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文化》发表《善于思考的知识分子—杨实》
善于思考的知识分子——杨实
□ 张 斌
杨实(1925—1987年)本名赵良池,出身于陕西省紫阳县广城乡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他十五岁到城固、安康等地求学,考入西北大学后未及毕业就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曾任陕甘宁边区主席林伯渠同志的秘书,1949年5月受中共西北局城工部派遣到安康从事地下工作,在安康建立地下青年团支部,在紫阳各地建立秘密联络站,策划紫阳地方武装起义,为和平解放紫阳做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后他曾担任团地委宣传部长、安康师范学校校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对待,文革时期下放镇坪县农村劳动十年,平反后调陕西省科教所任副所长。杨实一生追求光明,坚持原则,勤奋学习,善于思考,是当时安康地区党内著名的知识分子。1987年,他在西安逝世,终年62岁。
没有任何文凭的知识分子
杨实没上过正规的小学,国语算术都是由祖父赵保双在家中所教。那时离他家最近的初中在汉中城固,直到十五岁杨实才第一次走出大山沟来到汉中的城固县中学读初中。一开始人家个个都是标准的普通话,他说的却是一口地道的紫阳方言、人家都有很好的外语基础,他却是个英语文盲,很让同学们瞧不起。结果他硬是凭着他良好的语感和超人的记忆能力先从汉语拼音学起,一个字一个字的正音,又从背英语课文做起,一段一段地攻读。三个月后他以流利的普通话参加讲演比赛,以第一名的成绩使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半年之后他的英语已在全校名列前茅了,从此谁也不敢小看这个山里娃了。
两年后,杨实回到安康,他从初二直接考上了安康高中。很快他就成了学校中最引人注意的活跃人物。他利用学校放假期间常去林牧(原名骆传贵,后去延安改名林牧)家中听董铭竹老先生(安康前清举人)讲国学、诗词等,还与林牧等在兴安报上办起文艺副刊。
国立西北大学在当时是非常难考的,很多人连考几年都考不上。杨实竟从高二直接考入了外语系,所以他又没有了高中毕业证书。在西大他只念了两年,根据地下党的指示,悄悄地到了延安,在延安,他参加了延大高级进修班的培训后被分配到边区政府任林伯渠主席的秘书。1949年春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他根据组织的安排穿过敌特的重重封锁,回到家乡从事地下工作,这使得他又没有了大学文凭。
他没有任何一张文凭,也没有任何一项专业的资格证书,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他爱读书,善于思考,无论是在战争时期残酷环境里,还是解放后的政务倥偬之中。特别他善于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不唯上,只唯实。因此,他的思想、他的学识,他的情怀和气节,受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尊重,他才是当之无愧的知识分子。
负有特殊使命的共青团员
杨实1949年1月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一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共青团组织正蓬勃发展,许多国民党统治区也开始建立地下团组织。由于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前方后方都需要大量干部,许多青年团员都肩负起重担。时任陕甘宁边区秘书的杨实同志接受了一项非常特殊的秘密任务。
1949年5月,我第一野战军情报处和西北局城工部获取一项军事情报,既蒋介石派华中长官司令部副司令高侠轩到川陕交界的大巴山区组织反共游击司令部。由于安康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一直没有恢复起来。西北局无法了解这一敌情的具体情况。考虑到杨实是陕南人,决定派杨实到陕南从事地下情报工作。西北局城工部干部处的李万春同志找到杨实,和杨实谈了工作安排。杨实认为自己是学生出身,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不愿去。后来,西北局组织部长马文瑞(解放后任陕西省委书记,中顾委委员)又找到杨实,用激将法问他:“你年轻不去,是不是怕?”杨实当时年轻气盛,最忌讳别人说他怕死,就拍着胸膛接下了这个特殊任务。
接下任务后,杨实经过短期的准备,接受了无线电、使用手枪和密码通讯技术训练,于5月底从王家坪出发踏上了陕南之行。据他后来回忆,同日出发的有几十人,有的去了汉中,有的去了四川,但有严格的纪律:相互不认识,不打听。杨实当时的任务很明确:一是收集国民党在安康一带的军事情报。二是设法建立一条从西安到安康、紫阳、四川的秘密交通线。杨实经渭南到商洛,然后到河南的南阳地区,再南下湖北,原来准备从湖北的郧西进入陕西省的白河县到裴家河去找新成立的安康地委,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封锁过不去,他只好折回湖北的房县,然后经竹溪进入陕西安康的平利县。6月底,他找到陕南区党委和陕南军区司令部,向党组织做了汇报。由于形势变化,党组织重新研究了他的工作,陕南区党委和军区开会研究认为:“由于解放战争发展很快。形势急转直下,我们在陕南地区由防御转为进攻,敌人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溃败,人心惶惶。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争取瓦解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完全有可能,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地方武装,争取他们投诚起义的可能性更大。”当时的陕南军区政委兼陕南区党委书记汪锋对杨实说:“形势发展很快,而你又不能公开活动,从敌伪特务机关查到对你和林牧等几个大学生到延安的通辑令,你的身份在安康、紫阳一带已公开,只能采取秘密、隐蔽的方式活动。因此,第一,除了与陕南区党委联系外,不宜扩大解触面;第二、要尽可能利用上层关系做工作,用攻心战策反他们,迫使他们在大兵压境,兵临城下弃暗投明。”就这样,杨实的任务发生了变化,即由西北局指示的地下情报工作转变为直接从事策反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工作。同时,原定的建立西安到四川的秘密交通线的任务没有改变。
杨实到达安康后,秘密联系了安康城防司令雷英奇和安康自卫团团长鲁秦侠。因雷英奇抗战时期在太行山打过游击,和八路军有些交往,有一定的进步思想。双方一谈则合。雷通过杨实与陕南区党委建立了联系,开始了谈判。鲁秦侠是陕南区党委支前工作组肖风同志的姐夫,鲁本人也受到过部队的地下党影响,策反工作非常顺利。杨实在安康只待了三、四天,这期间他和因暑假回到安康的西北大学学生,共青团员张德荣一起建立了地下共青团支部,张德荣任支部书记,魏毅、罗华任支部委员。地下团支部一成立,就参与了策反工作,魏毅、罗华同志打入雷英奇特工队搜集情报和搞兵运;张德荣负责通讯联络。这个地下支部到解放时,发展壮大到二十多人,为安康和平解放以及解放后迅速稳定安康城区的社会秩序做了一定贡献。
创造性的开展地下工作
1949年7月上旬,杨实从安康城防司令雷英奇的指挥部出发前往紫阳。他是半夜三点动身的,当时,为了他安全、顺利到达紫阳,雷英奇给了他一套国民党上尉军服,还配给他一个警卫员,带着公函,化装成到紫阳催收军粮的国民党军官,大摇大摆地上路。经过三、四十道关卡,到离紫阳十六公里处的蒿坪时,他换上了学生服,让警卫员转回安康。黄昏时分,他悄悄地进入了紫阳中学,他找到他的中学同学,当时在紫阳中学任教的王树功,让他带自己到校长姚宜民的宿舍,并叫王找到他的另一位中学同学,也是该校教员的舒锡玖。在这间校长宿舍里,他给他的亲朋好友(姚依民为杨实的内兄)讲了全国的形势和紫阳即将解放的消息,并亮明自己的身份和回紫阳的工作任务,要求他们参与到策反紫阳自卫团胡宝玉部和大土匪阙治安的工作中来。杨实匆匆给他们布置了任务,就连夜由舒锡玖护送回到了他的老家紫阳县高滩八庙(今广城乡政府所在地)。
回到紫阳老家后,杨实做通了他叔叔赵惠生的工作,并在赵惠生的家里建立起秘密联络站。赵惠生当时任高滩竹溪乡乡长和国民党区党部书记。并领导了一支自卫队的武装。赵的特殊身份和武装帮了杨实很大的忙。当时时值高侠轩召集紫阳各乡乡长和土匪头目一起开建立反共游击军的会议,赵惠生本不想去,但杨实知道这是个了解敌情的好机会,极力主张他去参加并带回了重要情报。这一情报对紫阳解放后彻底消灭高侠轩匪帮起到了重要作用。赵的副手陈先登和紫阳自卫团团长胡宝玉关系很好,杨实就派他打入自卫团做胡宝玉的工作。对于杨实这一阶段在紫阳的地下工作,我们可以平静的叙述,娓娓而谈,然而,当时紫阳的每一条沟里都是土匪,每一个集镇都有胡宗南九十八军侦察所的便衣。杨实的行动是秘密的,但他的身份早在他投奔延安时就已公开,就已被国民党特务所通缉,他的每一步工作都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他接触的任何一个人出卖他,他都会面临绝境。据赵惠生解放后回忆,他突然见到杨实,不是没想过把他抓起来交给国民党九十八军的侦缉所,一方面顾虑亲情,一方面是杨实正气凛然,向他通报了安康、紫阳即将解放的消息。使他认识到共产党将要在全国胜利的形势,他不得不为自己留一条后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最终选择了和杨实一起建立秘密联络站和做策反工作。
杨实回到紫阳时,基本是孤身一人,他依靠亲朋好友和进步人士,创造性的开展地下工作,迅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地下联络网。中共陕南区党委的指令通过这条联络线传达到紫阳各地和镇巴县。紫阳、镇巴一带的敌情也通过这条联络线源源不断的提供给陕南区党委和陕南军区。杨实的同学,镇巴的康建鼎送来国民党在川陕边的军事要塞图,有力的支持了55师在陕南入川作战。这条联络线上也充满了危险。一次,杨实到洞河联络站王树功家里取回安康张德荣送来的情报和活动经费时,遭遇一伙土匪,土匪命令他停下来,杨实机灵的滚到一个射击死角,迅速将手枪和情报藏起来,土匪追来将他痛打一顿,搜查了他的全身,抢走了他的经费七百个大洋,把他当成一个商人扔到路边走了。等到土匪远去,杨实悄悄找回手枪和情报扬长而去。杨实就是这样胆大心细,他还通过联络站找到一些乡绅和知识分子座谈,对他们进行党的政策教育。这就是紫阳在解放后,绝大多数地主能够主动交出武器,配合政府工作,遵守政策法令得到宽大处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驻进“匪穴”搞策反
杨实搞策反,一开始就锁定了两个目标。一是紫阳县自卫团,该团有三百多人,自卫团团长胡宝玉虽然目不识丁,但此人因爱惜百姓,在紫阳及紫阳邻县都有很高的威信。土地革命时期,他曾参加过红军游击队,后来在国民党围剿中被打散,他逃回紫阳后又拉起一支队伍继续从事反对国民党的斗争,但因缺乏党的领导,这支队伍为国民党所改编。胡宝玉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一直在寻找党组织。杨实通过打入自卫团的陈先登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直截了当地给他布置任务,让他率领自卫团阻击南逃四川的国民党九十八军和鄂保四团。胡部多次阻击南逃之敌缴获大量QJDY和迫击炮。在解放军先头部队到达紫阳时,该部已基本控制了紫阳县城,紫阳解放未放一枪。
杨实要策反的另一支武装阙治安部的情况就比较复杂,阙治安不仅土匪出身,人多枪多,而且大部分是美式装备,他常年走私鸦片换回大量卡宾枪和机枪。其部队的战斗力在紫阳所有地方武装中最为强大。他不仅常年盘踞紫阳、岚皋交界的洄水湾,而且还担任洄道乡自卫队队长,县总队副队长,国民党安康当局为了拉拢他,还委任他为紫、岚边区反共支队长。阙治安本人不仅反复无常,而且非常自信,他认为自己是一方地头蛇,是百姓的保护神,是替天行道。尤其是国民党华中司令长官部派出的副司令高侠轩已在川陕边区建立了反共游击军,任命李靖山为司令。高侠轩、李靖山不断拉拢他,胡宗南九十八军也不断派出军官和他联系,并封官许愿,表示要钱给钱,要枪给枪。在这种情况下,争取他起义的困难非常之大。杨实考虑到阙治安影响如此巨大,策反他可以对全县各股地方武装和土匪产生很大影响,便下定决心策反他。
策反阙治安,杨实采取了迂回战术,走的是上层路线。他先请王树功和姚宜民做通了国民党紫阳参议员王香斋(王树功伯父)和伪国大代表袁仲溪(曾任紫阳中学校长,时任国民党紫阳县党部书记长,王树功姑父)由他们出面说服阙治安,他们和阙治安谈过多次,做了大量的工作。阙治安最后表示只要解放军一到紫阳他就投诚起义。王树功通过电话用暗语向杨实通报了对阙治安策反的结果。杨实为了稳当可靠决定亲自去与阙治安见面。当时有人担心阙治安会加害他。但杨实坚持要去,他认为解放军已逼近紫阳,阙治安没有胆量加害自己。同时,自己又住袁仲溪家,袁、王两人同阙治安是亲戚关系,不看僧面看佛面,他不会加害自己。就这样,他在叔父赵化之和团丁马家河、张正双的陪同下经高桥、双河、斑鸠关到洄水,路上他们要穿过好几股土匪武装的地盘。第一天晚上,他们路过高桥时被土匪田老五发现,误认为他们是背枪去同阙治安换鸦片,带人悄悄尾随他们好几里地,在龙潭坝一户人家将他们包围起来,双方发生枪战。杨实机警的闪到门后,子弹擦过他的耳朵打在墙上。后来赵化之喊话称自己是高滩赵乡长的人,双方才停战。
杨实在洄水湾住了近一个月,反复做阙治安的工作。但阙治安声称自己力量小,不能阻击国民党军队南逃,只能等解放军来了才起义。后来袁仲溪到紫阳县城在县城给他写信说解放军已到四川了,劝他不要再出尔反尔了了。阙治安遂下决心起义。可杨实走后,他依然观望而没有行动。1949年10月,解放军55师向紫阳推进,陕南区党委派刘建成送来指示,要求杨实做好迎接解放的准备。这个时候,胡宝玉部已开始阻击胡宗南九十八军南逃,而阙治安依然没有动作,这让杨实很不安,他再次赶到洄水,督促阙治安起义。同时,55师164团在政委张思聪带领下从洞河向洄水开进,准备在阙治安突然发生变化,拒绝起义的情况下,用武力解决。在这种情况下,阙治安下令向解放军投诚,他集合队伍向解放军交出了大量武器弹药。阙治安的投诚震惊了紫阳,岚皋两县各处的土匪,他们纷纷向解放军投诚。至此,紫阳完成了和平解放,高侠轩反共游击队逃往大巴山深处,镇巴部分地方武装随康建鼎向55师投诚。
关于杨实的这段策反工作,有人曾批评他用的人都是地主、伪国民党紫阳县党部的人,然而,在那种特殊的时代,在极其复杂的环境里,他依靠党领导,利用乡土观念,创造性地开展策反工作,在短短几个月里,使紫阳得以和平解放,使很多包括地主在内的人对解放军箪食壶浆喜迎解放,这的确是一个奇迹,在中国解放战争的策反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安康解放时,仅胡宗南98军和我军在牛蹄岭打了一仗外,安康各县均为和平解放,这证明了当时陕南区党委的策反的政策是非常正确的。
敢为人民鼓与呼
解放后,杨实曾协助紫阳,安康等地公安机关做清匪反霸工作。挖出大批暗藏的国民党特务,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宁。上个世纪50年代,他曾任团地委宣传部长和安康师范学校校长。1957年,杨实是安师、安中等几个学校反右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开始他也违心地在安师划了几个右派。这时省政府已下发了他调任省社科院《人文杂志》社当社长的调令,在他准备调任前的一次地委扩大会议上,他发表一番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的即兴发言,却使他这曾组织领导别人“反右”的人,最后却堕入长达二十二年的右派生涯。
杨实的右派罪行主要有四条:第一条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说安康地委他看的上的只有李立安和韦明海两个人。(李立安是北大学生,安康第一任地委书记,文革前是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韦明海59年后是安康地委第一书记)。第二条是攻击党的组织路线是论资排辈,说党组织不重视青年干部的培养使用。第三条是说五分制不一定比百分制好,不要开口就是苏联的凯洛夫,我们也有自已的教育家孔子,公开反对学习苏联。第四条是说安康专区干部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希望地委注意加强对干部队伍的培训。本来是一个共产党在离开家乡时对家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善意的指出,是一位家乡赤子的肺腑之言,他却因言获罪,成了当时安康地区职务最高的“大右派”。
1960年杨实被下放到陈家沟生产大队监督劳动,陈家沟的劳动模范屈良和是他早就熟悉的老朋友,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全不顾及自己的“右派”身份,抱病写了一篇题为“包产到户,势在必行”的文章,装入信封写上韦明海书记亲启的字样,粘好后让朋友送到地委传达室。就这样一封观点完全正确的私人通信却成了他文革中的一大罪状。1964年胡耀邦同志到安康作了一次意在鼓励大家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发展生产的报告,非常轰动。杨实听后激动不已,立即根据自己多年对安康经济研究的体会,写了一篇《关于在陕南山区发展山货特产的建议》的文章寄给《陕西日报》。文章引起报社高度重视,但考虑到他的右派身份未给发表,只做为内参资料发给专署各部门参阅。文章论述了发展山货特产所具有的育林护林、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的意义,指出防止水土流失仅靠修“大寨田”是不够的,还应加强育林护林等生物措施才行。这又成了他后来反对“农业学大寨”的主要证据。1969得他虽然经过多次上访,拿到“杨实同志解放前去延安参加革命,历史上贯穿着一条红线”的组织结论,却依然被下放镇坪县劳动,他在那里一干就是十年。
杨实同志的一些真知灼见早已被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所证明,早已变成了安康人民改天换地的伟大事业。而在当时,能够像他这样敢于独立思考,能够像他这样不顾个人安危敢于为民鼓与呼的人又有几个?一次又一次的鼓与呼,一次又一次的被打击,一次又一次的遭到命运的挫折,但他始终坚持真理,敢于斗争。做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他曾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敌占区从事策反,为家乡的和平解放做出重大贡献,是党的英雄,人民英雄。做为一名党内著名的知识分子,他思维敏捷,思想深刻、知识渊博,他敢于坚持真理,不唯上,只唯实,对安康经济发展做出过多方面的独立探索,提出很多有价值的宝贵建议,他无愧知识分子的表率。1987年杨实在西安病逝,终年62岁。
1988年春天杨实同志的妻子带着长子和长女没有惊动地方政府,把杨实的骨灰安放在家乡的一个美丽的山冈上,附近的乡亲闻讯都成群结队来送花圈、放鞭炮,自发的来迎接离别他们多年的游子,美丽的大巴山也张开宽广的胸怀,献上烂漫的山花、荡漾起久久的回声来迎接这位饱经风霜的战士。如今,杨实的墓已申报革命遗址,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杨实同志永远活在家乡人民的心中。
刘寅初先生年谱(二)
□ 郑继猛 李厚之
五、晚年生活(1974~2002)
1974年63岁:安康县委组织部批准退休,并发给退休证。在家读书看报,最喜毛泽东诗词,写作了《读毛泽东同志诗词》二首:“字如强弩笔如龙,一扫风花一代宗。电播渡江传捷报,至今父老笑重瞳(项羽)。”“漫将豪迈说苏辛(苏轼,辛弃疾),论帝评王有几人?天下雄文存妙手,词坛争唱《沁园春》。”[3]
1975年64岁:巴山机械厂子弟学校聘任为高中班授语文课;安康县教师进修学校聘任为学生讲授中文。是年,西安古旧书店经理,学者高峰来安康收购鉴定古籍善本,一见投契,遂成倾盖之交。写《赠高峰同志》诗以志:“禹甸承平日,巴山炎夏天。兰台征古籍,艺苑播新篇。述作千秋事,推陈一代传。金州欣订交,萍水证前缘”。[3]
1976年65岁:周恩来总理、朱德元帅、毛泽东主席先后逝世。创作了悼念周总理和毛泽东主席诗词。其中词作《水龙吟·悼念伟大领袖、伟大导师毛主席》有:“神京噩耗惊传,巨星殒,落风雷啸。五洲四海,亿万人民,同声悲悼。开天辟地,旋转乾坤,新国缔造。留丰功伟绩,千秋万载不朽,光芒耀”之句[3]。
1977年66岁:在安康县教师进修学校和巴山子弟学校讲课。写《自嘲》云:“化雨春风遍九垓,满园桃李向阳开。春蚕到死丝方尽,前度刘郎今又来。”[3]。并为著名摄影家吴印咸所摄扶桑花题诗。
1978年67岁:年初赋《春节书怀》:“岁月催人变古今,纷纷瑞雪又迎春。河清能俟即多寿,国治初平见太平。伏枥犹存千里志,撚鬚常伴一灯青。挥毫喜作新华颂,放眼乾坤万马腾”。[3]与安康书法家刘旸光交识。
1979年68岁:至陕西麟游县探望大儿顺毅。因赋《麟游纪行》诗。序文曰:“史载宫殿亭榭,规模壮丽。宫址在城西天台山,地势平旷,周可三里许。今已荡然无存,夷为平地。残壁断瓦,徒供人凭吊。惟《醴泉碑》犹保存完好,政府列为重点文物,筑室以庇护之。游览之余,赋七绝三首,以纪斯行!”[3]
1980年69岁:迁居安康新城南井街。赋《自述》寄怀:“卅载金州作教师,闲时也写打油诗。满园桃李兢芳时,斯文亦有寒酸味。”[3]是年四月,远在日本国的鉴真大师塑像回国巡展,赋七绝二首志盛。
1981年70岁:夏初制书橱一具,喜赋短句以志。创作了《七十揽楑题影》诗:其中有“我生已度七十年,试思去日己无多,朝乾夕惕,先忧后乐,愿以惜今题吾影,一息尚存勿蹉跎”句,因写《惜今歌》①和《满江红·七十自叙》。同年,汉剧表演艺术大师陈伯华来安康参加首届汉剧汇演,与著名艺人李罗克联袂演出《柜中缘》观看后激动万分,赋《汉剧表演艺术大师陈伯华同志主演《柜中缘》观后志感》二首:“炉火纯青艺绝精,绘声绘影曲传神。红氍毹上情移处,徐娘犹似女儿身”;“覆巢无处可鸣冤,虎口余生绝可怜。博得柔情千万缕,救郎喜红柜中缘”。[3]
1982年71岁:安康地区文管会成立,聘为文管会委员。负责古籍善本以及文史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赋七绝二首:“岁月悠悠愧素餐,浮生难得一身闲。行吟自有山林乐,戏被人呼作地仙”。“百家触目意纷纷,垂老犹多炳烛情。倘使鲁戈能在手,一挥残照满书城”。[3]
1983年72岁:7月31日,安康遭遇四百年来罕见洪水袭击,城毁人亡,惨不忍睹,感而赋《安康大水》诗云:“万丈惊涛咆哮来,黑云高压一城催。物为刍狗天难问,劫变沧桑事可哀。救死捐躯多义士,安澜有术赖良才。爱民仁政无前例,同我饥溺弭大灾”。[5]同年,安康军分区鉴于各校高中毕业生高考未被录取学生甚多,发起筹建“安康群力高中文化补习班”,邀请其负责校务工作。
1984年73岁:香溪书社成立被聘为顾问。适值《安康日报》副刊《金州》、《香溪》发行一百期,分别赋诗词一首祝贺。其中为《金州》副刊题诗云:“轶闻野史写金州,佳什名篇看意搜。风物缤纷入彩云,人文古今著阳秋。新人新事精神美,好山好水境界幽。欲赋山城无妙笔,秦南一叟放歌讴。”[3]并为《香溪》副刊题词《浣溪沙》一首:“我爱香溪纸一刊,采风赋物兢证妍,赏人悦目乐陶然。万里江山收眼底,大千世界落笔端,虫鱼花鸟舞翩翩。”[3]创作了歌行《甲子歌》。
1985年74岁:群力高中文化补习班移交民盟办理,任负责人。同时辞去巴山子弟学校和安康教师进修学校代课任务。是年五月四日,安康民盟盟员相约游香溪洞,即兴创作《浣溪沙》词二首以纪。安康地区花卉盆景协会成立,举办盆景艺术展览,赋《画堂春》词一首致贺。适值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安康地区举办影片书画展,赋《观抗战四十周年纪念影片书画展》以志:“满堂展品美难收,血战玄黄纪壮煪。河山大好悲破碎,万千黎庶赋同仇。挥戈誓雪百年耻,仗策人怀天下忧。兵火消除化玉帛,凯歌唱彻古神州”。[3]陕西省书协主席张越来安康,香溪书社诸同仁在一起座谈,赋歌行一章,聊表敬仰之意。应香溪公园之邀,为各景点撰写楹联,诗词和“导游简介”,增加人文风采。创作了《香溪八景诗》、《香溪行三十六韵》等。
1986年75岁: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逝世十周年,赋诗词藉缅怀之情。其《元月六日·赋七绝四首》,入选安徽省1986年编集的《周总理逝世十周年纪念册》。是年香溪洞“望江楼”落成,撰楹联:“名城镇秦巴,登楼远眺,千里江流收眼底;胜境传古今,乘兴来游,四时景色满溪中”。与安康文化教育界名人,刘旸光,王腾芳,韩正楷,张枫,赵书鼎等聚集香溪洞创作词作《临江仙·题望江楼》和《望海潮·金州形胜》等,因年老精力不济,辞去群力补习班校务工作。
1987年76岁:中国共产党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创作了词《喜春来·迎春》,寄托自己的喜悦之情:“河水解冻碧波开,小雨催花紫燕回,歌声婉转满楼台。新时代,齐唱喜春来。政通人乐颂中兴,国泰年丰贺太平,百年睡狮今猛醒。争奔兢,大陆正飞腾”。[3]七月一日,获政府颁发寿星证章一枚,赋诗以记:“也被人呼是寿星,华章赐我愧平生。何年一夜邯郸梦,博得身前‘老九’名”。[3]老友牛希渊先生去世。
1988年77岁:安康城堤竣工,赋歌行《城堤颂》云:公元1983年7月31日夜,因霾雨连绵,江水暴涨,冲决东堤,淹没全城,人民生命,公共财产,损失惨重。党中央据报,万里、李鹏副总理亲临视察。新建城堤竣工,规模宏伟,迈越前代。不辞文笔之拙劣,特为长歌以颂之,非敢云工,卿以纪实耳”。[3]受城堤重修委员会邀请,为撰写碑文。同年,中国著名画家,有蝴蝶王之称的王冰如女士受安康民盟之邀来安,相聚香溪洞,作《兰蝶图》一幅,赠民盟安康支部留念。随后又赠刘一幅《牡丹蛱》,刘寅初三步成诗云:”花中仙子蝶中王,蝶舞兰丛花更香。化蝶庄周终是梦,喜看蝶飞到安康。”[3]由安康书法家刘旸光题款,成为文坛盛事。秋季,安康与汉中集邮协会联合举办“安汉集邮联展”,代安康邮协祝汉中邮协题词。
1989年78岁: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繁荣,感而写《市场竹枝词》20余首。是年陕西秦苑书社来安康展出,老友陈少默主持,赋七绝二首为赠,其中一首云:“秦苑名流聚汉滨,嫩寒天气正阳春。携来百幅囊中锦,满目缥缃一代珍。”[3]并陪同游览安康火石岩水电站,赋词《临江仙·春日游瀛湖》和《瀛湖泛舟》,并创作了七绝《瀛湖曲》。
1990年79岁:老友蒋秦峰病逝,蒋曾任北京卫戎司令部参谋长,著有《在毛主席周围》一书。写七律《悼蒋秦峰同志》在小序中说:“蒋秦峰少年与余为玩伴,长为同窗,曾共赴北平上学。不幸九零年五月病逝,闻讯不胜感受,受赋以哀思”。[3]创作了《自度曲·退休征乐》。信笔写来,不计工拙,藉以抒发欢快之情。
1991年80岁:安康诗词学会成立,被推选为副会长,写词《百字令·地区诗词学会成立》祝贺。创作歌行《庆祝中国民主同盟建盟五十周年纪念》:“…愿我全盟,团结图强。参政议政,民主协商。实现四化,贡献力量。行看巍巍社会主义新中国,巨龙崛起于东方。丰功伟绩载史册,一统大业庆无疆”。[3]
1992年81岁:应邀游岚皋,赋《岚皋行》七绝诗九首。整理文稿曰《吟馀拾零》,写有七律《南井寄居》云:“南井街头久寄居,流光转瞬念年余。高堂轩鬯虽无分,斗室安闲卿自娱。秩行开真太幸,一生虚度又何如。帷灯匣剑成春梦,黑白生涯笑滥竽”。[3]
1993年82岁:写《八二自嘲》诗:“八二重还二八春,居然又是少年人。茫茫宇宙无终始,天地浮蚴寄此身”。[3]
1994年83岁:陕西省人民政府聘为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写诗以记。序云:“公元一九九四年十月十三日(农历重阳节),省政府为新聘文史馆馆员颁发聘书,忝蒙参加盛会,曷胜荣幸,赋七律志感:忝蒙征聘锦书颂,荣幸如登紫薇垣。伟业丰功歌盛世,献芹拾遗聚群贤。文坛自古推韩柳,史席如今读马班。佳节欣逢重九日,三泰耆老会长安”。[3]这一年,广西林学院院长,广西中医学院党委书记梁唐晋返故居探亲,刘回汉阴涧池与老友相聚,赋《还乡吟》,《冲洗旧影片歌》和《梁唐晋旋里》以记。同年《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出版,为《题安康地区戏剧志》云:“金州一部梨园史,名满秦巴有二簧。优孟衣冠传讽谏,舞台文献写沧桑。忠奸粉墨辨妍媸,檀板红牙唱汉唐。易俗移风关世运,好将双百大弘扬。是年陕西省文史馆编辑出版格律诗词集《太华松韵》,收录诗词作品50首。
1995年84岁:夏历五月六,参加瀛湖笔会,陈少默亦应邀光临指导,赋《行香子》词牌,在序中说:“王炜、吴靖二同志邀少默来安一游。征装甫卸,枉驾相访,老友重逢,快何如之!蒲节之次日,泛舟瀛湖,写小词以志爪痕”。[3]写《记瀛湖笔会》。
1996年85岁:重写长歌行《不叹老》,在序言中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所写《感伤篇》中,多悲观消极之作,尤以《叹老》三首,读之令人气短。古人云: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叹则无益,悲不可。写《不叹老》以自勉。时年八十五,刘吟秋“。此年10月,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安康书画精品选征编委会“选编的《安康书画精品选》,写作了《安康地区书画精品编》一诗,在序言中说:“徐山林副省长雅爱文艺,工诗善书,从之余,挥毫吟咏,藉以豫娱。尤关心地方文化事业,倡议收罗我区历代墨宝,尤以近现代之珍品编集成册,遗留后代,以免湮没,诚盛举。不辞词拙,谨赋短句以示赞美之忱”。诗曰:“墨宝集成弥足珍,名家新秀可传薪。事关文物百年计,功在家山应赞君。流派纷呈一卷收,丹青墨彩各千秋。中华文运中兴日,书艺绝伦冠九州”[3]。
1997年86岁:七月一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赋五律《庆回归》志贺:“七一逢双庆,欢声腾四方。版图收故土,史笔写新章。一统山河壮,炎黄国运昌。干城扬我武,万里固封疆”。[3]创作词《醉东风·八六自寿》,口号《八六自寿》。
1998年87岁:创作《新乐府·三星谣》、《歌星谣》、《影星谣》、《舞星谣》和《看电视有感》以及歌行《读白居易<长庆集>》等。
1999年88岁:迁黉学巷,写《新居》一首,感谢市统战部备极关怀之情。在序中说:“退休卜居新城,斗室一间,百年老屋,人以为陋,我以为美,此所谓适者生存,乐在其中;蒙地市统战部关怀备至,为之修饰一新,特赋七律以表谢意:“七十古稀今更多,我今八八笑呵呵。不谈元亮折腰叹,爱唱少陵广厦歌。无虑无忧度岁月,有花有酒好吟哦。此生幸遇升平世,高卧城南安乐窝”[3]。赋《政协创建五十周年纪念》诗和词作《水龙吟·庆祝建国五十周年》以表敬祝之忱。
2000年89岁:写词《庆承平》庆祝建国四十一周年。为《刘旸光书法新编》题词,序云:“古人云,学术,文艺,代代传授,如薪尽人传。肠光先生书法卓著,为时所称。小友李增保、赵宏勋多方收罗先生之遗墨,作为学习之范本,付印行世,嘱余题辞,以一门外汉,曷敢‘佛头着粪’,题二绝以示景仰之意。其二云:金州书苑久无闻,火尽薪传大有人。厚古薄今须批判,一编墨宝赞刘君”。[3]创作自度曲《普天同庆》。
2001年90岁:写诗《九十自寿》、《歌颂新世纪》及竹枝词《西康铁路通车典礼》,在序文中说:“公元二零零一年元月六日,举行西康铁路通车典礼,盛况空前,万民欢腾,不辞浅陋,特写竹枝词四首,藉申贺意。赋词《醉东风·生日自嘲》遣兴:“人称高寿,我也笑开口。休道修短原有数,世上百岁多有。十年浩劫难逃,居然活到今朝。但愿青山在,不愁莫有柴烧”[3]。
2002年91岁:病逝于安康新城黉学巷家中。
注:①《惜今歌》发表于1986年第四期《群言》。
参考文献:
[1]刘寅初[EB/OL]2008-12-15//2011-06-07 http://www.sxwsg.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06·
[2]刘寅初·访舅家[EB/0L]http://www.sxwsg.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03太华松韵·2008-12-04//2011-06-07
[3]刘寅初·《三乐斋诗稿》[M]·手稿本·
[4]据调查对象,刘顺平、赵承钜、张枫等人回忆。本文写作得到刘寅初亲人及好友学生的大力支持。为此深表谢意。
[5]刘寅初·癸亥安康惨遭洪水[EB/OL]http://www.sxwsg.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71太华松韵·2008-12-04//2011-06-07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中文系;安康市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