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女作家周习的散文集《鲁院纪事》研讨会
在鲁院文学院举行社会反响热烈
梁卫山
鲁院文学院第十一届高研班学员、知名女作家周习的散文集《鲁院纪事》研讨会,在鲁迅文学院这一国家级专招中青年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理论家、文学编辑家和文学翻译家等的最高学府举办,中国散文学会、《青年文学》杂志社、中国文联《神州》杂志社、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作家报》、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诗人笑琰、青年文学评论家郭艳、孙书文、索良柱、黄德海、项静、孙吉民、陈涛,青年作家徐峙、康桥、毛竹、李骏、祝雪、王瑕、李桂华等和媒体记者参加了研讨会,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著名散文作家李一鸣主持了研讨会,从而引起社会热烈的反响。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周习是一位长篇小说女作家,目前已出版长篇小说《婚姻危机》、《少男少女》、《土窑》等三部,若干中短篇小说在《中国作家》、《当代小说》等报纸杂志发表,在主攻小说创作的同时,她还出版了散文集《心绿》、《鲁院纪事》等,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协理事、秘书长、山东省作协全委会委员。丰厚的创作成果也为她带来了诸多荣誉,她的作品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泰山文艺奖、宝石文学奖、冰心散文优秀作品奖等。2010年3月,周习走进鲁迅文学院,作为第十一届高研班学员,接受了更为全面、系统的文学创作培训。
《鲁院纪事》是周习的第二本散文集,也是我国文坛少见的“作家写作家”的散文作品集。一部24万字的作品,把鲁院高十一班的学员、老师、院长一一描述,作品既有基于理性缕析的厚度,又充满广度的开阔感,周习对鲁院、对鲁院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对与文学有关的一切事物都怀着敬重,而内视自己,她却像一根匍匐在大地上的藤,低调前行,远离华丽。是一个鲁院学子的心灵吟唱,散文名家王宗仁在《鲁院纪事》的序中寄语周习:且等时光!周习也用自己的创作实力为鲁院带来了荣耀。
鲁迅文学院是全国乃至国际文学爱好者心目中的神圣殿堂,也是全国乃至国际文学爱好者憧憬和向往的地方。周习2009年3月得省作协推荐,幸运地走进了鲁院的课堂。也许,从她迈进鲁院的校门开始,她就有了某种准备,冥冥中有种力量推动她观察、思考、采访、积累,使鲁十一的学员们和相关的领导老师,还有她新结识的师友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她的书跟我们读者“见面”了。周习带着山东人的鲠直、豪爽、义气,真诚地与她的作家同学交往,友好助人,对同学们尽其所能地进行帮助,从而架起了心与心的“桥梁”,有了很多交心换心的朋友,可以走近他们,走近他们的文学人生,阅读他们,走近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付之笔墨,传神地捧给她的读者。
《鲁院纪事》全景记述了鲁十一班的作家们,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可以说“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神圣的文学事业“走到一起来了”。在周习笔下,她的同道是一群文学精英,文学精英是族群,他们在融融的学习氛围中一起学习交流。可在这个容易将人“高度同化”的“作家班”里,如何写出作家的个性,就需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写小说的周习具备了这一“打量人”的能力,从而创作完成了《鲁院纪事》。在她的文学苦旅中,有鲜花,当然也有荆棘,她勤奋笔耕,先后推出长篇小说《少男少女》《婚姻危机》《土窑》,有了这个功底,她就有了“发现人物”的利器。在她笔下,顾坚的热心,蓬桦的豪侠,写得跃然纸上。《大哥顾坚,二哥蓬桦》,她是带着对两位兄长的尊重和崇敬去写的。如周蓬桦在同学们的怂恿下,与她结拜“金兰”,撸起袖子一声“拿刀来”的吼喝,让我们见识了另一个蓬桦。蓬桦醉酒,顾坚总是那个照顾他的人,背过他,扛过他,不离不弃。鲁院组织学员去井冈山进行社会实践,蓬桦因为有事留下来,顾坚怕他孤单,忍痛割爱选择留在他身边。写他们二人的篇幅小,他们却是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杜撰也罢,真事也罢,蓬桦讲逸闻趣事,带着调侃、诙谐、风趣的口气,给同学们带来了开心,活跃了气氛。
周习来自国土资源系统,她深深地爱着脚下这片丰饶的土地,她是一个大地的歌者。她的写作是“贴着大地”的书写,这种写作是“有根”的。这就定准了《鲁院纪事》的基调,它不是“小儿抚摸”“小众抒情”,是“大众情怀”——作者心里是牵系社会、牵系人民的。在周习笔下,《鲁院纪事》是“大记事”,主题是宽泛的,容量可以放大。这里面不仅有她的学习交友的真实记录,更有同学各具情态的描述,还有对师长的尊敬,如对全国作协主席铁凝的美好印象,对关心她、关注她、支持她、扶持她的白描院长的感恩,对散文家张守仁的悉心点拨的感谢,写得以情感人,读之不舍。
《鲁院纪事》使我们认识了鲁院这一国家级专招中青年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理论家、文学编辑家和文学翻译家等的最高学府,也知晓了鲁十一班的作家们,可以宽泛,周习就用26个英文字母排序,巧妙地把同学或者师友“合并同类项”,各大题下设分标题,得以从容的将她所想写的人和事写出来,写到位,条理清楚,不枝不蔓,如唱民歌的苦金、看守所长手记、广东彪哥——汶溪、南方狼——李骏、透明的女性——毛竹、一位文学的摆渡人——张守仁老师、赤峰组织部来的李学江,还有毛竹、康桥、银梅、冯小涓等充满灵性的一些个才女。是个见难相帮、帮人帮彻的热心人,她很珍惜和同学的这段缘分,这些平时一支笔去写别人、塑造人的人,被自己的同学摹写,想必也是能够接受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院纪事”就不是周习一个人的记忆,或可成为鲁十一师生们的共同记忆。当然,这种记忆可以在个人的心屏上回望、扩展、放大、延伸,从而使《鲁院纪事》引起了社会热烈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