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邮箱:1050151929@qq.com
电话:15811463692
 相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巴山烟雨>>桑梓故土                       

探寻紫阳县渔溪河许家山擂鼓台崖洞石刻碑记(渔溪河是毛竹妈妈徐家的地盘,这片土地上世代生活着徐家与贾家两族人。因同 n祖母 ,故“徐贾无二姓不能通婚“
发表时间:2023/5/20 9:16:35     文章来源:贾学刚      文章作者:贾学刚     浏览次数: 412
 
 

 


探寻紫阳县渔溪河许家山擂鼓台崖洞石刻碑记

贾学刚
 
2019年12月28日,紫阳贾氏家谱编委会成员贾耀举、贾耀松、贾学新、贾学平、贾学坤、贾学刚一行,来到紫阳县高滩镇白鹤村(小地名许家山月亮地)贾氏老祖坟地,考察几座清代贾姓墓碑。在休息时,听附近一位六十多岁的徐姓村民叙述: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到他们坎下柴山砍柴时,发现擂鼓台悬崖上有一天然石洞,但石洞门口又被人为砌成石墙封闭,只留有供一人进出的小门。他怀着好奇的心,手抓崖藤,脚蹬石壁涉险进了石洞。发现洞内立有刻有贾姓的石碑一块。这一信息瞬间激起了我们一行人的好奇心:我们的那些先辈,是什么时候在如此陡峭的崖洞里立的碑?立碑是为了纪念什么?我们便计划等天气晴朗,做好充足准备后再来一探究竟。
陡峭的悬崖




2020年1月18日早上贾学刚便召集贾学坤贾学术带上高清照相机、安全带、安全绳和照明设备从紫阳县城出发,在路途上会同本地族人贾耀松和贾耀茂后直奔目的地。到达目的地附近我们找到知情人,了解了一些具体情况后,便去找寻这个崖洞。我们一行五人沿着本地砍柴人踏出的小径而下,路越走越窄,坡越走越陡,我们几个在城里长大的每走一步都得抓住周边的生长物才能前行。大概离崖洞还有三十米的时候,坡度几乎达到了90º。贾耀松和贾耀茂两位长辈,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不允许我们三个继续下去了。而他们继续下探,我们三人留在原地等候他们,并实实通过电话和视频保持联系。
筑有石墙的洞口






大约两个多小时后他们满头大汗的返回了,我们悬着的心也算落了地。稍作休息后我便迫不及待询问洞里面的情况,他们把拍摄的视频和照片逐一的发给了我,同时口述里面的具体情况——和我们分手后,他们便沿着逼陡的石壁,将安全绳一端固定好,各自再拴上安全绳相互拉拽进入了崖洞。崖洞内部基本平直,长大约有二十米,宽近五米,大概有一百多个平方。从内到外成锥形。洞口离山底一百五十米左右,离山顶五十米左右。居于山崖的上部,是一个易守难攻,极佳的天然防守隘口。洞内常年有水,基本可以容纳四五十人生活和乡勇防守。进入洞内十米左右的距离,靠左上部干燥位置立有石碑一块,内容是:“威靈顕應。聖言鬼神之爲德其盛矣乎誠載是言也兹因嘉庆二年天下作乱干戈四起焚殺并擄人民猶居水火之中也状者外散四方老弱轉乎溝壑者几千人矣凡我房洞之人䝉龍神之宏恩方淂家家清太户户平安凡民無恩酬报故立牌碑为古。本境洞府龍王尊神位。监生陶盛文、贾开先、贾开年、饒善×、于成×。大清嘉庆七年菊月榖旦。”大致意思是这样的:“神灵显应。圣人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这句话真是符合实际。因为嘉庆二年天下大乱,干戈四起,乱匪烧毁房屋,屠杀掳掠平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年轻力壮者为了躲避战乱便外逃四方,老弱病残的人逃避到山大沟深地方就有几千人呀!凡是居住这个山洞的人都蒙受龙神的宏恩庇护,才使得家家户户清太平安。普通老百姓无以报答龙神的恩德,只有刻字立碑予以感恩纪念。”
洞内景像








遗留在石孔上的篾条见证了历史

《紫阳县志》大事记载:自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九年(1804年),长达九年零四个月时间,紫阳县一直是白莲教反抗清朝统治的主战场。嘉庆二年开始,清廷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只到嘉庆九年秋,川、陕、楚白莲教起义军最后一批将士在紫阳境内被清军包围,全部殉难。这场遍及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甘肃五省的农民起义运动,在清廷的血腥镇压下才告一段落。在这场声势浩荡的农民起义中,也夹杂着一些别具用心,打着白莲教的旗号,到处烧杀掳掠,打家劫舍的窜匪。我们紫阳渔溪河的贾姓先辈就深受其害,我们的先辈寝不安席、日无宁刻。为了有效的防治匪患,我族有识之士贾开先、贾开年和同乡陶盛文等人。就依山选择了这个崖洞和对面隔河相望的一个崖洞,做为抗击匪患和收容老弱病残的族人居所。这两个崖洞身处悬崖绝壁,遥相呼应,再经过人工建造坚固的石墙架上大炮后,便成为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隘口。虽然这两个崖洞能够有效的躲避匪患,但是长时间在内居住,干粮在躲避之时可以随身携带,饮水却无法携带,健康人三天不喝水人就会面临死亡的威胁,何况老弱病残呢?饮水是横亘在族人和同乡之间的一个巨大难题,有无饮水直接关系到我们先辈的生死存亡。结果这个山洞深处有一眼山泉汩汩涌出,四季不干涸。这就让我们的先辈在抵御匪患之时,不必在为饮水而发愁。在多年的抵御匪患过程中,这一眼山泉保障了我们每一位族人在洞内的生活。在匪患平定后我们的先辈贾开先、贾开年及同乡陶胜文为了感激这一救命山泉,他们认为他们能够在战乱中得以存活是龙王的庇护,赐予了这一眼山泉,所以特意刻一石碑,立在这个崖洞内予以感恩和纪念。
立碑的位置

尘封的石碑,也尘封了这段历史。

擦拭后的碑文











生命之泉

石碑留存至今,淬过了人世烟火,历经了山中寂寞。而今我们隔着滚滚红尘,犹能从其上斑驳的痕迹中看到那些淳朴温情和斑斑血泪交织、累累辛劳和纷飞战火错落的岁月。石碑伫立于此,压缩的是过去的光阴,凝聚的是先人的智慧。最后一次从过往回眸,时间不言,石碑见证我们的敬仰。

 
 
版权所有 东方竹子国际互联网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信息部备案号 京ICP备09037828号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