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院历届高研班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18年05月16日15:56
第一届高研班学员(49名)
刘曾哲 丁丽英 刘向阳 王 松 冉 冉 杨海蒂 谈 歌 关仁山
张行健 萨 娜 孙惠芬 胡卓识 葛均义 荆 歌 周 诚 竹雄伟
吴祥生 许春樵 林 岚 凌 翼 凌可新 刘玉栋 戴 来 邵 丽
刘继明 薛媛嫒 张 梅 麦 家 谢 挺 潘 灵 马丽华 杨宏科
夏坚德 陈开红 陈继明 时培华 李金瓯 刘北野 王 玲 金成浩
于 卓 荆永鸣 柳建伟 欧阳黔森 巴音博罗 衣向东 李西岳
陶 纯 徐 坤
第二届高研班学员(48人)
王志刚 王爱英 张春燕 巴 毅 刘 阳 贾兴安 鲁顺民 王剑冰
杨晓敏 黄 强 许 晨 马宝山 金红兰 刁铁军 刘元举 杨 莹
刘宏伟 姜琍敏 傅晓红 王怀宇 梁 琴 张懿翎 胡 翔 施晓宇
王静怡 温远辉 王雁翎 张庆国 曹 雷 白 拉 禄 琴 张艳茜
马青山 董立勃 郭文斌 唐 涓 任向春 刘 俊 盛丹隽 唐 韵
王曼玲 王玉芳 陈宝红 王 山 方 文 张新芝 程绍武 徐 红
第三届高研班学员(52人)
邱华栋 武 歆 张 旻 胡学文 马明高 马 力 李巧艳 王黎明
王方晨 孙丽萌 薛 涛 张宏杰 钟求是 杨利红 全勇先 徐 岩
庞余亮 朱日亮 杨剑敏 程 维 曹多勇 潘小平 余述平 赖妙宽
邓宏顺 袁雅琴 鲍玉学 黄佩华 胡 彬 雷平阳 夏天敏 邓 毅
唐亚平 寇 辉 平措扎西 倮伍拉且 娜 夜 刘亮程 赵光鸣
张根粹 李成虎 梅 卓 徐 剑 张慧敏 文清丽 徐 迅 郑欣力
杜 丽 央 珍 薛燕平 祝 勇 程 青
第四届高研班学员(52人)
王晓霞 戴雁军 姬淑喆 陈铁军 王延辉 白金声 空特勒 张 华
周建新 于晓威 包铁军 高 晶 崔红一 李成飞 陈雪鸿 赵艳平
胡冬林 魏光焰 唐 樱 刘晓平 向启军 谭丽娟 韦俊海 蒋月英
张永祥 哥 布 赵振王 李 骞 何发昌 祁开虹 何炬学
旦巴亚尔杰 白玛娜珍 乌力吉巴图 杨洲颖 次仁罗布
赵剑平 罗 勇 沙 戈 阿拉旦·淖尔 才旺瑙乳 铁穆尔
亚生·沙地克 叶尔克西 狄力木拉提 阿力木江·阿不都克力木
扎西班典 平 原 江洋才让 马学功 马丽华 巴 根
第五届高研班学员(50人)
谭旭东 黄桂元 葛红兵 谭 竹 金赫楠 段崇轩 王春林 何 弘
刘海燕 赵月斌 荣 毅 莫·策登巴尔 高景森 金 森 高海涛
秦朝晖 刘 忠 林超然 任雪梅 宋 丹 王双龙 任林举 胡颖峰
王晓莉 丁友星 刘川鄂 石华鹏 胡安娜 梁凤莲 杨宏海 黄伟林
王 晖 张浩文 冉隆中 宋家宏 杨 青 孔海蓉 李健彪 常智奇
杨光祖 何 英 牛学智 曹有云 彭惊宇 张 鹰 赵 朔 李东华
周玉宁 张风奇 郭友钊
第六届高研班学员(53人)
赵 霞 孙卫卫 保冬妮 张晓楠 刘 颋 胡巧玲 赵易平 郭 威
葛 竞 张 洁 李学斌 萧 萍 李 姗 张玉清 袁秀兰 胡兰兰
李秀青 杨绍军 安 昕 肖 勇 王立春 于立极 刘 东 毛芳美
谢 玲 张 驰 李志伟 韩青辰 谢华良 崔东日 赫东军 伍美珍
杨永超 金 容 聂萧袤 林 彦 贾秀莉 汤素兰 阮 梅 蒋瑞明
曾小春 张怀存 王勇英 陆刚夫 王丽莹 汤 萍 余 雷 蒲灵娟
李晋西 吴梦川 高 凯 刘乃亭 赵 华
第七届高研班学员(53人)
周 瑾 张建嫘 周嘉宁 欧阳斌 曹明霞 李骏虎 傅爱毛 刘玉诚
刘志成 梁永哲 宋晓杰 陈集益 马天牧 鲁 敏 高 君 范晓波
余同友 郭海燕 傅其祥 谢宗玉 盛 琼 黄焕光 林 森 杨鸿雁
罗 勇 罗布次仁 王 华 李亚明 叶 舟 王 族 单永珍
刘士忠 郁 笛 李志强 祝雅丽 叶文军 刘芳晓 喻 红 黄春华
马利军 黄雪蕻 王进康 刘园园 张悦然 霍 艳 辛晓娟 李 莹
马中才 戴月行 蒋 峰 杨学会 李海洋 毕 亮
第八届高研班学员(51人)
鲍尔金娜 李 民 郑晓泉 李小军 王 芸 张振平 李美皆
任 洋 李 立 何彦杰 温学军 马端刚 马笑泉 陈大明 尼玛潘多
辛 娟 徐国方 春 树 魏远峰 李 浩 具豪俊 郭明辉 王世孝
和晓梅 韩莉华 王旗军 张 静 热孜玩古丽·玉苏甫 张锐强
强 雯 景奉明 戴 冰 张 哲 闫桂花 范宗胜 张 莉 南 子
南飞雁 薛 舒 杨 勇 钟兆云 卓 慧 张九鹏 李晋瑞 高安侠
黄 菲 顾天蓝 朱 婧 穆 肃 赵剑云 胡 坚
第九届高研班学员(52人)
倪学礼 兴 安 臧 策 王雪瑛 万书辉 李 子 司敬雪 王 辉
郭海荣 刘宏志 戚慧贞 满 全 金贞玉 李 霞 周景雷 夏 烈
丛 坤 刘 猛 马 季 王德林 曾清生 施晓静 韦丽华 李鲁平
李建华 黄莱笙 刘绪义 周仁政 林世斌 何述强 叶海声 郑千山
缪开和 向 荣 凌仕江 冉正万 冯希哲 唐翰存 白晓霞 张 浩
郎 伟 毕艳君 刘荣哲 张国志 刘 涛 鲁永岗 窦 贤 吕益都
朱航满 岳 雯 吕先富 傅查新昌
第十届学员名单(49人)
安茹娜 道·斯琴巴雅尔 额尔敦哈达 朵日娜 哈森 海风 格日勒巴特尔
杭福柱 青格勒 照日格图 青巴图 包玉文 孙文赫 金莲华
陈兰玉 靳煜 蒙飞 覃祥周 左金惠 阿苏越尔 巴久乌嘎 德庆多吉
洛桑顿珠 普桑占堆 王鹏翔 嘎代才让 向阳 万玛才旦 邓汉平
哈那提古丽 努尔兰·波拉提 达吾列提江·帕提克 巴燕·穆尔汗
阿不列孜·乌买尔 古丽巴哈尔·艾海提 多力昆·依克木 达吾提·阿迪力
巴吾东·艾散 雪赫来提穆罕默德 祖力菲娅 古丽莎·依布拉英
吾买尔江·阿木提 图拉汗·托合提 巴格特·阿曼别克 艾布 白新菊 才朗东主
第十一届学员名单(51人)
丁 天 金鸿梅 狄 青 孙 未 张 渝 粟光华 魏增军 葛水平
陈麦启 王相勤 周翠华 丁玉龙 李学江 朴长吉 韩 雪 陈昌平
王妍丁 鲍优娟 澜 涛 顾 坚 陈论水 刘楚仁 刘小平 欧逸舟
徐小燕 卢卫平 吴彪华 许雪萍 谢凌洁 韩芍夷 范 稳 冯小涓
敖 超 彭 澎 吴文莉 梦 野 李学辉 张存学 王亚楠 韩银梅
赵元文 秦安江 李小重 张玉国 高万红 毛 竹 洪 玲 周蓬桦
陈 涌 康 桥 李 骏 姜莉莉 凌伟清
第十二届学员名单(55人)
林 华 贺西格图 娜恩达拉 孟代红 德纯燕 张 雁 李艳杰
钟一林 孙玉民 金清华 谢根秋 潘红日 谭自安 杨衍瑶 严风华
苏 凯 李荣国 张时胜 陶玉明 唐 洁 刘玉红 纳张元 乔 丽
孙宝廷 许安举 李梦薇 玖合生 蔡晓龄 闵建岚 曹文彬 李金荣
罗荣芬 张 云 杨国庆 亚 伊 多布杰 次仁罗布 韦文扬 韦昌国
潘国会 杨秀刚 肖 勤 达隆东智 冯 岩 马学武 阿拉提·阿斯木
马旦尼亚提·木哈太 萨黛特·加马力 吐尔地白克·买买提白克
帕依祖拉 阿衣努热·杜拉提 赵康林 冶进海 东永学 马 毅
第十三届学员名单(52人)
宁民庆 郭丽梅 于 田 刘辰希 李绵星 王保忠 计文君 李 辉
宗利华 肖 睿 李丽萍 杨怡芬 王鸿达 肖慧敏 李洁冰 王秀白
韩子龙 杨 帆 许冬林 曹军庆 林秀美 沈 念 曹志辉 盛可以
黄金明 杨丽达 赵 瑜 王必昆 贺小晴 何长安 刘一澜 刘照进
周瑄璞 任 红 萧 云 郭 个 李进祥 李明华 刘 亮 黄丽荣
卢金地 林权宏 尹德朝 付秀莹 陈 军 伍 梅 顾 飞 曾 剑
戴守莲 金锦姬 杨则纬 方丽娜
第十四届学员名单(50人)
周晓枫 石松茂 孙 辉 何小燕 刘建东 韩思中 尉 然 王秀梅
王宗坤 张 渺 黄灵香 孙学丽 应湘平 赵福成 黄孝阳 李凤群
丁 利 欧阳娟 苗秀侠 王玲儿 练建安 毛 娟 彭晓玲 魏 微
潘莹宇 蔡 葩 胡性能 郭严隶 次 旦 央 宗 龙志敏 高 鸿
邹弋舟 熊红久 戴江南 张毅静 曹宏波 刘永涛 才 凡 张玉成
杜文娟 朱玉华 秦锦丽 郭金龙 尹顺国 辛 茹 卢一萍 阮德胜
马 娜 周 迅 汪 洋
第十五届学员名单(51人)
冯啸然 季晓涓 徐则臣 余 馨 张小伟 杨全喜 忻尚龙 王常芳
恩克哈达 洪 英 刘政波 叶丽隽 刘建国 李新勇 杨晓华 樊建军
赵 蓉 王少兵 陈婷筠 郑 朋 李 刚 余 思 符国海 吕 翼
李 兰 宋 燕 曹 永 丁德文 郭晓琦 朱子青 杨 咏 傲 登
王 晖 李金桃 刘 亮 李 炜 徐 峙 鲍 捷 邹元辉 吕 铮
王 凯 王 甜 赵 雁 姚 摩 邰茂光 朱文颖 王新军 肖江虹
斯继东 陶丽群 曹 潇
第十六届学员名单(44人)
艾斯克尔·艾合买提 甫拉提·阿不力米提 艾尔肯·热外都拉
伊力亚·阿巴索夫 依布拉依·尼亚孜 帕尔哈提·加马力
阿不都艾海提·阿不都热西提 狄力木拉提·泰来提
热沙来提·买尔旦 伊里达娜·阿不都热依木 布沙热木·依明
努尔亚·艾哈满提江 铁来克·依不拉音 巴赫提亚·巴吾东
艾力亚尔·肉孜买买提 凯沙尔·克尤木 阿曼古力·努尔
亚森江·吐逊 玉苏甫·艾沙 色依提·提力瓦迪 迪力夏提·克依木
依明江·塔吉 木合塔尔·库尔班 克然木·依沙克
阿依加玛丽·买买提 多力坤·艾力 扎克尔江·米吉提
加依尔别克·木合买提汗 阿依努尔·毛吾力提 哈那提古丽·木哈什
江娥·阿布勒哈米提 库拉西汉·木哈买提汉 丽娜·夏侃
玛力古丽·巴拉汗 朱帕尔·阿比里哈孜 郭永瑛 郭小平
巴格特·阿玛别克 萨黛特·加马力 韩阿利 苏德新 索苏尔
古丽莎·依布拉英 阿尼拉·阿依丁
第十七届学员名单(51人)
付文顺 王震海 蒋信琳 蔡 楠 董俊英 陈春兰 马素芳 柏祥伟
祝红蕾 王樵夫 张艳荣 吴文君 何凯旋 申赋渔 朱杏芳 纪洪平
陈蔚文 赵宏兴 陈旭红 钟红英 聂元松 韦 君 龙 琨 李孟伦
陈 鹏 孟学祥 李钢音 王晓云 侯 波 严英秀 陈 漠 马占祥
杨秀珍 高春阳 董志远 郝炜华 张开平 洪 梅 郭志凌 周飞飞
崔美兰 刘广雄 蒋彩虹 钱玉贵 齐 帆 逯海田 裴志海 王 龙
刘春凤 格绒追美 多吉卓嘎
第十八届学员名单(49人)
邓晓燕 冯 昱 傅泽刚 葛 芳 郭金达 郭金梅 郭美艺 韩丽敏
韩小英 何贵同 何红霞 黄 华 黄陆军 冀海莲 贾文清 李成恩
李金荣 李向荣 李晓敏 李燕蓉 李颖超 林 莉 刘 丽 刘克中
刘紫剑 茜吉尔 沈 钰 沈明珠 宋庆莲 孙桂丽 孙世群 孙志保
汤红英 王 君 王晓旭 王雪珍 阎强国 杨卫东 杨蓥莹 尹守国
曾秀华 张功林 张海芹 张雅琴 张祖文 郑小霞 周春生 朱继红
邹 蓉
第十九届学员名单(50人)
孟 飞 崔 健 李海慧 曾维惠 唐慧琴 常聪慧 曹向荣 王国伟
奚同发 李发成 王萌萌 赵耀东 安美英 苏 玲 李建新 苏沧桑
梁 帅 葛 芳 李松花 喻 虹 郭明辉 朱朝敏 黄江嫔 赵燕飞
于爱成 杨仕芳 乐 冰 马艳琳 杨 虎 周文琴 史映红 徐必常
祝雪侠 王妹英 李满强 刘慧敏 曹海英 郭守先 毕 亮 董立涛
李 伟 邹彩芹 杨秀玲 付久江 郭瑞雪 陈 桥 王 毅 胡松夏
侯健飞 胡金岚
第二十届学员名单(49人)
石一枫 张建云 杨 康 王梅芳 杨凤喜 尚 攀 孙 瑜 王夫刚
许烟华 郭广泉 迟静辉 张鲁镭 黄哲贵 张建祺 刘凤莺 曹景常
杜 青 李春红 宋春芳 王永盛 张幸福 刘绍英 纪红建 吴 君
谢友义 胡红一 吕小丹 毕增堂 张 历 赵卫峰 霍林楠 马包强
毕 然 刘汉斌 龙仁青 刘 涛 刘向莲 彭文瑾 尹 航 王 玮
赵 莽 王洪刚 周 鸿 周承强 温 青 王凤英 李新文 陈艾阳
徐向群
第二十一届学员名单(50人)
张瑞江 霍 君 张冠仁 杜雅熙 于忠辉 张乐朋 孙青瑜 邢庆杰
郭岩君 贺 颖 高鹏程 薛喜君 杜怀超 于德北 王彦山 项丽敏
郭晶晶 蔡伟璇 余 红 林汉筠 潘小楼 王海雪 黎明泰 姜东霞
张 芳 赵 殷 程 静 牛宏岐 杨 鹏 黄文生 刘 雯 葛瑞英
李 云 吕天林 孙大顺 任海青 李 蚌 严 荣 杨献平 钟法权
赞 歌 孙学军 蔡晓航 罗 英 李庆和 向 娟 曹 毅 聂勒希顾
尼玛次仁 扎西东主
第二十二届学员名单(50人)
黄 雯 李子胜 谢雨妤 王秀云 胡 茗 岳占东 司玉亮 王月鹏
赵先峰 聂 芳 黄咏梅 王若楠 储成建 王 剑 何立文 张 静
谢络绎 黄水成 邓朝晖 刘迪生 林 虹 莫晓鸣 高 专 周 强
周汝贵 陈桂芝 王 军 曹 洁 杨永康 李 健 张 涛 马金莲
李万华 段海晓 贾文成 薛晓燕 顾晓蕊 曹建川 刘能英 李哲强
刘 萍 周志方 汪 瑞 翟营文 刘清梅 郭香玉 王炜炜 马朝霞
魏立军 金玉洁
第二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48人)
刘美兰 邢 瑜 邵江红 朱凯芝 王 娟 旷胡兰 王红心 谢沁立
刘江红 李 阳 韩秀媛 刘晓霞 王陆陆 梁乃丹 黎冬桂 聂 耶
陈庆思 田 湘 刘庆玉 耿一东 李德合 张运修 周孟杰 朱东锷
周 旋 陈伟生 朱建平 郭海滨 孙星峰 石天祥 王永林 初曰春
邓四林 赵德印 梁路峰 杨元礼 张运雁 颜永江 胡 杰 邓醒群
王志云 张 弛 王旗军 贾新成 孙可智 赵 健 宋占宇 王向明
第二十四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60人)
丁晓平 张子影 刘标玖 马 娜 赵 雁 王国平 李琭璐 张兆杰
戴荣里 马冬玲 杨 旋 曹玉霞 杨秀丽 陈丽伟 张仲全 张天国
王晓云 黄立轩 赵 锐 曹永胜 朱珊珊 连忠诚 朱海坤 余 艳
谭培战 王清玉 袁瑰秋 段爱松 唐 云 冀卫军 王 蕾 李朋霞
陈 芳 李国彬 田 静 蒋淑芬 郑旺盛 高艳国 王书艳 刑小俊
范怀智 许 珊 戴巧珍 汪 璐 王东君 钟日胜 李卫星 杨春风
黄 冰 李 方 申广志 鲁 焰 郭晓红 陈茂慧 辛 茜 王 琰
程雪莉 周大文 张建国 王立民
第二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42人)
小鬼儿儿儿 血 红 何常在 庚 新 萧瑟郎 林海听涛 花千芳
愤怒的香蕉 南朝陈 梅子黄时雨 凿壁小妖 三戒大师 夏言冰
蝴蝶蓝 孑与2 泛东流 流浪的军刀 庄毕凡 骁骑校 失落叶
流浪的蛤蟆 无罪 乱世狂刀01 胜己 雁九 石三 牛凳 苏小暖
仙人掌的花 顾七兮 紫月君 心在流浪 黑暗中的鲨鱼\聂昱冰 殷寻
简墨 青枚 最后的卫道者 叶非夜 夜十三 若雪三千 冷馨儿
携爱再漂流
第二十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50人)
丛治辰 罗广才(罗虹) 崔立秋 阎秋霞 鲍丽丽 王宁(晓宁)
战宇婷(重庆森林) 叶君 姜超 项静 周卫彬 郑翔
王晴飞 宋智明(南宋) 孙书文 刘晓彬(洪老墨) 晏杰雄(晏来)
孔会侠 吴佳燕 申霞艳 张柱林(柱子) 普布昌居 周明全 王鹏
叶淑媛 程强(成琼) 高丽君 王敏(伽蓝) 崔胜利 徐仲佳 周航
索良柱 王彦(燕尔) 李少武(枭翔) 赵兴葆(赵逸之)
郑建(巴布) 陈立新(苏北) 王晓琳(林牧) 郑润良
李向阳(向阳) 傅强(傅逸尘) 徐刚 饶翔 张晓琴(采薇)
朱钢(北乔) 刘涛 李墨波 张丽军 舒晋瑜 黄德海
第二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52人)
张颐雯 杨 荣 王志新 武小森 陈克海 杨易唯 贾翠霞 肇 夕
王 薇 刘云开 陈元喜 史佳林 蔡晓妮 李慧萍 王永华 陈 健
郭玉芳 李春风 杨 莉 鄢 莉 陈婉清 奉荣梅 徐 东 吴小刚
郭义中 吴佳骏 王剑平 王 宁 魏建国 王玉国 王丽一 闻玉霞
孙 伟 陈琼枝 秦延安 冷 冰 郑 洁 兰宁远 李潇潇 吕政保
季 伟 胡俊杰 黄桂华 李晓晨 佟 鑫 蒋爱民 张 菁 赵文广
曹雪萍 安殿荣 谢建平 郑建华
第二十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42人)
衣向东 李 浩 李骏虎 杨全喜 邵 丽 刘玉诚 宗利华
戚慧贞 王方晨 于晓威 刘政波 陈集益 郑晓泉 斯继东
鲍优娟 应湘平 黄孝阳 蒋 峰 任林举 范晓波 杨 帆
林 岚 谢宗玉 马笑泉 沈 念 王世孝 黄金明 陶丽群
贺小晴 周瑄璞 杨则纬 赵剑云 邹弋舟 李学辉 尼玛潘多
王 族 杨 咏 柳建伟 文清丽 王 凯 曾 剑 邰茂光
第二十九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54人)
李素红、刘景松、韩瑞娟、刘荣书、李心丽、李樱桃、常 君、翟景华
曹立光、徐俊国、赵昌西、钱利娜、张 琼、沙玉蓉、邱贵平、钟秀华
宋述增、杨 袭、李清源、舒辉波、余海燕、陈夏雨、王威廉、陆辉艳
吴开贤、徐 庶、徐肇焕、王金霞、张 麟、窦红宇、索 穷、徐祯霞
梁积林、华多太、赵 峻、李丹莉、张 芹、王 昆、刘稀元、朱旻鸢
宋明珠、刘志威、刘将成、何 鸿、罗张琴、吴文奇、郝随穗、申瑞瑾
邓洪卫、孟小书、黄红艳、沈俊峰、俞 胜、赵艳萍
第三十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儿童文学班)
周 敏 周小英 于海霞(柳岸花溟) 宋晓燕 侯建臣 崔昕平
许廷旺(溢水) 马士军(马三枣) 张忠诚 窦 静 秦萤亮
唐灿辉 庞婕蕾 沈习武 徐 玲 丁勤政(小河丁丁)
王 路(在南方的毛豆) 邢思洁(流萤) 谢 鑫 李晓玲(晓玲叮当)
曾金花(金朵儿) 曹 娟(米吉卡) 莫问天心 周志勇
彭绪洛 周 静 陈开斌(陈诗歌) 陈丽虹 方世飞(柯渔)
刘泽安 廖小琴(麦子) 易 迪 尼玛顿珠 张 军(小高鬼)
曹雪纯 张 琳 唐 明(张小西) 黄 山 申哲国(喜允)
潘红亮(雁阵) 来卫东(东郭冰冰) 张晓楠 吕 悦(筱枫)
李生卫(一轮) 左 眩 史 雷 史伟峰(苇枫) 彭 扬 汪玥含
尹 超(超侠) 叶显林(一目) 吴祝蓉
第三十一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诗歌班)
徐现彬 段建月 孟领利 刘秀峰 姚江平 张常春 李维宇 赵亚东
徐云志 王继红 张巧慧 王国侧 黄学红 江 汀 林雯震 林典铇
林宗龙 田晓琳 陈 亮 王晓华 夏海涛 崔宝珠 胡 宇 刘代福
周小娟 罗玉珍 黎启天 钱如兰 宋桂兰 唐 力 吴 艳 陈德根
王 丹 熊家荣 王文昌 马宏亮 成 路 李 丽 武强华 陈剑冰
周 蕾 姜念光 朱 明 程向阳 蒲素平 刘 勇 张 洁 程 琳
任西波 崔完生 吴群英 欧阳田军
第三十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
仇秀莉 李 蕾 孙晓燕 张 萌 孙 峰 侯伊霖 赵 凯 李荣茂
赵仁庆 徐亦嘏 张 健 周如钢 朱斌峰 徐小泓 曾文辉 刘爱玲
田 君 喻 进 周玉梅 潘绍东 王哲珠 谢小灵 刘俊昌 王晓冰
张 兵 雍 措 杨 丽 何增华 陈茂兴 贾浅浅 范墩子 黄 璨
邢永贵 马 悦 唐荣尧 赵 勤 陈 末 王东江 曾 皓 罗元生
王少勇 陶 珊 康玲玲 穆蕾蕾 张富遐 任茂谷 李连杰 王法艇
雷舒华 帕提古丽 董夏青青
第三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52人)
倪竹仙 陈艳敏 汤 晖 秦海霞 陈 晨 陈莉莉 周水欣 程 煜
张晓云 胡 岚 汪 彤 吉建芳 李兴艳 钱根霞 李燕燕 袁 瑛
赵 娜 陈丹玲 杨静萍 次仁央吉 张丽萍 姜雪梅 林淑英 韩芝萍
沈文慧 周 草 文 欢 陈海强 马国福 成向阳 周华诚 黄军峰
才让扎西 马 亮 魏建军 曾 散 洪 鸿 李 云 逯春生 于永铎
洪忠佩 杨仲凯 代敦点 於中甫 梁晓阳 周 伟 赵 伟 郑 雄
张军东 陈楫宝 朱成玉 张雄文 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窸窸窣窣
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
如唱民歌的苦金、《看守所长手记》广东彪哥——汶溪、南方狼——李骏、《透明的女性》毛竹、一位文学的摆渡人、张守仁老师、赤峰组织部来的李学江............毛竹、康桥、银梅、冯小涓等充满灵性的一些个才女。是个见难相帮、帮人帮彻的热心人,她很珍惜和同学的这段缘分,这些平时一支笔去写别人、塑造人的人,被自己的同学摹写,想必也是能够接受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院纪事”就不是周习一个人的记忆,或可成为鲁十一师生们的共同记忆。当然,这种记忆可以在个人的心屏上回望、扩展、放大、延伸,从而使《鲁院纪事》引起了社会热烈的反响。
网站首页文学资讯名家访谈文学评论关注争鸣文学原创青年方阵民间语文校园风景中华国学书画名家诗词歌赋图书出版中作影视时代风采盛世收藏推介研讨影视资讯艺术世界百杰大展
首页 > 文学资讯 > 周习《鲁院纪事》研讨会发言纪要正文
周习《鲁院纪事》研讨会发言纪要
2015-05-25 11:15 来源:作家报 作者:作家报
摘要: 周习《鲁院纪事》研讨会发言纪要。
李一鸣(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著名散文作家):各位专家,各位朋友,今天下午在鲁院我们举行周习的《鲁院纪事》研讨会。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对记忆的复习和构建,鲁院记忆,进入了我们很多的鲁院学员的文学书写之中,周习的《鲁院纪事》,出版之后引发了很好的反响。今天的研讨会,是由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秘书处和作家报社主办,鲁院学生写鲁院议鲁院赞鲁院,研讨,这应该是很有意味的,很有意义的事情,现在由专家发言,首先请王宗仁老师讲话。
王宗仁(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鲁奖获得者,著名军旅作家):周习在她这本书里面,主要写了一大批鲁院同学,这个东西是很不好写的,几十个人,几十个同学,你要把它写上十个、八个,或者是稍微多一点,都有可能,要写好也可能还可以,但是写几十个人,你要写出每一个人是每个人,这个比较难了。这对我们的作家有借鉴的东西。
周习在她的这本书里面写到每个人的时候,都是用不同的方法写,她不是那种平面的平铺的写,变着方法使这个人立起来,凸显起来,我满佩服周习的,她自己有比较繁忙的工作,又写作,还写长篇小说。她在济南工作,还关心县里的文学创作、县里的作者,她的根还在那里,还连在那里,所以我觉得她能写出好的东西。
李师东(《青年文学》杂志社社长,著名评论家、编辑家):我很有幸成为咱们鲁院每一期的老师。
今天开周习的作品研讨会,更加亲切了。周习那个时候鲁院还在十里堡那边,抓阄的时候,我很荣幸抓上了周习还有小欧晓娟周小影还有西门,写一篇很容易,但是这么把这些人都写出来,那就说老实话比较花功力的,说明周习本身在没来鲁院之前,对生活非常用心,到了鲁院以后,她所见所闻都想记下来,这是她的认真,同时我感觉这是对文学的用心和认真。
在座好像有不少是周习的同学同伴,一块再分享周习的创作成果,同时也在回味当年的情意,祝我们大家在鲁院对文学有更深刻的理解,尤其周习,文学创作有更大的成绩。
红孩(中国散文学会法人代表、常务副会长、著名散文作家):我很有幸在2003年的下半年参加了第二届主编班的学习,在鲁院的日子,怀念的记忆文章,那个我全看过,因为我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了解,很多是从那个书籍和资料里查到看到的东西。
所以说看到了周习的这本书《鲁院纪事》,感觉很亲切,把在这个班学习的经历写下来了,对于自己是一个纪念,对于自己的班的同学是一个纪念,作为鲁院是一个纪念,对于想来鲁院学习的人,是一个很好的参考的东西,
我觉得这样的书,对于了解鲁院,了解生活还是有帮助的。
张富英(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副主席,《作家报》总编辑):作为这次研讨会的组织者和主办者,首先感谢大家的莅临,和周习认识将近20年了,据我的了解,她做人非常低调,许多公开的宣传的事都是在我们的一再催促下才举办的。这次本想搞一个小型的座谈会,没有想到一旦定下来,就由不得我们了,特别是在鲁院的重视下,升格为研讨会。
周习的《鲁院纪事》,除了她是有心人,我觉得更是一种勇气,一种担当,这不仅是对鲁院的一份珍贵礼物,对广大热爱文学创作者,也是开卷有益的一本好书。
即兴一首与大家共勉:学步蹒跚自田间,友人方家多励勉;笔耕不辍终有成,玉壶冰心寄鲁院。
郭艳(鲁迅文学院教学部主任、文学博士,青年评论家):周习作品我看了,感觉特别温暖,仅仅祝贺还是不够的,我感到了鲁院学员对于鲁院浓浓的情意,这种情意对于写作者来说,是对记忆的一种重温,《鲁院纪事》,就是记录了很多作家过的文学生活,这种文学的生活,可能某种意义来说,对于我们的心灵,对于我们日常比较机械的,可能充满压力的现代生存是一种减压,也是一种回归,这种回归可能是《鲁院纪事》这本书对于当下散文写作,从意义上来说,可能是反映了一种共通的,对于脱离日常的精神生活的回归,
最后祝贺周习,欢迎各位回到鲁院。
孙吉民(鲁迅文学院教学部主任、文学博士,青年评论家):首先我还是向周习由衷的祝贺,她能够将不长不短4个月的学习生活,呈现为一本厚厚的一本书,供鲁十一共同回忆生活的美好。同时感谢周习,用这本书进一步加深了鲁十一刻在鲁院的印迹。
周习给我的印象,就是特别的真诚、善良,是朴实、善良、热心,重情,细心的人,她是鲁十一里面给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我最感谢的人之一。我认为只有深厚的情感,才让她记忆不忘,历久弥新,对鲁院这种浓浓的感恩之心,深厚友情,难忘之情充斥在作品当中。
我看了序言,最后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好,且待时光,希望用这四个字看周习。
陈涛(鲁迅文学院办公室主任、文学博士,青年评论家):今天参加周习的研讨会,挺荣幸的,也想通过阅读这本书让自己有了一个机会,对于自己应该是6年前的鲁院时光重新做了一种回顾跟打量。我当时真是捏了一把汗,我觉得写这个东西难度挺大了,难度第一要写这么多人,每个人都写,这么多人每个人特点不一样,第二个这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刚才这些老师谈了,这些书贵在一个真,真诚真心,再就是真实,真实本是原生态的东西,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真实是一种力量,
最后我再次祝贺并感谢,能够借着这个机会,让大家再一次能够重温这段时光。
孙书文(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文学评论班学员,青年评论家):《鲁院纪事》是对鲁院的回忆,有老师、同学、食堂的师傅、一系列的人物,这是一个非常立体的特殊的文本,这里面是真情真实都融合在里面去了。因为本身特殊性,决定了文本的特殊性,好多同学的诗,好多同学对于同学的看法,放在里面,这本身是给你的文本形成一种呼应,融合到里面去了,它是一个别样的当代的文学史了,不是对作品的评价,而是文学史的东西,这个东西是对我们的样板性的文学史一个非常好的补充。给我们这些师弟师妹们提供了范本,对于鲁院的记忆都融合在里面了。
康桥(济南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我原来想,我是一个为了文学可以舍弃生命的人,但是当后来我把周习同学的《鲁院纪事》再翻了一遍的时候,我觉得她比我还要热爱。她爱校领导,爱每一位老师和同学,甚至连鲁院的看守大门的那个师傅,以及食堂的师傅们,她都喜爱,而且学校里的每一棵树,她都观察特别仔细,所以每个人都写到了,而且我们生活中的细节她也写到了。《鲁院纪事》,不仅仅是写的同学,也在试图刻划这种鲁院、鲁院精神对每一个人的影响和渗透。我说你出手好快,她说这是在鲁迅文学院学来的,鲁迅文学院对她一生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在此祝福周习。
徐峙(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我是周习的娘家人,感谢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秘书处、作家报社,还有鲁院,对于我们国土系统的作家给予这样的重视和这么高规格的推荐,表示感动和感谢。
周习写这本书应该是很苦的差事,要把每个人的细节写出来非常难,我现在想起鲁院记忆已经支离破碎了,如果没有这样一本书,很多事情,我都已经开始变得模糊了,在记忆模糊的地方,周习做了这么一件事情,她让大家记忆重新变得清晰起来,我觉得是一件有功德的事情。尤其是特别佩服她对里面的细节,她怎么记得那么清楚,写得非常生动,我觉得她的记忆力还有她的观察能力非常让我佩服。
如果提一些什么想法的话,我觉得我还想看到,我们对于鲁院实际上有个魂在这边,这个魂写得还不够。
李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军旅作家):我发现在鲁院大家都有一些不同的想法,但是离开鲁院有一个共同的就是怀念、想念、思念。周习带着一种感恩的心情,感动的心情写每一个人,我觉得看了以后非常感动,周习的《鲁院纪事》,回忆每个同学的音容笑貌,感觉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之间,还有这样一帮有文学理想的人,心里面涌起来的是温暖,是对鲁院各位老师的感激,是对人生暖暖的、浓浓的、柔柔的回忆,充斥着我们的世俗的内心,让我们觉得生命有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展现和丰富生活的憧憬。
感谢周习,希望你在以后的创作中,有更大的成就。
毛竹(中国石油作家协会常务理事,知名女作家)我觉得周习这本书,是我们鲁十一的一个清明上河图,像工具书一样的,那时发生了什么事,拿出来翻一翻,鲁十一的人首先很感谢周习的,没有这样一本书,把我们54个同学放在一本书里面,就没有一本书让我们可以能够作为一种坐标一样的。这个书就是献给所有的在座的老师,献给鲁院,献给我们整个中国文坛的鲁十一的名片,谢谢各位老师。
索良柱(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文学评论班学员,青年评论家)周习的《鲁院纪事》我拿到手翻特别有感觉,特别吸引你看下去,后来我仔细看这书其实很有味道,对我来言,有一个很大的收获,我会特别的珍惜接下来剩下的在鲁院的时间,因为这个时间已经过了一半。从这个书里面很感性的深刻的感受到对鲁院的分量,我们到鲁院的时候,可以说是进入了中国文学的现场。有一个小的建议,不应该是在毕业那天送别打住了,这个班同学毕业之后还有来往,鲁院的精神,或者说这段学习对人生是有深刻影响的,我总感觉缺一部分。我觉得历史写了,抵达的现场写了,毕业以后的未来呢?
黄德海(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文学评论班学员,青年评论家):散文基本上是两个方向性的,一个是进展性的,一个是延展性的,进展性的比较好理解,就是说像周习老师在鲁院毕业以后,经常会说这是从鲁院学习的,那是从鲁院学习的,在鲁院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进步,这个进步的过程不是一开始就停止的,而是一直进步。另外一个延展性,就是比如说我们对于一个人的认识,如果没有鲁院把我们聚在一起,我们就是在纸面上的认识,等有一天我们再坐在一起的时候,这个人就生动起来了,这本书在进展性和延展性都做得特别好。
感谢周习大姐的书,感谢鲁院的培养,感谢大家给我一个机会。
项静(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文学评论班学员,青年评论家):我也是很认真地看了周习师姐的《鲁院纪事》我特别喜欢这个题材,她选择的题材特别好,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一方面是现在非虚构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形式,也是特别值得书写的,这是一群文人的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样本。
李桂华(《寿光日报》社编辑主任,山东寿光作协副主席):我觉得今天我们来自家乡基层能够坐在中国文学的最高殿堂,非常感谢周习,她确实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一个榜样。
我读完了《鲁院纪事》觉得鲁院绝不是白上的,从很多大师都给周习的作品指出了很多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确实为她感到高兴,这么多高水平的老师们帮她提升,她用高水平的创作回去指导我们,我们也是很有福气,我们祝周习更上层楼。
毛晓春(中国文联《神州》杂志社副社长,散文作家、书法家):我看了周习的《鲁院纪事》,不能不给山东人说好话,这本书散淡之中透出深情,貌似很散淡,但是有深情,尤其是细节的把握和选择,从《鲁院纪事》里面,看到鲁院的精神,看到学者的精神,看到时代的精神。
王瑕(《潍坊日报·今日寿光》主任编辑):我和周习是从寿光作协成立时候认识的,她给了我很多的指导,她这个人内心坦荡,非常真诚、热情、善良,我今天主要是来学习的,别的不多说了。
祝雪侠(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秘书长,《作家报》副总编辑):今天来到鲁院,我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两年前的春天我在这里毕业的,感谢周习师姐让大家今天相聚在这里,鲁迅文学院是我们学员内心最神圣的殿堂,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位善良纯朴的师姐对文学的热爱,对鲁院的情感,我们为自己曾经是鲁院学员而内心深感自豪,愿周习师姐《鲁院纪事》研讨会圆满成功,创作取得更大的丰收,谢谢。
周习(中国作协会员,国土资源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作协全委会委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一届高研班的学员。散文集《鲁院纪事》作者):先给大家鞠个躬,谢谢。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文学朋友们,尤其是亲爱的鲁院,亲爱的李一鸣院长和我们在座的各位鲁院老师和没有在座的老师,我都非常感谢,我发自内心的感谢这个学校给我们的帮助和支持,感谢各位文学界的朋友和各位老师,像王宗仁老师,红孩老师,李师东老师等等,这些我的文学前辈,都对我的这个作品提出了非常独特的,非常中肯的鼓励,对于一些很明显的缺点,也非常真诚的提出来,我非常感谢。还有各位在座的评论家,我觉得他们都非常有思想,说得非常到位,有一些东西,我反复思考,没有悟出来的东西,今天我一下子好像是透明起来,清晰起来,所以我在这里,也是表一个态,如果再版的话,我会争取每一位我写到的老师的意见,争取达到一个高度。
再一个今天要感谢《作家报》全体朋友辛勤的努力办了这么一个非常高水平的研讨会,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想几个人坐一起聊聊就行了,没有想到鲁院对我这么重视,对普通的学员这么重视,所以我代表个人,代表我们所有在鲁院学习过的学生,对我们母校致以深深的敬意。也感谢今天到会的各位领导和朋友,你们在百忙当中牺牲了休息时间,参加普通写作者的会议,我是永远不忘的,非常感谢。也感谢每一位付出辛勤努力工作的媒体朋友和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谢谢大家。
李一鸣:好,今天下午鲁院迎来了它的学员带着描写鲁院的作品回到娘家来汇报,今天是一个文学会,也是一个亲情会,关心她的人和她关心的人相聚在这里,凝成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下午,温暖的时光,难得的机会,大家谈人谈心灵谈精神谈过去谈未来,大家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期望,感谢周习,祝福周习,祝福鲁院,祝福中国文学。
我宣布周习《鲁院纪事》研讨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论文名:《知名女作家周习的散文集《鲁院纪事》研讨会在鲁院文学》 |
(原创剧本网)作者:梁卫山 |
|
中国国际剧本网论文创作室专业代写各种论文,代发各类论文。 QQ:719251535 |
知名女作家周习的散文集《鲁院纪事》研讨会
在鲁院文学院举行社会反响热烈
梁卫山
鲁院文学院第十一届高研班学员、知名女作家周习的散文集《鲁院纪事》研讨会,在鲁迅文学院这一国家级专招中青年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理论家、文学编辑家和文学翻译家等的最高学府举办,中国散文学会、《青年文学》杂志社、中国文联《神州》杂志社、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作家报》、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诗人笑琰、青年文学评论家郭艳、孙书文、索良柱、黄德海、项静、孙吉民、陈涛,青年作家徐峙、康桥、毛竹、李骏、祝雪、王瑕、李桂华等和媒体记者参加了研讨会,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著名散文作家李一鸣主持了研讨会,从而引起社会热烈的反响。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周习是一位长篇小说女作家,目前已出版长篇小说《婚姻危机》、《少男少女》、《土窑》等三部,若干中短篇小说在《中国作家》、《当代小说》等报纸杂志发表,在主攻小说创作的同时,她还出版了散文集《心绿》、《鲁院纪事》等,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协理事、秘书长、山东省作协全委会委员。丰厚的创作成果也为她带来了诸多荣誉,她的作品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泰山文艺奖、宝石文学奖、冰心散文优秀作品奖等。2010年3月,周习走进鲁迅文学院,作为第十一届高研班学员,接受了更为全面、系统的文学创作培训。
《鲁院纪事》是周习的第二本散文集,也是我国文坛少见的“作家写作家”的散文作品集。一部24万字的作品,把鲁院高十一班的学员、老师、院长一一描述,作品既有基于理性缕析的厚度,又充满广度的开阔感,周习对鲁院、对鲁院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对与文学有关的一切事物都怀着敬重,而内视自己,她却像一根匍匐在大地上的藤,低调前行,远离华丽。是一个鲁院学子的心灵吟唱,散文名家王宗仁在《鲁院纪事》的序中寄语周习:且等时光!周习也用自己的创作实力为鲁院带来了荣耀。
鲁迅文学院是全国乃至国际文学爱好者心目中的神圣殿堂,也是全国乃至国际文学爱好者憧憬和向往的地方。周习2009年3月得省作协推荐,幸运地走进了鲁院的课堂。也许,从她迈进鲁院的校门开始,她就有了某种准备,冥冥中有种力量推动她观察、思考、采访、积累,使鲁十一的学员们和相关的领导老师,还有她新结识的师友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她的书跟我们读者“见面”了。周习带着山东人的鲠直、豪爽、义气,真诚地与她的作家同学交往,友好助人,对同学们尽其所能地进行帮助,从而架起了心与心的“桥梁”,有了很多交心换心的朋友,可以走近他们,走近他们的文学人生,阅读他们,走近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付之笔墨,传神地捧给她的读者。
《鲁院纪事》全景记述了鲁十一班的作家们,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可以说“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神圣的文学事业“走到一起来了”。在周习笔下,她的同道是一群文学精英,文学精英是族群,他们在融融的学习氛围中一起学习交流。可在这个容易将人“高度同化”的“作家班”里,如何写出作家的个性,就需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写小说的周习具备了这一“打量人”的能力,从而创作完成了《鲁院纪事》。在她的文学苦旅中,有鲜花,当然也有荆棘,她勤奋笔耕,先后推出长篇小说《少男少女》《婚姻危机》《土窑》,有了这个功底,她就有了“发现人物”的利器。在她笔下,顾坚的热心,蓬桦的豪侠,写得跃然纸上。《大哥顾坚,二哥蓬桦》,她是带着对两位兄长的尊重和崇敬去写的。如周蓬桦在同学们的怂恿下,与她结拜“金兰”,撸起袖子一声“拿刀来”的吼喝,让我们见识了另一个蓬桦。蓬桦醉酒,顾坚总是那个照顾他的人,背过他,扛过他,不离不弃。鲁院组织学员去井冈山进行社会实践,蓬桦因为有事留下来,顾坚怕他孤单,忍痛割爱选择留在他身边。写他们二人的篇幅小,他们却是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杜撰也罢,真事也罢,蓬桦讲逸闻趣事,带着调侃、诙谐、风趣的口气,给同学们带来了开心,活跃了气氛。
周习来自国土资源系统,她深深地爱着脚下这片丰饶的土地,她是一个大地的歌者。她的写作是“贴着大地”的书写,这种写作是“有根”的。这就定准了《鲁院纪事》的基调,它不是“小儿抚摸”“小众抒情”,是“大众情怀”——作者心里是牵系社会、牵系人民的。在周习笔下,《鲁院纪事》是“大记事”,主题是宽泛的,容量可以放大。这里面不仅有她的学习交友的真实记录,更有同学各具情态的描述,还有对师长的尊敬,如对全国作协主席铁凝的美好印象,对关心她、关注她、支持她、扶持她的白描院长的感恩,对散文家张守仁的悉心点拨的感谢,写得以情感人,读之不舍。
《鲁院纪事》使我们认识了鲁院这一国家级专招中青年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理论家、文学编辑家和文学翻译家等的最高学府,也知晓了鲁十一班的作家们,可以宽泛,周习就用26个英文字母排序,巧妙地把同学或者师友“合并同类项”,各大题下设分标题,得以从容的将她所想写的人和事写出来,写到位,条理清楚,不枝不蔓,如唱民歌的苦金、看守所长手记、广东彪哥——汶溪、南方狼——李骏、透明的女性——毛竹、一位文学的摆渡人——张守仁老师、赤峰组织部来的李学江,还有毛竹、康桥、银梅、冯小涓等充满灵性的一些个才女。是个见难相帮、帮人帮彻的热心人,她很珍惜和同学的这段缘分,这些平时一支笔去写别人、塑造人的人,被自己的同学摹写,想必也是能够接受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院纪事”就不是周习一个人的记忆,或可成为鲁十一师生们的共同记忆。当然,这种记忆可以在个人的心屏上回望、扩展、放大、延伸,从而使《鲁院纪事》引起了社会热烈的反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