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峡古栈道】
竹子点评:这个三峡,离大巴山区毛竹的生地直线仅百多公里,只是崇山峻岭,走起来,可是远。这个三峡古栈道也是大巴山商家常走的古栈道,故而收集在此。
古栈道包括道路、石桥、铁链、石栏等,高出江面数十米,被称为“三峡之谜”。
资料记载,栈道凿成之后,路面较为宽阔,车来马往,纤夫可与轿工并肩而行,由于岩石的风化,栈道才变得窄起来。过去,每至洪水季节,川江便禁航,直到清光绪14年(1888年),三峡人依绝壁一锤一凿,开凿三峡栈道,才使三峡的交通得到改善。
三峡工程蓄水后,古栈道很多长睡江中。部分栈道至今还可以走人,特别是枯水季,一些栈道会重见天日。
第一次听说“栈道”这个词,是1984年我分配到大巴山区工作,车过庙坝,有人遥指:那就是栈道,古人修的路。不过,暮色苍茫中无法看清楚,我这个成都平原长大的孩子,特别惊讶——人,怎么能在悬崖绝壁上行走?
我工作的县四面环山,地形险峻,进出极为不便。古人在连绵高峡深谷中,沿陡峭岩壁,修筑栈道。今存遗址7处。我最接近的是青龙峡栈道,中间一条青幽幽的河水,两岸是青翠的山。在离河谷大约5人高的地方,悬崖上有一排黑漆漆的孔,那就是古代修栈道用的,将木楔进石孔,从空中硬生生接出条路来。我试图几次去攀沿,但因为没有附着的树,终未成行。我不知道古人是如何修建栈道的,或许那时悬崖上有树,可以依附人。听说,大办钢铁前,这儿和原始森林差不多。可惜一场轰轰烈烈的“追英赶美”,让偌大的森林毁于一旦。大宁河栈道,始于巫溪县宁厂镇,止于巫山县龙门峡口,沿大宁河枯水水面约30米高的岩壁上修建,全长100多公里。在三峡水库没有修建前,我坐在大宁河的机动船上,船工们总会指那些栈道孔给我看。这条栈道最初是为了引巫溪宁厂的盐泉卤水至巫山熬盐而凿修。清光绪《大宁县志》载,“汉永平七年,尝引此泉于巫山,以铁牢盆盛之。”唐宋时期屡经修缮加固,并自西北处与城口县亢河、陕西省榆河相连,形成“天梯石栈相勾连”的人行道网络。现岩壁仅存所凿石孔遗迹,20厘米左右见方、深0.5—1米、间距1.46—2.18米,上下两排交错罗列成“品”字形。据50年代当地船工计数,全线计有孔眼6888个,平均每公里约50个。至2005年,因三峡工程蓄水,巫山县境内孔眼几乎全部淹没,巫溪县境内孔眼尚存。苍桑古老的栈道啊,那是多少辈人,用生命和血汗造就出的。栈道运输的盐,曾经让云、贵、陕、鄂、川各省人民,生活有了滋味。
长江三峡栈道,自奉节瞿塘峡处起,经巫山至湖北长江南岸鳊鱼溪止,全长97.5公里,路面宽1—3米,有平桥、拱桥27座,可通轿马,为水运拉纤、陆运物资和行人发挥过重要作用。因为我后来工作的万州,离奉节很近,于是有机会去走了一段长江三峡栈道。那是2001年秋末,我和几个文友乘船顺江而下。在晨晖中,开始了栈道之旅。从赤甲楼下来的一段古栈道,非常好走,路宽基本上都在1.5米以上,甚至靠江的一面还修有近一米的石栏,有的是泥土路,有的是石板路,不时有橘树出现在山脚,还有零星的熟柑橘挂在树枝上。江南岸的石刻比较多,在夔门处尤甚。江北岸的石刻,我们看到了“开辟奇功”、“天梯津隶”,都在栈道边,个个字大如斗,非常醒目。到风箱峡前,还有一段古栈道最为精彩,是将陡峭的山壁向内凿出深2米高3米的通道,没有石栏。站在栈道边,向下看是陡直的岩壁,随便踢个小石头都可以直接落到江水中,俯瞰大江,如临深渊,令人怵目惊心。回头看看后边的景色,长江如一条白龙在脚下方奔腾,栈道在山壁中上下起伏如一条褐龙侧卧在峭壁上,峭壁则直插云霄,峰与天齐,令人不禁想高呼一声“瞿塘雄奇甲天下”。
走在这段栈道上,让人想起当年石工身依绝壁一锤一凿的艰险情景,真的是具有“开辟奇功”。在绝壁上行走,让我们想起祖先,为了走出困境,牺牲了多少生命?栈道,也许从此再不会有了,但它烙下了一个民族永远向前的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