕南各地纷纷响应。
彼时,由于革命党力求起义声势浩大,加之没有严格的组织章程及法律条令,导致安康响应革命起义的成员鱼龙混杂,有追求革命真理的民众,有为找口饭吃的穷汉,有想窃取革命果实的投机分子,更多的是安康本地的哥老会成员。
当时,在安康各地一度曾出现革命党人内讧的局面,为此,革命党在西安成立的省都督府便委任德行高尚的革命党人刘选程为招讨使赴安康接受政权。但刘选程书生气太浓,他一直奉行“以德服人”的儒家思想在安康根本行不通,不但不能接收政权,反而一再被安康起义民众侮辱,被迫返乡。
省都督府再次委派张宝麟为招讨使赴安康接受政权并整顿哥老会。
张宝麟,字仲仁,紫阳籍人氏,为人豪侠仗义,早年曾在在保定发起名为公开研究学术的组织,实系军人革命团体——“陆军同胞社”,他“察形势,访豪杰,燕赵奇人侠客,翕然与游。”后投身陕西新军。任炮兵营中队排长,不久调任一标二营右队排长,与当时著名革命党人井勿幕、钱鼎、胡景翼等三十余人交好,号称“三十六弟兄”,又与新军中的哥老会重要成员陈树发、李汉章、张玉成等几名兴安(安康)籍革命志士在西安大雁塔秘密集会,歃血为盟,成立反清统一组织“三合会”,后为西安革命起义主要成员,在当时颇有声望。
张宝麟来到安康后,看到当地革命组织中藏污纳垢,有的革命军人(主要是哥老会成员)甚至抽大烟、嫖妓女、强抢勒索老百姓的财物,气愤不已。为肃明军纪,张宝麟就地正法了十余名罪大恶极的假革命。
当时陕西哥老会成员为全国最多,而陕南哥老会成员又比关中、陕北哥老会成员要多,安康哥老会组织自然十分庞大。张宝麟因未向安康哥老会商量而擅自处死哥老会成员,安康哥老会组织便认为张宝麟这是瞧不起自己,便暗地驱动数百哥老会成员将张宝麟驱赶出境。
张宝麟迫于地方势力,只得离境,准备赶往汉中寻找革命党再做打算。
时有安康县岚河口人谢帅臣,对张宝麟十分仰慕,听到此消息便率领200余民众组成队伍,自购武器装备赶赴汉中,意欲投靠张宝麟,参加革命军。
由于当时局势混乱,各地存在很多民众武装,用以抗击土匪及散兵游勇。为避免摩擦,谢帅臣在行进的前两天便派人在往汉中的路上张贴告示,声称要“借路而过,不伤害百姓”,谢帅臣在行进途中,为令人信服,更是令全体士兵倒背枪枝,以消除当地村民的误会。
当队伍行至紫阳县汉王城五郎坪村一带时,少数好事者煽动当地民团,称“天天都喊打土匪,土匪来了又不打”,最终,当地民团与村民联合起来,在谢帅臣必经的五郎坪村枫树嘴刘家沟的峡谷地带周围架起大炮,炮轰谢帅臣队伍,由于没有作战准备,加上地势不利,谢帅臣等被打得人仰马翻,全军覆没。
张宝麟在汉中闻讯后,急忙把情况报告给省都督府,二事合做一事,要求清剿五郎坪为谢帅臣报仇,同时起到震慑安康哥老会组织的作用。
其时,“三合会”另一重要组成人员陈树发己任陕西督军统领,因其是紫阳蒿坪人,与五郎坪接近,又身为哥老会成员,恐他人兴兵在自己家乡造成杀戮过多,便主动要求回陕南处理此事,获准。
民国元年(1912年)正月,陈树发到达紫阳县汉王城,经调查核实,于该年3月3日(农历正月十五),就地处决了制造五郎坪事件的极恶分子陈振武、陈树活、杨旺等四人。对其余人等以愚昧盲从之理由为其开脱,不予追究。
此事平息后多年,陈树发告老返乡在紫阳居住时,全家被害,后查明系五郎坪事件作恶者余孽所为。
后,有乡民编民谣传唱此事至今:
五郎坪杀人,打土匪为名。
张仲仁告状,谢帅臣丢人。
陈统领回来救百姓,
总共只处斩了四个人。
不晓得这是仇杀还是恩,
落得斩草除了根。
如今世事道不明、说不清。

钱 鼎
作者:陈 平 点击数:1252

(1884—191111)
陕西辛亥革命是在以井勿幕、钱鼎为代表的中国同盟会陕西分会的领导下,团结和发动新军、哥老会,一举取得成功的。
钱鼎,原名光斗,字绍起,号定三,清光绪九年十二月三十日出生于陕西省白河县一个封建世家。曾祖父钱佳士,清咸丰优贡,同治三年(1864)加布政司经历职衔。祖父钱广德,光绪初例贡,著有《运气图说》。父亲钱大宾,议叙监生,光绪二十六年(1900)分发湖北试用县丞。
钱鼎少年在家乡东乡义学读书,与同学黄统过从甚密。他自幼好习武事,背着父母弄刀枪武术,常读兵书至深夜。曾与同学立下“三戒”,即不嫖、不赌、不吸鸦片。
他曾应试入县学,肄业,又入安康新城关南书院。路过旬阳县东“禹穴”时,作有七言感时诗“顾瞻禹迹陆沉像,剑作龙吟眦欲烈。”地方老儒皆感惊异。为了考察汉唐古战场遗迹,他卖卜丐食走长安。看到雄伟的西安城廓,叹道:“古人谓攻城略地,殊非易事,向嗤为漫语,今乃信之。”其亲戚胡明显与绿营统领万宝华有旧,介绍钱鼎为录事。期间,他见绿营朽弱,预言:不出十年,将有大好机缘。
光绪三十一年(1905)停止乡会试,生童岁科考亦停。钱鼎同弟钱甲被选送陕西陆军小学堂,愈更发愤肆力兵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夏,钱鼎被选送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步兵科。7月,白河同志“意图暴动”。钱鼎编《爱国团草章》一册,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纪团次序,嘱友人黄君宗榘编制成团,每团额定126名,伺秦中招募陆续入伍,以做先事之预备。
宣统二年(1910),钱鼎和三原党自新(仲昭)、紫阳张宝麟(仲仁)、河南曹位康(建安)、山西张鹤峰(培梅)等5名陆军速成学堂同学以及在开封寄读的黄统,在保定发起名为公开研究学术的组织,实系军人革命团体——“陆军同胞社”,其宗旨大意与同盟会符合,钱鼎为社长。同胞社成立后,张钫、孙岳、李景林、何遂、方声涛等五十余人陆续加入。后来,他们大多成了各省辛亥革命的健将。
是年春,陆军速成学堂应届学生临毕业时,钱鼎被派往天津大沽要塞见习。他趁此机会,“察形势,访豪杰,燕赵畸人侠客,翕然与游。”四月毕业,他乘轮船出渤海,游历胶州、青岛各埠,达上海,渡长江,南至杭州湾。又溯武昌,时值暑假,携弟钱甲归里省亲。假满,钱甲返鄂,钱鼎北上,投身陕西新军。
是时,以井勿幕为首的陕西革命党人已经营多年,关中地区的反清斗争有了一定基础。陕西新军时为第三十九混成协(旅),有步兵两标(团),骑、炮兵各一营,工程、辎重各一队(连)。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回陕的23名学员,按所学兵科分发各营充任初级军官。其中5名同盟会员任职情况是,一标一营排长钱鼎,骑兵营后队哨官(即队官)曹位康,炮兵营中队队官党自新,炮兵营右队排长张钫,炮兵营中队排长张宝麟(不久调任一标二营右队排长),加上原有的4名同盟会会员,军中同盟会会员已增至9人,革命力量在陕西新军中得以壮大。
宣统三年(1911)春,钱鼎升任一标执法官(夏又调任三营督队官)。他同张钫、党自新等又在省城西岳庙设立武学研究社,专售军事书籍,实为联络外界同志的秘密革命据点,满城内设一分社,藉以探听旗营消息。
7月9日,同盟会、哥老会和军学各界代表井勿幕、钱鼎、胡景翼、张钫、党自新、张宝麟、万炳南等三十余人,号称“三十六弟兄”,在西安大雁塔秘密集会,歃血为盟,成立反清统一组织“三合会”。参加这次结盟的,还有新军中的哥老会重要成员陈树发、李汉章、张玉成等几名兴安(安康)籍革命志士。哥老会在陕西的分布情况,大致上陕北少,关中较多,陕南更多。27岁的钱鼎为发动陕西辛亥革命,促进同盟会、新军、哥老会三方面革命力量合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各项工作刚有头绪,忽闻胞弟钱甲在武昌陆军中学革命运动中被害的噩耗,钱鼎极为悲愤,更加坚定推翻封建帝制的决心。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湖南、陕西最早响应。陕西同盟会和哥老会原定九月初八日举义。后来形势变化,而井勿幕等又去北山活动,因此,钱鼎提出召开紧急会议作决定。经分别碰头,大家都认为应提前于九月初一日(10月22日)起义,并欲推兼有同盟会和哥老会两重身份的钱鼎为领导。钱鼎以革命利益为重,提出张凤岁羽为领导。张凤岁羽,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时任协司令部参军兼第二标一营管带。大家推钱鼎、张宝麟、张钫前去接谈。张慨然应允。当天(九月初一日)上午9时许,钱鼎、张凤岁羽、张钫、万炳南等同盟会、新军、哥老会负责人在西关林家坟密议,定于当日中午12时起义。同时推举张凤岁羽为统领,钱鼎为副统领,决定起义和进攻路线。会后,大家立即回营,准备行动。
上午10时左右,陕西新军在张凤岁羽、钱鼎、张钫等率领下,分三路进城。这天是星期天,陕西护理巡抚钱能训和各司道以及军事参议官等在咨议局开会,驻防军官照例放假休息。张钫、党自新等率徒手兵数百人冲进军装局,缴获大批武器弹药,随即分兵占领巡抚衙门。与此同时,钱鼎与张宝麟率百余人由西关入据陆军中学校,夺获器械,转而东南。张凤岁羽率大队为中路接应。不久由西门进城的其他各营队,分别进占城内各衙署和军事据点。排长张宝麟率队进入护理陕西巡抚钱能训的衙门——南院,把院门前的牌楼放火烧着,冲天烟火,远近都能看见。哥老会首领万炳南占据军事参议官衙门,钱鼎率队占领了城内制高点之一——鼓楼,并派人通知住在北教场的陆军中学的队长马晋三、学生王一山、朱策勋等迅即组织学生队占领藩台衙门,保护藩库。其余城内各衙门,几乎全部为哥老会大小首领所占据。
革命军顺利地占领了除满城外的西安城厢。当晚,张凤岁羽在军装局设“秦陇复汉军总司令部”,布置占领各要地,防止清兵夜袭。钱鼎带一标防守满城西线;张宝麟带两营防守满城南线;张钫带炮步各一营守军装局;余永宽守南门。
九月初二日黎明,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岁羽下令进攻满城。满城在西安城内东北角,面积约占全城的四分之一,是驻防旗兵及家属的驻地,守城旗兵约五千人。在张凤岁羽、钱鼎的指挥下,革命军经过一天激战,攻占了满城,驻防旗兵西安将军文瑞投井自杀,西安全城光复。接着,革命军用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岁羽的名义发布檄文,历数清王朝二百六十多年来的罪行,号召各州县厅响应革命。
九月初七,陕西“秦陇复汉军政府”正式成立,推举张凤岁羽为大统领,钱鼎和万炳南为副统领。
西安辛亥革命成功后,清廷大为震惊,遂派大军从东、西两路合击,妄想一举扑灭陕西革命。陕西军政府为了粉碎清军反扑,在东、西两个战线进行了艰苦激烈的战斗。还在清军大举进攻之前,钱鼎主动请缨督师东出潼关守御。九月初八日,秦陇复汉军副统领钱鼎启节东征。九月十一日(11月1日),不料行至渭南被当地土豪串通刀客严纪鹏等杀害。
钱鼎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安康人民最杰出的代表人物,陕西辛亥革命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为陕西辛亥革命成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陈树藩
--------------------------------------------------------------------------------

陕西是位于中国华北与西北之间的一个省份。历史上称为关中之地,秦、汉、唐等王朝都以陕西为统治中心。在中国近代军阀史上,陕西同样是各派势力争夺的要地。在本章五、六节中,我们要介绍曾经先后控制陕西数年之久的军阀陈树藩和刘镇华。

陈树藩,字柏森(柏生),陕西安康人,1885年生于一个贩绸商人家庭。父亲陈声德,四十岁出头才得他这根独苗,从小教他练习儒家经典,望他考取科举,踏上仕途。陈树藩十八岁时,光绪帝突然下诏废科举,陈声德的愿望落空。1905年,陕西成立陆军小学,陈声德灵机一动,将陈树藩送到该校学习。第二年,北京陆军部成立保定陆军速成学堂,陕西陆军小学决定保送三十名优材生前往深造,陈树藩也得到保送,与同学经张钫等,进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科。1910年,陈树藩毕业返陕西,被分配到陕西陆军混成协炮兵营当排长,不久又调任军械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消息传到陕西,陕西革命党人井勿幕、井岳秀、张凤翙 、钱鼎、张钫联合洪门帮会首领万炳南、张云山、马玉贵、刘世杰等密谋发动西安起义。陕西护理巡抚钱能训、将军文瑞等极度恐慌,为了防止西安新军起义,他们收缴了新军的子弹,同时派出侦骑四处捕捉革命党人,西安城内空气紧张。由于张树藩是军械官,西安起义前夕,同盟会陕西支部长井勿幕约陈树藩密谈,劝其加入革命阵营。此时,陈树藩已意识到清王朝气数已尽,加入同盟会对自己会有好处,于是,同意加入同盟会。

10月22日上午,西安起义爆发,陈树藩领着起义新军及时冲进军装局弹药库,取出急需的子弹和炸弹,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两千旗籍骑兵被歼,将军文瑞投井自杀;六营巡防兵缴械投降,护理巡抚钱能训被俘,西安光复。

西安光复后,同盟会和洪门帮会为领导权问题而意见分歧。为稳定局势,防止内部火并,西安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同盟会员、原新军管带张凤翙 于10月25日召集各界重要人物到军装局开会,陈树藩也参加,经过一番争议,最后,双方勉强达成一致协议:以张凤翙 为大统领,万炳南、钱鼎为副大统领,组成了秦陇复汉军革命军政府,其他人员也有一定职务,如张钫任东路军大都督,张云山任兵马大都督,马玉贵任粮饷大都督,刘世杰任军令大都督。张钫提出任陈树藩为张云山的参谋长,但遭到万炳南、张云山的反对,张凤翙 、钱鼎也不表态。结果,自认为立了大功的陈树藩捞不到一官半职,一怒之下,跑到渭北投左井勿幕,帮助井勿幕组织民军。不久,山西革命党人电请张凤 派兵援晋,张凤 才任命陈树藩为河东节度使,指挥陈树发、严飞龙、王飞虎三个标,渡过黄河,占领了山西运城。

陈树藩占领运城后,正盘算着如何扩大势力,突然接到张凤翙 紧急命令,回师陕州增援与清军作战的张钫部。陈树藩派陈树发等率部增援,自己坐镇运城。陈树发也盯着运城这块肥肉,按兵不动。结果,误了战机,使张钫战败,丢失了灵宝、阌乡、潼关。陈树藩十分恐慌,只得向张钫请罪。最后,靠着“刀客”出身的严飞龙,陈树藩攻克礼泉,击退新任陕西巡抚升允率领的西路甘军,陕局平定。民国成立之后,袁世凯将陕军编为两个师(师长张云山、张钫)和四个独立旅,陈树藩所部被编为独立混成第四旅,陈树藩任旅长。

民国成立后,张凤 翙 任陕西都督兼民政长,张钫任陕西陆军第二师师长,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控制陕西很不甘心。1914年春,袁世凯命令张凤 翙 、张钫等率部镇压追剿白朗农民起义军,同时,又派心腹爪牙陆建章率北洋陆军精锐第六师入陕。不久,袁世凯调张凤翙 、张钫入京任职。6月,袁世凯任命陆建章为陕西都督。

陆建章,安徽蒙城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1895年加入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历任帮统、协统、总兵、镇守使等。民国成立后,任袁世凯的执法处、警卫军统领,是袁世凯的亲信心腹。陆建章心狠手毒,杀人如麻,有“陆屠户”之称。陆建章督陕,首先是要改编和吞并陕军,面对这种形势,陈树藩即见风驶舵,给陆建章及其子陆承武送去一批上等烟土和古玩珠宝,还和陆承武结拜为兄弟。这样,陕西两个师三个旅先后被裁减吞并,唯独陈树藩的第四旅得以保存。

陈树藩依附陆建章,引起陕西革命党人的强烈不满和指责,陈树藩一面为自己辩护,一面秘密收留一些被裁下来的民党官兵,掩护一些被陆建章追捕的民党人士,渐渐得到民党人士的谅解。但是,这样一来,陈树藩又受到陆建章的猜疑,陆建章密令陈树藩逮捕军中的反陆分子,陈树藩权衡得失,将王飞虎、郭坚等军官暗中放跑,然后谎报王等已潜逃,陆建章虽怀疑和不满,一时也无可奈何。

1915年,陆建章积极拥护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伯爵,陕西人民对他十分痛恨。1916年5月初陕西模范监狱犯人越狱,陆建章派军警沿途搜捕逃犯,就地正法,许多行人、乞丐亦被误杀,西安城内尸横街头,血水四流,惨不妒忌睹。陕西人民怒不可遏,发起了一场“反袁逐陆”运动。尤其是渭北各县,声势浩大。

陈树藩当时任旅长兼陕南镇守使,陆建章命陈树藩率部由同州、蒲城向西,陆承武率“中坚团”由西安往北,两下夹攻,围剿渭北郭坚、曹世英等反陆“股匪”。陈树藩感到陆建章已失尽民心,倒台是迟早的事,因此,暗中也参与反陆运动。陈树藩还未出发,忽接到部下胡景翼的密报,说陆承武率“中坚团”已进驻富平,他们准备乘对方立足未稳之时发动夜袭,活捉陆承武。对此,陈树藩感到左右为难,“中坚团”是陆建章手下最精锐的部队,有一旅之众,而胡景翼只率游击营三百余人,阻止已来不及,增援又怕战败而连累自己,因此,陈树藩只派亲信崔式卿率便衣百余人,子弹数万发,到富平观战。不料,胡景翼夜袭成功,“中坚团”缴械投降,陆承武被活捉。陈树藩又惊又喜,即奔赴富平。有了陆承武这个人质,他敢于公开反陆建章。在胡景翼、郭坚等人的拥戴下,陈树藩于5月9日就任陕西护国军总司令,宣布陕西独立。他任命胡景翼为左翼支队长,向西安以东地区挺进;委任郭坚为右翼支队长,向西安以西地区挺进;他则指挥其余部队向西安附近集中,对西安实行大包围。

与此同时,陈树藩派人见陆建章,软硬兼施,陆建章见大势已去,只好答应和平解决,最后达成两项交易:陆建章向北京政府保荐陈树藩取代他出任陕西督军;陈树藩则负责释放陆承武,保护陆家生命财产安全,送出潼关。随后,陈树藩亲自护送陆承武回西安,又亲自护送陆家老少出潼关,但他等不及北京政府的委任,便于5月18日自任陕西督军,通电全国。不久,北京政府也发表陈树藩督理陕西军务的命令。这样,陈树藩初步掌握了陕西的军政大权。

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6月7日,陈树藩即通电全国,取消陕西独立,吹捧袁世凯为“中华共戴之尊,民国不祧之祖”。陈树藩的行为,即遭到于右任等陕西革命人士的斥责。然而,袁世凯的继任者段祺瑞对陈树藩却大加赞赏。6月10日,段祺瑞发出命令,委任陈树藩为将军府汉武将军,7月,正式任命陈树藩为陕西督军。自此,陈树藩完全背叛了革命,投靠段祺瑞,成为北洋军阀皖系军阀的得力干将。

1916年7月,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为削弱内阁总理段祺瑞的军事势力,提出各省“军民分治”,任命老同盟会员、云南腾越人李根源为陕西省长,段祺瑞暗中授意陈树藩发动陕人反对李根源赴会。先是指使旅京陕西同乡会中的陕南老乡请愿,反对李根源任省长;接着又操纵陕西省议会致函黎元洪,不欢迎李根源来陕。但两计不成,李根源还是入陕就任省长。之后,陈树藩处处与李根源作对,并派亲信监视李根源的行动。1917年5月,“府院之争”的结果,段祺瑞被黎元洪免职,陈树藩作为段祺瑞皖系的干将,当即通电宣布陕西独立,脱离中央。6月,陈树藩将李根源赶出陕西。7月,段祺瑞平定了张勋复辟,“再造共和”,重新组阁,陈树藩兼任陕西省省长,集陕西军政大权于一身。

陈树藩当上陕督之后,便积极扶植个人势力,打击革命力量,他把同学、老乡刘世珑、曾继贤、张宝麟、张飞生、张丹屏等提升为团长、旅长,而反袁逐陆立了大功的民党人士胡景翼仅委以团长,高峻为副团长,曹世英部连正规军也没编上。刀客出身的郭坚,因所部缺乏政治头脑,易为利用,所以编为游击营,后又改为警备军,负责监视李根源。但警备军统领郭坚受李根源感召,诚心拥戴李根源领导,使陈树藩恼羞成怒,借讨伐张勋为名,命郭坚率部出征。郭坚刚过黄河,陈树藩即电请山西督军阎锡山出兵堵剿,又命胡景翼、王飞虎截断郭坚归路。王飞虎部下杨虎城深明大义,网开一面,使郭坚逃回陕西咸阳。陈树藩将警卫军副统领耿直提升为统领,令其率部围歼郭坚。耿直与郭坚是患难之交,暗中夜入咸阳,面见郭坚,经过计议,决定郭坚败走凤翔 ,耿直回城后,再派人与渭北的高峻等联系,协同行动,举义反陈。

1917年12月,陕西国民党人士响应孙中山护法反皖的号召,高峻首先在渭北白水宣布独立,通电讨陈。陈树藩大为震惊,急令胡景翼、王飞虎等率部前往围攻。警备军统领耿直趁西安城空虚,准备举事。后耿直听取骑兵连长刘锡麟的建议,派出排长连安儿行刺陈树藩,但行动稍有疏忽,被陈树藩逃脱。接着,耿直率六百人与陈军三千之众激战一昼夜,然后退出西宁,与郭坚所部会师雩县一带,并当即召开军事会议,成立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率军围攻西安,拉开了陕西驱陈运动的序幕。为解燃眉之急,陈树藩以陕西省省长为饵,引河南镇嵩军统领刘镇华入陕,西安之围方解除。但是,陕西靖国军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来越壮大,胡景翼也在三原起兵反陈。1918年8月,三原籍人士、老同盟会员于右任抵达三原,被推举为陕西靖国军总司令。

为了增强实力,扩充军队,打击靖国军,保住督军的地位,陈树藩决定在陕西大种鸦片以征款。1918年春开始,陈树藩通过各县县长明令农民公开种烟,强令各县按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交纳烟款。开放烟禁后,陈树藩从中捞到了巨额款项,但给陕西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损失则无法估算。陕西的粮田逐年减少,从产粮区变成缺粮区,陕西吸食鸦片烟的人数达二、三成,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陕西人民对陈树藩恨之入骨,驱陈运动持续深入地发展。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几天之间,皖系战败,段祺瑞下台,陈树藩失去靠山。为了保住地位,他又派亲信携重礼奔走张作霖、曹锟、王占元门下,改投直奉军阀。同时,为了讨好靖国军,陈树藩将1918年9月诱捕囚禁的靖国军第四路司令胡景翼释放回三原。但是,陕西人民驱陈的呼声高涨,教育界首先行动。9月,西安各校教职工为抗议陈树藩克扣经费,摧残教育,联合发动陕西教育界第一次索薪罢教风潮,受到各界人士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广泛支持。11月6日,为此再次罢教,各省立学校校长亦联名总辞职。

与此同时,陕西各县商民代表也于9月间汇集西安,抗议陈树藩强派捐款两百万两,印发纸币五百万元并强换现金的暴敛行为。代表们在西安湖广会馆召开驱陈大会,成立陕西各界驱陈联合会,决定派代表赴京请愿,要求撤免陈树藩职务,否则停止纳税。

在此期间,陕西旅京学生也在北京中山公园召开驱陈大会,遥相声援。10月旅京陕西学生同学会和三秦公民救陕会分别上书北京政府,要求立即撤免陈树藩职务。11月,两会再在关中会馆召开紧急联席会议,决定再次上书,召集同乡大会开展大规模驱陈运动,并致电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请予支持。为保住自己的地位,年底,陈树藩提出陕人治陕的自治主张,企图拉拢民心,但遭到陕西各县各界人士的相继抵制。

1921年3月,陈树藩为改变困境,率部袭击靖国军,但遭到失败,驱陈斗争更趋高涨。陕西旅京、旅沪学生纷纷集会,决心铲队陕西祸根陈树藩。4月,陕西靖军各路将领通电北京,痛斥陈树藩祸陕罪行,呼吁各界“共剪凶顽”。在这种形势之下,把持北京政权的直、奉军阀也无法再保陈树藩。5月25日,北京政府宣布免去陈树藩职务,由直系将领、第二十师师长阎相文出任陕西督军。

对于北京政府的任免令,陈树藩拒不接受。曹锟、吴佩孚被激怒,决定调阎相文第二十师和吴新田第七师入陕。当时,陈树藩手下有三个师,刘镇华的镇嵩军也有三个师,此外,还有地方军,兵力有十几万,陈树藩认为足以抵挡入陕的直军。然而,他做梦也想不到,和他称兄道弟的省长刘镇华,早已暗中投靠了曹锟、吴佩孚。当直军一进潼关,刘镇华便引导直军直逼西安,陈树藩如梦初醒,由于刘镇华部下张治公网开一面,才能仓皇逃出西安到了眉县。7月5日,直军进入西安。陈树藩还想指挥部队反扑,然而,驻守咸阳的刘世珑师和驻守兴平的张金印师很快战败投降,陈树藩只得率卫队骑兵连逃奔汉中,到陕南镇守使张宝麟处,仍以陕西督军名义对汉中各县发号施令。然而,他同样做梦也想不到,张宝麟也暗中投靠了曹锟。

8月23日,陕西督军阎相文在督署内突然吞服鸦片烟自杀,第十一师师长冯玉祥接任陕西督军。冯玉祥派第十一、第七师由宝鸡、安康两路夹攻汉中府,陈树藩仓皇逃往四川,在四川各地流窜。最后,陈树藩撇下残部,经万县到汉口,再转上海。

此后,陈树藩凭借着陕西时侵吞的钱财,在津、沪、杭等地当寓公。抗日战争开始后,拒绝当汗奸,避走四川。抗战胜利后回杭州居住,曾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1949年11月2日,陈树藩在杭州病逝。

刘振华
--------------------------------------------------------------------------------

陕西军阀陈树藩督陕五年,最终下台,当然主要是陕西人民驱陈运动的结果,但是,与省长刘镇华的背叛出卖也有很大关系,如果不是刘镇华在潼关引导直军直逼西安,陈树藩可能还会坚持一段日子。

刘镇华,字雷亚,河南巩县人,1883年生于一个小商家庭。刘镇华幼年时,家道中落;由父亲教授《四书》、《五经》,考中秀才。后又就读保定北洋优级师范学堂和直隶法政专门学堂,毕业后在开封中州公学任庶务长。1908年,刘镇华加入了同盟会,开始在豫西一带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刘镇华到嵩县羊山,动员那里由王天纵率领的一支“刀客”武装参加反清斗争。这支武装后来在了他发迹的资本。

1911年11月,王天纵率众随刘镇华下羊山打洛阳,但遭到挫折。12月,刘镇华动员王天纵转战陕西。于是,这支武装西出潼关,投入陕西军政府秦陇复汉军东路大都督张钫部。参与反清战争。张钫任王天纵为东征先锋官,张治公、柴云 、憨玉崑 为标统,刘镇华被任为书记官,后提升参议。

民国成立后,陕西军政府实行裁军,张钫部亦要裁员四五千。河南都督张镇芳因豫西一带社会动荡不安,且鞭长莫及,经与陕西军政府张凤 翙 、张钫协商,王天纵这部分军队开回豫西,分驻河南府、陕州、汝州等二十二个县,帮助当地维持社会治安。因这一带靠近嵩山,故这支军队称为“镇嵩军”。由于王天纵被袁世凯调往北京,任京畿一带稽查长,经张钫举荐,袁世凯任命刘镇华为镇嵩军协统兼豫西观察使及豫西剿匪总司令,统领三标一营:第一标分统柴云 ,第二标分统张治公,第三标分统憨玉崑 ,炮兵营长武衍周。就这样,刘镇华掌握了镇嵩军,又有豫西一块地盘,开始了他的军阀生涯。

镇嵩军官兵多为“刀客”出身,且与豫西土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镇嵩军备受豫督张镇芳以及其他派系将领的歧视和打击。为了改变这种处境,刘镇华决心整顿军纪,下狠心进行剿匪,张治公、憨玉崑 、柴云 等都“大义灭亲”,很快把伊川、洛宁、嵩县、宜阳一带的匪患剿平,镇嵩军内部因株连也被杀二三千人。这样,镇嵩军总算得到张镇芳的赞赏,在豫西站住了脚根。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国民党首领黄兴派代表携密信由南京到豫陕,联络刘镇华、张凤翙 、张钫反袁。刘镇华不但不敢反袁,反而趁机巴结奉承袁世凯。他先收到黄兴的信后,即派人在赴陕的路上将信使杀害,把黄兴给张凤翙 、张钫的信密告袁世凯,从而获得袁世凯的信任。同一年,河南宝丰县农民白朗领导了规模颇大的农民起义,活跃在豫西,与袁军作战,刘镇华也奉命率镇嵩军前往镇压。1914年8月,白朗在宝丰鲁山作战阵亡。刘镇华得知白朗的埋葬处后,即派人割下白朗的头,并捏造“击毙白朗的经过”,向袁世凯“报捷”,得赏银十万元,被袁世凯授予陆军中将,获勋五位奖章。此后数年,刘镇华更加靠拢袁世凯,苦心经营镇嵩军,势力不断壮大。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刘镇华很快投靠了皖系段祺瑞。1917年冬,陕西革命党人郭坚、耿直、高峻等响应孙中山护法反皖号召,率靖国军围攻西安,讨伐投靠皖系的陕西督军兼省长陈树藩。陈树藩兵力单薄,急电刘镇华求援。刘镇华正苦于粮饷不足,有这个可以向陕西发展的机会,当然喜出望外,即率部赴陕。但是,刘镇华抵达潼关时,又停止行军,派人往见陈树藩,说明自己“在陕西没有什么名义,不便深入”。陈树藩知道他的心意,为解燃眉之急,便许以省长之职。这样,刘镇华才率军前进,击退靖国军,解西安之围。1918年3月,刘镇华由北京政府正式任命为陕西省省长。

刘镇华进入陕西以后,表面上和陈树藩合作,如开放烟禁区,贩卖鸦片等,但暗中,刘镇华也在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利用围剿靖国军之机,将郭坚部收编为省长的直属部队,还相机兼并了关中西部诸县。刘镇华初到陕西时,兵不过三路,枪不过两千,两年多时间,便发展到几万人。由于陕西人民掀起了持续不断的驱陈斗争,陈树藩的处境艰难,作为客居陕西的刘镇华,很明白自己与陈树藩同坐一条船,也不希望陈树藩倒台,但是,到了关键的时刻,他又不能不为自己打算。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几天之内,皖系战败,段祺瑞下台,直、奉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这样,属于皖系的陈树藩、刘镇华失去了靠山,为了保住地位,他们又派亲信携重礼奔走张作霖、曹锟、吴佩孚、王占元等直奉将领门下,暂时还能维持住对陕西的统治。但是,陕西人民痛恨陈树藩,掀起了持续的驱陈运动,陕、京、沪等地遥相响应,陈树藩已经失尽民心,下台只是迟早的事。1921年5月,直、奉军阀决定,以阎相文取代陈树藩出任陕西督军。

刘镇华知道,陈树藩倒台,自己也完蛋,为了保存自己,他玩弄两面手法,一方面,在陈树藩面前,他故作慷慨激昂,表示愿与陈树藩共进退,另一方面,他暗中指使心腹楚子襄、马莲樵与直系勾结,投靠曹锟、吴佩孚。在刘镇华的煽动下,陈树藩拒不接受北洋政府的任免令,曹锟、吴佩孚以此为由,加上有刘镇华作内应,于是调阎相文、吴新田两师人马入陕驱逐陈树藩。

在此之前,陈树藩为消灭陕西靖国军,请北洋政府调来了张锡元第四混成旅和王锡三第十五混成旅,现在,张旅驻华阴、华县,王旅驻宝鸡、凤翔 。刘镇华向陈树藩“献策”说,直军进犯,张、王二旅必为内应,不可不除。陈树藩深以为然,派刘镇华去监视张锡元旅。刘镇华正中下怀,很快将部队调往临潼、渭南布防。这样,他的部队既脱离了陈树藩的控制,又与张锡元旅连成一线。刘镇华还把陈树藩的作战计划密电驻洛阳的吴佩孚。

1921年7月初,直军攻陕,刘镇华电令驻紫荆关的憨玉崑 不作抵抗。憨玉崑 十分气恼,连夜赶回西安,斥责刘镇华不应背叛陈树藩,但刘镇华并不听从。直军到达潼关,刘镇华即伙同张锡元为内应,引导直军畅通无阻,直逼西安,企图活捉陈树藩。张治公不忍心,向陈树藩露了底,陈树藩才如梦初梧,连忙携带眷属逃离西安。7月5日,直军进入西安。

由于刘镇华背叛陈树藩,投靠直系,取得吴佩孚的信任,不仅稳住了省长的宝座,而且兼并了陈树藩的残部,扩充了镇嵩军。阎相文任陕西督军后,刘镇华极力靠拢阎相文,并对其部属请客送礼,称兄道弟,很快与直军密切了关系。8月23日,阎相文在督署内突然吞服鸦片烟自杀,直军第十一师师长冯玉祥接任陕西督军。冯玉祥本人士兵出身,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而且治军严谨。刘镇结根据冯玉祥的特点,投其所好,脱掉长袍马褂,换上灰布军装,扎上裹腿,与部队一起操练。每当冯玉祥举行讲演会或向部队训话时,刘镇华总是恭敬地跟随在侧。冯玉祥信仰基督教,故有“基督将军”之称,刘镇华也经常到教学去做礼拜,并把基督教牧师请到镇嵩军里来,布道传教。由于这些所为,刘镇华很快取得了冯玉祥的好感,与冯结拜为弟兄。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奉命率部东进河南与赵倜作战,让刘镇华代理陕西督军。不久,冯玉祥出任河南督军,保荐刘镇华任陕西督军。7月,北京政府授刘镇华为将军府阜威将军。刘镇华掌握陕西军政大权后,利用一切机会,大力扩充兵员,先后收编了绿林马河清、王振、万选才、孙殿英等部,使镇嵩军进入极盛时期,兵力扩充到十万之众,被吴佩孚视为“西北长城”。与此同时,刘镇华继承陈树藩的治陕政策,勒民种烟,横征暴敛,纵兵殃民,摧残教育,使陕西人民痛苦不堪。陕西人民发动驱陈运动,赶走陈树藩后,又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持续不断的驱刘运动。

在1921年底,陕西旅京进步青年就在创办的《共进》半月刊连载文章,系统揭露刘氏祸陕罪行,指出,“挽救陕西人的唯一出路是驱逐刘镇华”。1922年3月,陕西教育界因刘镇华克扣教育经费,发起驱刘运动,派代表赴京控告,受到旅京学生的大力支持。6月,陕西旅京学生联合会起而反对刘镇华兼任陕西督军、省长两职,上书北京政府,列举刘镇在陕西勒民种烟、勾结土匪、纵兵殃民、摧残教育、滥发纸币等五大罪行,要求罢免其本兼各职,饬令镇嵩军即速离陕。8月,陕西各界团体在西安召开公民大会,推举代表五人赴京,联合旅京陕西议员、商民、学生向北京政府控告刘镇华,要求罢免其职。11月,陕西各界人士共3875人联名致电北京政府,陈述刘镇华祸陕罪行,再次要求罢免其职。1923年1月,镇安县人民不堪镇嵩军肆虐,聚众数千,解除了驻军武装,但很快遭到刘镇华的残酷镇压。2月,陕西旅京学生一百三十余人聚集宣外大街关中会馆,召开驱刘大会,抗议刘镇华包办会议会选举,向各地发出六道驱刘通电,并决定派代表向北京政府请愿,要求查办。11月,渭南东西塬和渭北固市一带数万农民,不堪忍受苛捐杂税,发起大规模“交农”运动(手持各种农具向反动当局示威抗议和一种激烈斗争方式),赶走地方武装,打死恶霸劣绅,包围县城,迫使当局豁免捐税。由于上述斗争都出于自发,且多取合法途径,而刘镇华掌握有强大的镇嵩军,又有直系军阀的支持,所以均未能动摇他的统治地位。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刘镇华奉吴佩孚之命,派张治公师前往山海关助战。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直系政府垮台,段祺瑞被推为执政。冯玉祥与胡景翼、孙岳成立国民军。胡景翼原为陕军将领,出任国民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1925年1月,率国民二军进入河南,击败吴佩孚军,占据开封。刘镇华看局势已变,亦急忙摇身一变,通电拥护段祺瑞,即命令驻守豫西的镇嵩军大将憨玉 崑迅速向河南扩充地盘。憨玉崑 自称国民豫军总司令,率部袭击洛阳,逼吴佩孚逃往郑州。

为争夺河南的军政大权,胡景翼与憨玉崑 矛盾激化,只有付诸武力,1925年2月底,胡憨之战便爆发。刘镇华认为这是一个夺了河南,使豫陕连成一片的好机会,决定孤注一掷,把军政职务交给吴新田,以出巡为名,率领陕境的镇嵩军赴豫援憨,在洛阳亲自督战。镇嵩军与国民二军在黑石关、虎牢关等地展开激战,结果,镇嵩军一败再败。憨玉崑 逃回嵩县,羞愤交加,于4月2日服毒自杀。

刘镇华兵败后,段祺瑞仍企图使刘继续督陕,但遭到陕西各地人民愤怒抗议,京、沪、汉各地陕西同乡会、学生会亦同声谴责。原胡景翼部将领冯子明、田玉洁等部在华阴、华县起义倒刘;陕北镇守使井岳秀派军袭击潼关断刘归路;杨虎城等部则把守韩城、 阳、朝邑一带黄河渡口阻刘入陕。刘镇华无奈,只得率残部逃往山西投靠阎锡山,结束了他在陕西长达八年的统治。

1925年秋,直奉军阀联合进攻国民军,刘镇华看到时机已到,即赶往天津会晤张作霖,后又往岳阳会见吴佩孚,重新投靠直奉军阀,被任为豫陕剿匪总司令。他召集镇嵩军旧部及民间武装,得数万人,沿陇海线西段东进,攻击国民二军岳维峻、李虎臣部。1926年初,刘镇华在陕州、灵宝一带,联合直、奉、阎部,将国民二军击败。刘镇华乘胜率七万大军,迅速通过潼关,于4月15日进抵西安东郊,准备入城,重温旧梦。守卫西安的陕西军务督办、国民二军第十师师长李虎臣和陕西陆军第四师师长卫定一等部,兵力不过三四千人,士气萎靡,处境危殆,西安城中一些士绅已准备迎刘入城。4月16日,国民三军第三师师长杨虎城率所部主力驰援西安,击退刘军前锋,与李、卫等部共约一万人,守卫西安。4月17日,刘镇华下令包围西安。到5月15日,刘军攻占城西三桥,完成四面包围,西安攻防战接连出现激战,尤其在东关地区,双方鏖战惨烈,常常短兵相接,白刃拼杀,反复搏斗。8月以后,城内弹缺粮尽,已陷危境,但陕军仍在坚守。8月下旬开始,刘镇华也指挥镇嵩军围攻渭北三原,亦遭陕军奋力抗击。9月,冯玉祥响应广州国民政府北伐,在绥远之五原誓师,随即任命孙良诚为援陕总指挥,率部经宁、甘进军陕西。10月中旬,首解三原之围,冯军随即向咸阳和西安外围展开总攻。11月,冯军攻击西安以东的十里铺刘镇华大本营。西安城内守军也乘机出击。在内外夹攻之下,刘镇华仓惶逃到豫西陕州。11月28日,西安解围。一场经历了八个月,军民死伤近五万人的西安围城战遂告结束。

刘镇华西安败阵,重新统治陕西的美梦破灭,当时吴佩孚已垮台,阎锡山在摇摆之中,是投靠冯玉祥还是投靠张作霖,镇嵩军内争论不休。刘镇华认为,奉系势力遥远,而冯玉祥就在身边,不投冯就会被消灭,于是决定投冯。1927年夏,刘镇华经张钫疏通,前往开封向冯玉祥请罪,取得冯的谅解。但是,其部属柴云 、王振等不愿投冯,与刘镇华脱离关系,率部往济南投张宗昌。张治公则率其部投靠奉系,盘踞洛阳。这样,建立了十五年之久的镇嵩军解体,刘镇华率余部归附冯玉祥,被改编为第八方面军,辖刘茂恩(刘镇华五弟)和万选才两个军。1928年二次北伐结束后,刘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路军,所辖两军压缩为两师,归阎锡山节制。

1929年,冯玉祥、阎锡山酝酿反蒋,刘镇华不想附和,苦劝阎锡山无效,于1930年4月蒋冯阎大战(中原大战)爆发后,以考察为名,前往日本、德国游历。临走时,刘镇华把第十一路军指挥权交给刘茂恩,引起万选才的不满。万选才投靠冯阎,当上了河南省省长。刘茂恩对此极为不满,将万选才诱捕,率部投靠蒋介石,被委为第十五军军长,不久,万选才在南京被蒋介石枪毙。

1930年秋,冯阎败局已定,刘镇华回国,即到南京谒拜蒋介石,被任为豫陕晋边区绥靖督办,驻新乡。1932年,调任豫鄂陕边区绥靖督办,移驻南阳。1933年5月,经南昌行营秘书长杨永泰推荐,刘镇华出任安徽省主席。其基本部队刘茂恩的第十五军也移调安徽,参与进攻江西红军。1936年10月,杨永泰在武汉被刺身亡,刘镇华听到这消息异常惊骇,从此神经失常。1937年5月被免去省长之职,从此脱离政治舞台。

抗日战争时期,刘镇华居住陕西城固;抗战胜利后,移居开封。1948年7月,迁居上海。1949年,刘镇华去台湾,1956年11月18日在台北家中病逝。

刘镇华之弟刘茂恩,1898年生,早年起随兄在镇嵩军任职,历任营长、团长、师长等。1927年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军长、第十五军军长、第十三军团军团长、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总司令等。1949年底到台湾,曾作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等。1981年4月在台北病逝。

吴佩孚在四川生活了五年,似乎又回复到“秀才”的本来面目,终日读书、写作、吟诗、画梅。他先后住过白帝城、万具、广安、大竹、绥定等地,其中在绥定住得较久。吴佩孚并非不想东山再起,但当时中国的政坛已由国民党新军阀所操纵,他只能抒发一些英雄末路的慨叹。1931年底,吴佩孚由四川入北京,受到“世侄”张学良的盛大欢迎和殷勤接待,从此,吴佩孚蛰居北京。

本来,军阀头子的晚年不必多提,但吴佩孚的晚年却需要大书一笔。1938年底,日本侵略者采取威胁利诱的手段,企图迫使蛰居北平的吴佩孚出任北京绥靖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一汉奸职位,但遭到吴佩孚的拒绝。日本大本营特务部长土肥原十分恼火,决定采取强硬手段,强迫吴佩孚召开一次记者招待会,公开说明他对中日和议所持的态度。

1939年1月30日,130多名中外记者聚集在吴公馆,而公馆附近军警林立,特务往来。吴佩孚首先出示亲笔撰写的一副长联:“得意时清白乃心,不怕死,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入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此联有溢美之处,但“不积金钱”、“不出洋”、“不入租界”等,亦确是他的所为。接着,吴佩孚明确地向在场的中外记者表示:“本人认为今天要讲中日和平,唯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日本无条件的全面撤兵。二、中华民国应保持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三、日本应以重庆的国民政府为全面议和的交涉对象。”吴佩孚的鲜明态度,令日方大为尴尬和羞恼。

之后,大汗奸汪精卫多次劝说吴佩孚与他合作,日方要员包括驻华派遣军总参谋长板垣征四郎等,也一次又一次促请他“出山”,甚至决定划出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山东、河北六省的地盘,交请吴佩孚主持一切,但吴佩孚始终不为所动。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在北平病逝,享年66岁。不过,也有些学者认为,吴佩孚是由日本人以为他治牙为名将其杀害的。

吴佩孚一生做过不少与人民为敌的事,但他晚节可风,与同是直系将领的齐燮元等人相比(齐后来成为大汗奸),毕竟要好一些。

刘湘

1932年6月4日,军事委员会发表刘湘为第七路军总指挥兼陆军第二十一军军长,至此刘湘的防区近三十个县市,并占有鄂西防地,辖有兵力六个师、川东边防三路司令和机枪、工兵、空、海军司令等。9月26日,四川善后督办刘湘、省主席刘文辉交恶,形势紧张,刘文辉为肃清后方,乘刘湘迟迟之际集结兵力于成都,准备先解决田颂尧部再和刘湘决战。10月1日川战爆发,第二十八军十二师罗泽洲与刘文辉两军在武胜接触,6日李家钰、罗泽洲进攻顺庆,为刘文辉军所败。10日刘文辉第二十四军围攻成都近郊邓锡侯、田颂尧,13日刘湘部将领唐式遵、潘文华、王缵绪电京责难刘文辉。18日刘湘大军集中荣昌,以唐式遵、潘文华、王缵绪为各路总指挥,20日刘文辉军自顺庆退遂宁。21日四川各将领电京,请免刘文辉职,公推刘湘为川康绥靖总司令,田颂尧为副司令,并推邓锡侯、田颂尧、杨森、刘湘为四路总指挥,23日刘湘通电“主弭战救国”,指责刘文辉反复无常。24日刘湘部猛攻刘文辉军于江津永川,四川爆发规模空前的“二刘之战”,28日川北将领李家钰、罗泽洲推杨森为总指挥,进抵遂宁,也向简阳之刘文辉部进攻。11月7日刘湘部猛攻泸州内江,并派飞机轰炸,黔军助刘湘攻占纳溪,13日刘湘与刘文辉在富顺又开战。19日刘湘派飞机轰炸泸州刘文辉军,21日刘湘部攻占泸州,22日成都战事停止,25日刘湘军进抵叙州,刘文辉部集中嘉定、仁寿,26日刘湘下令停止进攻。12月4日刘湘军分路进向成都,与刘文辉军战于仁寿,10日两部主力激战于仁寿、井研。12月12日“废止内战大同盟”电请讨伐刘湘。21日两军在老君台签订停战书(注9),23日刘文辉军自成都退向嘉定、眉山、夹江,29日刘湘、田颂尧等会议于内江,31日刘湘等在四川内江会议,决设善后委员会,令刘文辉部退往西康。   1933年1月1日刘文辉又向成都反攻,川战再起,3日刘湘对刘文辉下攻击令。1月7日刘文辉战败通电辞职,8日刘湘通电结束四川战事,14日四川二刘(刘湘、刘文辉)战事结束。5月14日刘文辉和邓锡侯争夺税权开战,邓向刘湘求救,23日刘文辉军占崇宁,田颂尧自川北派兵援邓锡侯,刘湘决武装调停。6月1日行政院通过整理四川军事政治案。6月26日,刘湘与杨森、田颂尧、刘存厚、李家钰、罗泽洲等联名通电,制止刘、邓战事。7月1日四川战事又起,刘文辉、邓锡侯两军在荣县、威远、毗河接触,4日安川战役开始,刘湘派兵五路助邓锡侯,刘文辉与刘湘、邓锡侯相持于资阳、仁寿间。6日被蒋介石任命为长江上游“剿匪”总指挥,刘湘电告中央,以大部兵力会同田颂尧、杨森、刘存厚各军“进剿赤匪”,以一部西上制止刘文辉、邓锡侯之争,7日被派为四川“剿匪”总司令,为彻底消灭刘文辉,刘湘提出“先安川后剿赤”的口号。8日刘文辉因刘湘、邓锡侯两军之压迫,退出成都,移往嘉定、新津、眉山,并电中央辞四川省政府主席兼民政厅长职,13日刘湘、刘文辉两军相持于彭山、嘉定、岷江沿岸。19日刘湘自隆昌赴成都,21日在成都召开军事会议。8月3日,刘湘、刘文辉两军激战于眉山嘉定一带,13日刘湘、邓锡侯、李家钰各军对刘文辉军总攻,渡过岷江,15日刘文辉军溃退,刘湘电蒋介石,岷江军事结束即回师“剿赤”。18日刘湘军进占名山,刘文辉在雅安通电,“驰赴西康,致力国防”。9月6日,刘湘、刘文辉联名通电,双方停止一切敌对行动,“二刘之战”至此终,刘湘在历次军阀混战中逐渐统一四川,成为“四川王”。
编辑本段五、北守南拒 堵截红军入川境
六路围攻
  9月5日刘湘在成都召开剿匪会议,27日何成浚自汉口飞四川,与刘湘商“剿共”军事。10月4日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集中全力与红四方面军作战,11月5日第五路王陵基、范绍增部败红军于绥定,克木瓜场。11月19日四川“剿匪军”分路进攻,杨森克营山之周口,红军西占昭化之笔架山,23日杨森占领营山,12月2日王陵基与红军在绥定、宣汉激战。8日刘湘令封锁川北共区,10日四川“剿匪军”总攻,杨森占新店场,17日王陵基占领宣汉,18日范绍曾师克绥定,31日田颂尧部克仪陇。12月22日红军第三军(第二军团)贺龙部占四川黔江,次年元旦被刘湘之第五师陈万仞收复。1934年1月11日四川“剿匪军”克昭化剑阁,31日刘湘在成都召开剿匪会议。2月9日,四川“剿匪军”杨森、李家钰攻占巴中、南江。13日红军徐向前、张国焘败剿匪军王陵基部于楼门口,旅长郝耀廷被击毙。2月21日,四川“剿匪军”六路开始二次总攻(六路为邓锡侯、田颂尧、李家钰、杨森、王陵基、刘邦俊),3月18日田颂尧、罗泽洲克巴中,第二期“进剿”告一段落。4月川军继续发动第三期“进剿”,与红军剧战,双方伤亡均大。5月中旬,刘湘在成都召开所谓第三次“剿匪”会议,示意各军阀公推刘从云为四川“剿匪”前方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进驻南充指挥各军。6月12日,四川“剿匪军”“前方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刘从云,自成都到顺庆就职,22日刘从云开始下令总攻,开始第四期“进剿”。7月11日刘从云再下总攻令,第一路攻两河口,第二三路攻通江之汉城,第四路攻竹峪关,第五六路攻万源,均无进展,22日川军进攻万源,守军为红军第九军第二十五师许世友,川军连番进攻,历经血战,均被击退。8月10日,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动出击,大破第六路汪铸龙于四川万源青龙关,11日红军徐向前(第四军)何畏(第九军)向剿匪军第五路唐式遵部发起反击,16日红军大破第五路之杨国桢、刘先榆旅于万源宣汉间,第五路损失三分之一,17日总预备军总指挥潘文华以各路失利,电请刘湘令暂取守势,21日第五路左翼败退渠县三汇,后退约四百里。8月23日,刘湘因军事失利通电辞“四川剿匪总司令兼善后督办”职,离成都返重庆,前方军事委员长刘从云亦辞。28日徐向前红军自通江进击,败第三路李家钰、第四路杨森。9月1日四川绅耆请中央派军入川“协剿”,并慰留刘湘,蒋介石也致电慰留,7日刘湘经各方挽留打销辞意,8日电蒋介石表示“愿以在野之身,权支危局”。9月7日徐向前等向巴中江口之李家钰、杨森防线猛攻,第三路副指挥罗泽洲放弃巴中,9日徐向前转兵进攻第二路田颂尧部,李炜如师溃走。11日刘湘在蒋介石电催下自重庆到万县,即赴开江布置军事。12日第二路田颂尧部败退阆中苍溪,旅长曾起戎及团长四人战死,14日刘湘到开江前线督师,调王缵绪师增防,15日旅(南)京川人请派军入川“剿匪”,并督促刘湘负责。18日蒋介石电刘湘,令“各路剿匪军推进,不再有局部撤退”,23日蒋介石促令刘湘早日复职。25日第五路唐式遵部开始进击,略有进展。29日蒋介石电刘湘指示四川”剿匪“军事,并将捏报战情、望风奔逃的新编第二十二师长罗泽洲撤职查办。10月8日刘湘自重庆抵成都,19日在成都召开”剿匪“军事会议,蒋介石拨给子弹二百万发,22日刘湘正式复职,继续主持“剿匪”军事。
北守南攻
  11月13日刘湘奉召自重庆东下(第一次出川),16日刘湘自重庆到汉口,20日到南京见蒋介石,请派兵入川共同防守,连日与孔祥熙商四川财政问题,30日自南京到上海,12月1日赴杭州,4日自上海回抵南京,10日离南京返四川,18日行政院决议改组四川省政府,任命刘湘为四川省政府主席,19日回抵重庆,25日奉蒋介石令派兵援黔,沿乌江布防,对红军采取北守南攻的方针。他说碉堡战术太呆板,要和机动部队相配合,要推出去打。   1935年1月6日,刘湘奉令派三个师入贵州,前队抵綦江,阻止长征的中央红军,10日蒋介石又令刘湘进兵贵州,12日行营驻川参谋团由贺国光率领到重庆,以追击红军为由,从此中央势力进入四川。16日刘湘到泸州布防,即返重庆,“四川剿匪总司令部”自成都移设重庆。19日红军进至川南永宁河,与川军激战。20日刘湘发行公债一万二千万元。21日川北红军徐向前自苍溪强渡嘉陵江,29日徐向前部围攻川北广元,川北“剿匪军”六路出击。2月3日红军第四方面军退出万源。4日刘湘到泸州,6日回重庆,9日兼四川省保安司令,10日四川新省政府成立,主席刘湘发表治川政见,20日蒋介石嘉奖四川将领打破防区交还政权,令克日移交。2月6日徐向前部放弃川北仪陇退集南江,11日徐向前自川北入陕南。3月2日蒋介石自汉口飞抵重庆,整理川政,指挥“剿匪”,4日蒋在重庆讲演,三年之内,四川“必可成为革命中心及复兴国家之基础”,15日严禁四川将领干政,17日严禁川军将领苛敛勒征,压迫民众,24日蒋介石飞离重庆。   1935年4月3日,国民政府任刘湘为陆军上将,叙第二级。   4月18日川军收复阆中。5月3日红军开始渡金沙江,8日红军大部分自云南元谋、武定、禄劝渡过金沙江,北入四川,9日红军第一军团围攻四川会理。18日红一军团自四川会理占德昌,20日刘湘自重庆到成都,布置“剿匪”军事,中央军薛岳、周浑元追入四川。24日红军朱德、刘伯承自安坨坝安顺场越大渡河进向泸定,26日蒋介石自重庆到成都,29日红军占领泸定桥。6月2日红军自泸定金汤趋汉源,为刘文辉、杨森军所阻,北走荥经,11日红军占川边丹巴,川军收复芦山,12日红军第一方面军越过川边夹金山,16日红一方面军与第四方面军会于川边懋功之达维,29日红军北走,杨森部收复懋功。7月11日蒋介石命刘湘、刘文辉、李韫珩等部守备双流、雅安、康定封锁线,中央军薛岳部开赴四川绵阳。7月13日四川省政府自重庆移至成都,15日中央核定四川军队缩减一百团(原三百余团),限九月底整编完竣,年省军费二千万元。
百丈决战
  8月28日,红军右路张国焘率第四方面军徐向前、陈昌浩,折而南下,转战于川边,刘湘认为红军是欲在山区建立根据地,于是筑碉防堵,企图把红军封锁在山区。10月29日刘湘自成都到灌县,布置“剿匪”军事,中央军薛岳也入川“围剿”,刘湘精心布置的芦山、天全的“防御战”被红军攻破。11月1日,蒋介石在重庆设立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直接对四川各军发号施令,积极插手四川。11月18日,刘湘部克蒲江名山间之夹山关、黑竹关,19日第四师克百丈关,川军控制了四川战略要点,基本上堵住了红军的东进,刘湘极得意。11月20日刘湘到平落坝督师,召集将领训话,下令反攻,并发出手令,重申奖惩。11月24日开始总攻,各师展开主力,扎稳阵脚,红四方面军在各军围攻下遭遇挫折,南下计划失败,刘湘、邓锡侯、孙震、杨森、刘文辉、李家钰等部川军约一百七十团分驻名山、邛崃、灌县、洪雅、雅安、清溪之线,与红军对峙。11月22日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12月21日又任四川省主席,对四川的交通、工业、文化、教育比较重视,抵制蒋介石对川军的分化和拉拢。
川康整军
  1936年2月11日,薛岳部第一纵队吴奇伟、第二纵队周浑元开始向川西天全芦山之红军张国焘、朱德、徐向前部攻击,川军并未出动。6月1日“两广事变”爆发,传刘湘与两粤勾通,11日重庆行营参谋长贺国光到成都,晤刘湘,12日刘湘电劝粤桂退兵,27日顾祝同到成都,晤刘湘。7月9日给予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念勋章,13日被任命为国防会议委员。8月12日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四川建设公债三千万元。8月24日,成都发生反日暴动,殴毙日人渡边洸三郎、深川经二,另二人受伤,26日行政院电令四川省府主席刘湘,查办成都事件负责人员,刘湘暗中保护爱国群众。9月1日,日大使馆书记官松村堂树、重庆领事糟谷廉二、陆军中佐渡左近、海军中佐中津成基晤四川主席刘湘,谈成都事件。10月30日顾祝同到成都晤刘湘(时川谣甚盛)。11月19日国府令四川善后督办公署和四川“剿匪”司令部均撤销,另成立川康绥靖公署,特任刘湘为主任。12月8日国民政府任刘湘为第六路军总司令,邓锡侯为副司令,统四川各军。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13日张学良致电刘湘,说明扣押蒋介石起因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八项主张,要求予以支持,14日刘湘通电拥护中央,19日刘湘电何应钦、孔祥熙、顾祝同,已电劝张学良“速求政治解决,恢复蒋之自由”,25日蒋介石被释放,26日回西安,27日刘湘等电蒋介石表示慰问。   1937年1月11日,刘湘电何应钦请和平解决陕事,15日刘湘二次通电主和平解决陕事,18日刘湘三次通电主和平解决西安问题,21日何应钦派何辑五自南京到成都晤刘湘,28日刘湘电请蒋委员长返京主持大计。3月初,四川盛传刘湘将有反蒋军事行动,4日重庆行营参谋长贺国光宴各长官辟谣,并令拆除城外工事,18日贺国光偕刘湘的代表邓汉祥到南京,商洽川局,解释谣诼,26日刘湘谈话谓“川谣不足凭信”,29日电请何应钦、张群入川,31日实业部长吴鼎昌自京到成都,与刘湘商洽川事。4月6日,南京财政部拨四川赈灾(旱灾饥荒)款公债一百万元。4月14日重庆行营代主任贺国光到成都,与刘湘商川事六方案,表示“愿将军政军令交还中央,并愿将川军一律国军化”。5月18日重庆绅耆谒四川主席刘湘,询问谣言,刘谓“绝对拥护中央”,努力救灾,19日驻华日本武官喜多诚一自云南到成都,晤刘湘,20日刘湘发表谈话,解释川事,拥护中央,据传刘湘扣留四川赈款,财政部去电查询,21日刘湘之代表刘航琛到南京,解释川事,25日行政院通过四川省赈灾公债一千二百万元,刘湘电京接受整军方案。6月4日刘航琛到庐山见蒋介石,8日川康军整理方案在庐山商妥,12日刘湘代表卢作孚(四川建设厅长)到庐山,商洽川政及整军事宜,14日四川省政府委员关吉玉携蒋手函回成都,向刘湘报告,15日刘航琛到成都,向刘湘报告川康整军问题,22日军政部长何应钦以川康军整理方案十一条电达川康绥靖主任刘湘,军队直隶中央统一经理,25日刘湘电蒋介石及何应钦表示同意整军方案,29日行政院决议刘湘任川康军事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7月5日何应钦及顾祝同到重庆,刘湘及各军长亦到,6日川康整军会议在重庆开幕。
编辑本段六、请缨抗倭 出师未捷身先死
请缨抗倭
  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9日川康整军会议匆匆闭幕,10日刘湘通电请缨,13日再次通电,主张全国总动员,与日本拼死一决。7 月25 日刘湘令直辖各军、师长,于三日内驰返原防,遵令整军。8月7日刘湘到南京,出席了国防会议,会上各方主战主和犹豫不决,慷慨陈词近2小时:“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会后,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亲临刘湘寓所访问,赞誉他积极抗战的决心。   8月20日任第二路预备军司令长官,辖九个军,26日发表《告川康军民书》,号召四川军民为抗战作巨大牺牲:“全国抗战已经发动时期,四川人民所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川军各将领纷纷请缨抗战。。8 月29 日川康各军整编完竣,重庆行营组织点验委员会,派夏斗寅为主任,派员出发点验。9月1日刘湘率部出川抗战。10月26日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作战地境为江苏的太湖以西和浙北、皖南部分地区。省政府秘书长邓汉祥(他是刘湘的主要谋士)等人,劝多病的刘湘不必亲征,留在四川。刘湘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
出师未捷
  11月9日刘湘自成都飞抵汉口,11日到南京,14日中央改调川军刘湘部分自汉口、河南东开。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移驻重庆办公,刘湘立即发电“谨率七千万人,翘首欢迎”。22日刘湘乘船到南京,下令所部各军、师堵击在浙江金山卫登陆、正向浙江境内侵犯的日军,重点保持于广德、泗安方面。11月23日,刘湘胃病突然复发,大口吐血,在昏迷中被护送至芜湖医院,28日送汉口万国医院就医,经抢救苏醒。12月3日,川军编为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刘湘兼,副总司令唐式遵,辖第二十一军、第二十三军)和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副总司令孙震,辖第四十一军、第四十五军)。12月13日南京沦陷,第七战区所辖地境被敌占领,各军亦转进至皖赣,该战区实际上已不复存在。12月30日,蒋介石训令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由唐式遵接任,刘湘专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很失落。   于1938年1月20日在汉口去世。死前他留有遗嘱,语不及私,全是激勉川军将士的话:“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刘湘这一遗嘱,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前线川军中每天升旗时,官兵必同声诵读一遍,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1月22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明令褒恤,追赠刘湘陆军一级上将,各界纷纷悼念,2月14日颁令准予国葬。1939年9月19日,在成都为刘湘举行了极隆重的国葬典礼。其陵墓所在地辟为“甫澄纪念公园”。文革期间,刘湘墓曾被造反派砸开,开棺暴尸。八十年代中期,刘湘墓得重修,但尸骨已不可复寻。   抗战 川军有七个集团军,另有一军一师一旅共40余万人,先后开赴抗战前线浴血奋战,此后四川每年向前方输送青壮军人,人数居全国之冠。曾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的何应钦曾写过《八年抗日之经过》一书,书中记载川军出川人数令人震撼:抗战8年中,四川(包括西康省及特种部队和军事学校征的10万余人)提供了近300万人的兵源充实前线部队,占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万余人的五分之一还强!抗日名将、原四川省主席刘湘遗书惊现民间 (2010-03-09 15:17:28)转载标签: 原创文学抗日名将遗书刘湘四川省杂谈 分类: 往事钩沉
马西良/文

近日,抗日名将、国民党川军总司令、四川省主席刘湘的遗书在鲁南惊现,遗书为长19厘米、宽 18 厘米,用绢纸写成,为刘湘亲笔所写,讲述了刘湘的成长过程,参加的战役,思想的转变,自己的抱负、对国家、对局势的分析和看法,以及对自己功过是非的评价,对自己两个孩子济殷、蔚文的期望,对自己后事的安排。遗书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落款处还有刘湘自己的手印及云龙的签名。

刘湘为四川成都大邑县人,从排长节节高升,直至川军总司令、四川省主席,成为“巴蜀王”。他当过重庆大学第一任校长。“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二天,刘湘即电呈蒋介石,同时通电全国,吁请全国总动员,一致抗日。一月后,刘湘飞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慷慨陈词近两小时:“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会后,共产党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亲临刘湘寓所访问,赞誉他积极抗战的决心。1937年10月15日,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任第23集团军总司令,率300万川军,穿一双草鞋、扛一支“老套筒”,带着巴蜀父老的嘱托,带着对日寇的满腔仇恨,会集重庆朝天门码头,走向生死未卜的前线。行前,好友劝多病的刘湘不必亲征,留在四川。刘湘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
带病出征的刘湘,在抗战前线病发吐血,于11月28日转至湖北汉口万国医院。他自知病体不支,含恨书写“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两句古诗……1938年1月20日,刘湘去世,年仅48岁。死前他留有遗嘱,激勉川军将士:“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刘湘这一遗嘱,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前线川军中每天升旗时,官兵必同声诵读一遍,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不久,国民政府在成都为刘湘举行极隆重国葬典礼。刘湘力主抗日、抱病出征,为他晚年写下光彩的一笔。

抗日名将,民国高官刘湘遗书七十多年后在山东鲁南惊现,必将会为研究刘湘历史起到积极地作用。(


 
 
版权所有 东方竹子国际互联网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信息部备案号 京ICP备09037828号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