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点评:大巴山人至到现在仍有许多说人死了不说人死了,而说背盐去了。从大宁到兴安(今安康)的川陕古盐道是比北蜀道还难的道,背盐人九死一生,故而有了大巴山人说人死了不说人死而说背盐去了“背景书”。
毛竹去了中国的两大峡谷,西藏的雅江大峡谷与青海的黑河大峡谷。原来都没有大巴山随地可见的峡谷险。为什么呢?原来雅江大峡谷与黑河大峡谷整个海拔高,峡谷本身并不是多险。而大巴山是海拔不高,可是卡斯特地地貌被挤在一起了。北蜀道比李白笔下“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南蜀道更险。而最惊险的路段都出现在毛竹出生的大巴山段。修襄渝铁路,毛竹出身的县六十公里死人370多人,是同段成昆铁路与青藏公路的六倍以上。襄渝铁路大巴山几乎全在洞子中不见天日。就算出洞也在高腿桥中。那桥曾是亚洲第二高桥。而紫阳流传“陡天坡,老死的少,跌死的多”。紫阳陡天坡的天路,更是让毛竹悚然。而毛竹的周边正是中国天路最多的地方。
---不仅中国最险的铁路出现毛竹的出生地近在百公里内。中国最险的村路也出现在毛竹出生地不到百公里的地方。比如重庆市开州区双坪村最近修一条特殊的村路:盘旋于海拔1500米的高山上,上是岩石,外侧是绝壁,被称做县崖天路。
而雅江大峡谷与青海的黑河大峡谷雅江大峡谷与青海的黑河大峡谷历史上的川陕大道,位于四川和陕西两省之间,南起曾经的盐都大宁厂(今重庆市巫溪县),再沿大宁河一路向北扎进莽莽的大巴山里。最终抵达陕西最南端的钟宝镇,全长100公里,是川陕盐道主线的核心路段,而盐道的主线全程则是从大宁厂到兴安(安康)共300公里。
这几乎是一条用黄金和血汗铺就的古道,从这条路上运出的巴盐,曾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聚集了天下大部分的财富;世世代代的“盐背儿”豁出性命,悲壮地走上了这条运盐之路,而古老的巴国文明也在这里流完了最后一滴血。
巫山大宁厂 上古盐都与巴国文明的源头
大宁厂古镇,位于今重庆市巫溪县境内大宁河与后溪河交汇处,曾经是川陕盐道的起点。
大宁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它曾经是古巫咸国的都城。后来,巴国在这一地区逐渐兴起,创造了大巴山的全盛时代,同时,巴国文化也随着商品盐的输出向周边地域辐射。
到了先秦时代,巴人的“盐巴”对秦国产生的吸引力和依赖,成了可以扼住秦国命脉的威胁,秦国为了在争霸进程中掌握经济和战略地位主动权,于公元316年,翻越大巴山,一举灭掉了巴国。巴国靠盐兴旺、发达,直到兴邦、立国,盛极千年,却又因盐而引来战祸,终遭灭亡。巴国文明也遗憾地成为历史的断层。
将巴国推向灭亡的“巴盐”,其实就是源于大宁厂古镇西面宝源山下的一眼天然卤水盐泉。桶一般粗的泉水从落着五六米的高度跌打在一个石雕的龙头上,溅起一层厚厚的白色水沫,这就是大巴山千古神秘之源,也是中国惟一的盐瀑。这个盐瀑的发现还伴随着一个传说:远古时期,一位猎人在山中追逐一只白鹿来到这里,口渴的猎人看到一股清泉从山中流出,便捧起泉水畅饮,意外发现这居然是一眼盐泉……这就是“白鹿盐泉”的来历。
随后,人们懂得了利用这股卤水制盐,大宁帮因此成为“上古盐都”,历经巫咸国和巴国,两千多年中,盐业兴盛,各朝都在这里设盐官。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盐厂,也是全国十大盐都之一。明清时期,大宁厂的繁荣在沿海出产的海盐和自贡井盐的冲击下开始衰落。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古老的大宁盐场再次担起保家卫国重任,奉命加大盐业生产力度,支援抗日前线。1941年4月8日,7架日军飞机投弹340枚轰炸大宁盐场,企图切断食盐供应而未果。上世纪80年代,由于受生产成本和卤水含量的限制,食盐生产企业被迫停产。疲惫的古镇才在一夜之间落寞了。
川陕盐道“鸡鸣三省”地段的奈何桥
从大宁厂出发,一路北上,便踏上了川陕古盐道。古盐道在莽莽巴山中僻处一隅,东有巴山主峰神农架,西有巴山屋脊化龙山;南坡溪水注长江,北岭河流汇汉水。几千年来,成千上万辛勤的背盐人(俗称“盐背儿”),一辈复一辈,风餐露宿,往返于强盗与野兽出没的地方运输巴盐。
脚夫盐背儿,往往是数个人结伴而行,多的时候达到数百人,山道上清一色的背篓打杵,布成一条“长蛇阵”。在陡峭的山路上艰难爬行,很难找到歇脚处,许多地方仅能容下一只脚。盐背儿累了,就在背篓底支撑上打杵,歇歇脚再走。遇见蛇虫挡路,顺手用打杵处理,遭遇凶猛野兽和土匪时,手中的打杵又变成防身武器。打杵是盐背儿终生的依靠,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希望——“打杵在盐背儿在,打杵去盐背儿亡”。
盐大道上最艰难的地段是“鸡鸣三省”的巴山之巅鸡心岭,这里位于川、陕、鄂三省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它海拔两千多米,山高路险,森林茂密,古盐道上最艰险的地段——观音扁就在这里。此地有一处木架悬空飞架,盐背儿称之这“偏轿子”,也叫“奈何桥”,当地至今流传着两句民谣:“阎王鼻子鬼门关,奈何桥上把命算”,可见其地势险要。
几千年来,数不清有多少盐背儿往来于川陕盐大道上,由南往北运进的是盐,运出的是陕南的丝绸、茶叶、生漆、桐油和药材。南来北往的盐背儿相聚,方言俚语,交融着不同的风土人情,传播着不同的文化,川陕盐道融合的不仅是盐的主题,更是把秦、楚和巴蜀文明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脉独特而神秘的地域文化。
钟宝古镇 大巴山中的血汗盐道驿站
钟宝是陕西最南端的古镇,抵达这里,川陕古盐道的核心路段也就走到了终点。古镇位于西北、西南和华南交界的“三角地”,自古是专管盐的驿站,曾汇集了许多盐队和马帮。城池设东、西、南三道大门。东边朝阳门,西边永安门,南边镇离门;城内有武昌馆、天主堂、城隍庙、龙王庙和三书院等,当然更少不了盐行。这是一个标准的县级建制,麻省虽小肝胆俱全。钟宝镇的确见证了历史在这里的兴衰,其中不乏悲壮往事,盐道走到这里,染上了浓重的血色……
“巴盐古道,不仅仅是一条古道,还是一条文化线路,它保存着不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蒋屏说,盐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资。为给自己鼓劲儿,盐夫(当地叫背脚子)在古道上行走时会唱盐工号子,号子豪放粗野、震撼人心、独具风格。
可以说,人类早期最震撼人心的音乐就是劳动号子。巴盐古道的盐夫号子犹如一股风,走到哪里吹到哪里。而运盐的扁背、打杵、竹筐和扁担等工具都是盐工们为适应肩挑背磨、省力舒适、适时歇息而制作的,这既科学又民俗化。由此构成的西沱盐运民俗渐渐也成为巴盐文化浓缩精华。巴盐古道和古道上的文化都是一种遗产,为研究当地城市发展、社会经济、民风民俗以及土家传统聚落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随着时代发展与习俗变化,虽然巴盐古道正在加速淡出人们记忆,但它无疑是研究巴文化、盐文化难得的考古学活教材,值得被大家重视和保护。
现在,盐运民俗只有在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或者节庆时才能看到。
000000000000000000
凌空在崖壁上凿出的羊肠小径
——重走秦巴山下古盐道(上)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有两条“路”影响深远。一条是以丝绸贸易为主体的“丝绸之路”,另一条是以茶叶贸易为主体的“茶马古道”。其实,还有一条更为古老、绵长的古道,那就是隐匿在秦巴崇山峻岭间的古盐道。这也是第三次(2011年12月结束)全国文物普查中的重大发现之一。
“五一”前夕,本报记者从安康驱车沿307省道向东南方向一路前行,历经4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后抵达镇坪,试图沿着这条据考证已有5000多年历史的古盐道,采撷一些尘封已久的历史碎片,更好地再现这段古老的历史。
镇坪县不产盐
却拥有长达153公里的古盐道
镇坪位于安康东南部的大巴山的北侧腹地,总面积达1500多平方公里,是陕西省最南部的山区县。境内群山起伏,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植被丰茂,镇平古盐道犹如人体血管和脉络一样,蜿蜒于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大地。古盐道遍布于陕南和鄂西北的广大地区,形成了没有断层的汉水文化和巴楚文化交融发展的文化长廊。
地处秦巴深处的镇坪虽不产盐,但却是大宁盐远销秦巴山区的唯一通道,且完整地保存着纵贯全境长达153公里的古盐道。那么,这条古盐道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源头在哪里?它曾对陕南及鄂北地区乃至汉水流域的历史进程有什么影响?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找到了古盐道研究专家、镇坪县文化局局长邹卫鹏。
“在距镇坪县南约45公里的重庆巫溪县境内有一条大宁河,两岸高山对峙,河流湍急,奔流不息。北岸峭壁处有一天生洞穴,一股盐泉自洞穴喷涌而出,流淌不止,村民便用此泉水埋锅煎盐,并销往邻界各地。后产量骤增,盐厂收为官办,名为大宁盐。因镇坪是陕西、湖北通向大宁盐厂的唯一旱路,故而盐夫肩挑背负世代运盐至1972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盐民文化,更为后世留下了一条保存较为完好的古盐道。”邹局长介绍说。
镇坪古盐道南起巫溪县大宁盐厂,沿大宁河向北,翻大巴山主脊鸡心岭(今鄂、渝、陕三省、市交界处)后,进入镇坪的南大门——钟宝镇。运到钟宝镇的盐随后分三条路被运往各地。一条向东进入湖北竹山、竹溪、房县三县;一条向西经岚皋县达紫阳,入汉中镇巴县;最远、最重要的一条一路向北纵贯镇坪全境,直达金州(今安康)。
大宁河因盐成名
河带上下5公里产业工人近万
“由于拥有盐泉,大宁这个本来人迹罕至的深山,成为古代这一地区最早的富库。”邹卫鹏局长谈起古盐道滔滔不绝。他2009年同省市相关部门将古盐道作为研究项目,随着研究的深入,他愈加觉得其内容之丰富、意义之深远,特别是对陕南历史发展影响之深刻,令人惊叹!邹局长说,盐厂繁荣时期,大宁河一带上下5公里产业工人近万,盐户、盐商、背夫、船工和江湖客商挤满两条长街,杂货店、烟馆茶寮、酒楼食肆、戏院赌坊应有尽有,与盐业相关的各色劳动者不下10万人。
同时,邹卫鹏局长告诉记者,镇坪古盐道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对此,有众多史料有过记载。
关于古盐道的历史,最早成书于东晋的《华阳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虞夏之时,巫国以盐业兴。”巫国,既以现在的重庆巫溪县、陕西镇坪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舆地纪胜》也记载:“宝山咸泉,其地初属袁民,一日出猎,见白鹿往来于上下,猎者逐之,鹿入洞不复见,因酌泉之味,意白鹿者,山灵发祥以示也。”在巫溪县城有一个离盐泉不远的白鹿镇,据说集镇的名称就是因此而来。记者在当地采访中得知,古人逐白鹿发现盐泉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近现代关于镇坪古盐道的记载更是数不胜数,《盐茶》一书载:“天不爱宝,养活无数生命……山民之肩挑背负,赴盐厂买盐者,冬春之间,日常数千人。”从而镇坪这一代形成了“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的盛况。
在位于重庆巫溪县盐泉边大宁河对面,记者走访了一位叫邱才秀的82岁老太太,她向记者讲述,这儿炒盐的历史不知道有多少年了,别看现在的盐厂这样破败,但几十年前还是非常繁华的,那时候县城都没这儿人多,每天前来挑盐的人有几千人,特别是来自陕西镇坪方向的人更多,因而形成了一条街叫“陕西街”。
盐道凶险做盐夫不易
经常有人跌入悬崖丧命
盐的运输,不仅对于盐的来源地和到达地意义重大,其对于盐道所经之处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在镇坪的鸡心岭、钟宝镇、曾家坝等地,记者看到多处古盐道遗迹。其或由青石板和麻石块铺成,或由泥土和碎石修筑,或用木棒搭桥,或在悬崖上凿孔搭建、凿崖修路,盐道陡峭险峻,蜿蜒曲折……
在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1487年),由于盐道十分险峻,经常有盐夫一不小心跌入悬崖丧命的事情发生。在沿途乡绅和盐商的倡导下,无比坚韧的安康人民决心打通巴山,夷去险阻,修整盐道,使路况得到改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食用盐实行专营,这条辉煌了5000多年的古盐道逐渐沉寂而废弃。
有盐道,肯定有运盐的盐夫,因为盐道正是千百年来挑盐汉子们用坚实的脚板踏出的一条文明大道。邹卫鹏告诉记者:“早期,盐相当贵,一斤盐换八斤黄豆或两个工时,在镇坪至今还流传着‘盐比黄金贵’和‘巴盐既出,天下索求’的说法。”在镇坪县,随意询问一位年龄在70岁以上的当地老人,大部分人都曾背运过食盐,由于运盐路途异常艰辛,数十年后,这些老盐夫们仍记忆犹新,感慨颇多。
在位于一脚跨三省(陕西、湖北、重庆)的鸡心领,上了岭子往重庆方向第一家的一位老汉称,当时这条老路上经常有盐夫摔死、摔伤,他曾经背过多次尸体。他的这个“工作”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初,后来碘盐普及才告以结束。“第一次背尸,家属给感谢钱还有些惭愧,人家死了,帮人家一下也没什么,后来这样的事多了也就麻木了。”老汉称。
城关镇文彩村90岁的老人邢长发,现在还能负重50来公斤。他说:“从巫溪大宁盐厂运往镇坪旧县城钟宝县,途中两天两夜,只歇气六次,一趟往返,做到肩不离装背,手不离打杵。背篓旁边挂着干粮(燕麦面等物)口袋,饿了边走边吃,渴了走到沿路山泉处,双手捧水而饮,继而续行赶路;遇到解手排泄,也是盐不离肩。”背盐之艰辛可见一斑,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把人死了叫做“背盐去了”的说法。
重庆巫溪县大宁河生产的泉盐,通过镇坪古盐道运往陕南和鄂西北,而且是唯一的通道。这条蜿蜒在崇山峻岭中的古盐道,运出的食盐养育了汉中、商洛、安康及湖北竹溪、竹山、房县等数以万计的民众长达5000多年。镇坪古盐道是秦巴古盐道起点和缩影,它不仅是安康、汉中、商洛及湖北部分县市数千万人民的生命线,也是一条贯通川陕和鄂北地区的经济大动脉,在历史的长河中为这一地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文/图记者 胡毅
——重走秦巴山下古盐道(下)
来源: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2013年5月27日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有两条“路”影响深远。一条是以丝绸贸易为主体的“丝绸之路”,另一条是以茶叶贸易为主体的“茶马古道”。其实,还有一条更为古老、绵长的古道,那就是隐匿在秦巴崇山峻岭间的古盐道。这也是第三次(2011年12月结束)全国文物普查百大发现中的重大发现之一。
“五一”前夕,本报记者从安康驱车沿307省道向东南方向一路前行,历经4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后抵达镇坪,试图沿着这条已有5000多年历史的古盐道,采撷一些尘封已久的历史碎片,更好地再现这段古老的历史。
盐夫多为盐商雇佣
挑盐至少负重50公斤
大宁发现井盐的消息传到安康后,许多安康的盐商冒着生命危险,越峡谷险滩,穿原始林,斗飞禽走兽,跋山涉水,翻越大巴山,从大宁背盐。不长时间,安康的盐帮迅速崛起,最大的盐帮由50名盐夫组成。盐夫多为盐商雇佣,也有本地富裕户雇佣,雇佣的盐夫均为贫穷青壮年。每年冬春农闲时节,大批农户结帮入伙,成群结队翻巴山到达大宁一带运盐。
盐夫出门时要带足沿途的食粮,用帆布袋装好,里面插上写有姓名的小竹片,在沿途小饭店寄存,一路食用。运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背篓背盐,一种是用扁担挑盐。挑盐的扁担两头翘起,间距三尺三,空距一尺八,挑盐时,随着盐夫的脚步而上下闪动。
盐厂出盐以竹篾袋装,每坨为50公斤,盐夫挑盐要么50公斤要么100公斤。由于蜀道艰险,特别是鸡心岭境内山高涧深,在盐道上盐夫们逢水架桥,遇崖凿置栈道。尽管如此,每年坠崖身亡者不计其数。镇坪县曾家镇宏伟村现年85岁的盐夫庞右军告诉记者:“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在鸡心岭海拔2000多米的地方,脚下一滑,脚骨头被摔得粉碎,伤好后为了生活还得继续背盐。”
古盐道是一代代盐夫们用血与泪谱写的运盐史诗,这些盐道或盘旋于悬崖峭壁之上,或蜿蜒于湍流沟谷之间,盐夫们身负重物,跋山涉水日行15~25公里,将大宁盐源源不断地运往广袤的秦巴大地。有民谣曰:“好儿不挑盐,一年当十年。”这就是盐夫们九死一生运盐历程的真实写照。
古盐道上故事多
是商道兵道匪道也是情道
镇坪古盐道是历代商道、情道、兵道、匪道的聚集地。罗老汉的家在古盐道上,他开盐店除了卖盐给周边的村民外,还开有供盐夫住宿的大通铺。罗老汉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陕西的平利、安康,湖北的竹溪、竹山、房县等地来背盐的人络绎不绝。一到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就得把大门关了,拒绝客人入住。“家里的店太小,只能住二三十人,人多了根本住不下,许多人没地方住,晚上只能在崖子下烤火过夜。”
对于镇坪县曾家镇81岁的敖金提老汉来说,古盐道留给他的不仅有辛酸,还有散落在岁月长河里的美好记忆。他16岁开始随师傅到大宁盐厂背盐,挑一次盐往返安康,少则半个月多则20天。一天傍晚,他们在盐道一家盐店投宿时认识了店老板年轻漂亮的女儿,二人一见钟情。但敖金提老汉觉得自己只是个盐夫,怕姑娘瞧不上他,就一直在心里默默地爱着姑娘,不敢向人吐露。直到有一天,他又到这家盐店投宿,姑娘在给他递过饭碗时,他情不自禁地用双手捧住了姑娘的手,姑娘羞涩地对他说:“你在我家搭伙(吃饭)这么久,怎么能这样?”敖老汉当时十分愧疚,在挑盐的路上一直闷闷不乐,后来实在憋不住了,就向同伴讲述了这件事,于是,有人就帮他提亲。没想到姑娘的家人觉得这小伙子还不错,竟然答应了这门亲事,二人终于喜结连理。
几十年过去了,两位老人虽都已至耄耋之年,但依然恩爱如初。提起这段美好的往事,他们饱经沧桑的脸庞都荡漾出了幸福的笑靥。
盐道损毁严重
古老文化保护刻不容缓
“千香百味都不久,只有盐味恋得长;有盐洗牙骨节紧,少盐佐菜喝淡汤;柴盐洗脸眼明亮,炭盐泡菜水汪汪。”镇坪至今还依然流传的这首民谣,也是当地人对盐的直接认知。除了民谣外,由于运盐人都是穷苦百姓,因此,沿途饭店专门为运盐人提供锅灶自己煮饭,饭店只收取少量的柴火钱,称之为“打火”。古盐道研究专家、镇坪县文化局局长邹卫鹏告诉记者:“相传有一位盐夫因无菜吃饭,便将一种鲜嫩的树叶嚼于口中,顿感苦涩难咽便吐在灶前柴灰中,不一会儿,吐出的东西变为柔软的半透明绿色晶状。于是,他便又采集了一些这种树叶捣碎过滤,以柴火吸取水分,并用盐和辣椒调味,味道鲜美,这就是后来人们津津乐道的‘神仙豆腐’”。
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踏出了镇坪古盐道,也踏出了“东方文明”。走在古盐道上,透过那些尚在使用或仅存凿孔的古栈道,摇曳与风中的寺庙和吊脚楼店铺以及那些蜿蜒盘旋于崇岭之上的羊肠小道,让人仿佛听到了负重前行的呼吸,看到了“冬春之际日常数千人”的盐运大军和“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的旷世奇观。真正悟出了那些老盐夫们在讲述他们挑盐经历时的语气、表情所夹杂的骄傲和辛酸,明白了那些山歌、五句子歌、口头文学及同地不同俗的文化内涵所承载的厚重历史。
与此同时,我们也明显地感到,这些古老的文化遗存正在逐渐走向消亡。许多地方由于荒弃已久,古盐道已经不复存在。一些栈道、庙宇因年久失修而残破不堪,它们也将淡出人们的视线。作为古盐道专业研究人士,邹卫鹏在古盐道的挖掘和研究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认为,秦巴古盐道历史悠久,镇坪盐道是秦巴古盐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盐道上的文化现象古朴而厚重,将其作为地方文化进行挖掘研究和保护,对于研究古代秦巴盐业乃至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历史以及那个时期陕南的区域文化和社会进步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积极修复盐道遗迹
鸡心岭段是修复重点
“关于镇坪县古盐道的抢救保护工作,陕西省文物局非常重视,局长赵荣,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建林,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主任赵静等领导先后亲临镇坪古盐道勘察调研,并就如何做好保护、研究工作做了重要部署。安康市副市长杜寿平,文化文物局局长杨海波,政协副主席李启良等市上领导也多次深入现场,走访调研,并结合镇坪新农村建设、高速公路建设和新型旅游开发等实际问题,在抢救和保护的前提下如何科学开发利用镇坪古盐道的问题谈了很好的观点和构想。”邹卫鹏高兴地告诉记者:“目前,镇坪县文物管理所已在古盐道途经的9个镇配备了29名文保员,分段下发了保护范围、保护职责和保护要求规范,并就古盐道的保护已举办两期培训班。”他说,根据文物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有关规范和特别要求,镇坪古盐道的开发利用已有明确工作方案,其重点将放在鸡心岭段的原址原貌修复上。
镇坪古盐道鸡心岭段南起鸡心岭山顶,北至瓦子坪东向湖北,西北向陕南分道的节点,全长4.5公里,海拔落差423.4米。这段古盐道堪称秦巴古盐道标本,全程由山间小路、石砭路、石阶、栈道、人工栈槽和跨涧木桥组成,途中有盐店(搭伙店)三处,庙宇一处,现有207省道由镇坪盘山而上越鸡心岭通往重庆市巫溪县。
据了解,陕西省交通厅2011年6月已对陕渝高速公路的贯通有了方案和启动时间。其中,由镇坪县钟宝镇设6.02公里特长隧道穿鸡心岭,与南部重庆市规划的鸡心岭高速公路特长隧道对接。届时,整个大西南的西安、重庆、成都、神农架、张家界、南宫山等一系列大都市和旅游景区将与镇坪古盐道相连,构成庞大的黄金旅游网络。风光奇绝景色秀美的鸡心岭将成为连接秦岭和巫山大林区的纽带,镇坪古盐道将以其远古的风韵和独特的人文魅力,笑迎来客。
文/图 记者 胡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