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邮箱:1050151929@qq.com
电话:15811463692
 相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竹子乡愁>>竹看时事                       

评画家曾纪纲的画
发表时间:2006/6/9 0:20:47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经济消息报》《成都晚报》      文章作者:东方竹子     浏览次数: 1753
 
 

 感觉的形状

───`@N`曾纪纲作品赏析

毛竹

   画家曾纪纲的每一幅画都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视觉效果之鲜明常常让人惊叹,

这些画可否出于一人之手,似乎很难让人把握一种整体的风格,但这恰恰就是他独特的风

格。只有激情之作,才能少有既定的文化气息,只有抓住了瞬间的真实,才能再现感觉的

形状,展示一幅一幅全新的意境。

一幅《火神》,那组人物以山水画技法,多次皴擦,凝重浑雄,让人体会到石油人如*
地壳般厚重山岩般顽强。而背景则用变幻无穷的水墨肌理效果大胆拨洒,更好地在熊熊的*
火焰中展示出一部石油工业史诗:那老一辈、新一辈石油人的镜头的组合,悲壮中旋转出*
的蒙太奇效果,让人的热血为之沸腾,让人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召唤力,让人感到作品的主*
题以一种势不可挡的气韵奔突而来。

一幅《凉山雨》,人物用笔用线流畅,如涓涓溪水,细雨霏微中隐动一种微粉微红的

的青春美,而这美敛聚出的凉山女子朦胧之中更显楚楚动人,那如梦幻的春情,如让人感

到有清凉的雨丝儿从那遥远的地方缕缕飘来。而《凉山雨》的背景采用花鸟画的大写意,浓

浓墨效果更渲染了那种意境的迷蒙。

一幅《暧风》,取现代意识的平面构成艺术,画面显得即分割又统一。人物身上的一种原

始而又古朴的的幼拙却是定格于背景那一种现代的时差感中。

一幅《踏雪寻梅图》,用小写意的笔调,景与人物合理的穿插,充分用“点”体现一

个“寻”字,充分利用“点”显出梅的生动、清秀劲儿。远观近看“点”“点”突破迷离*
,“点”“点”道出主题。“点”于有限之中唤起人无限的思绪和情感。之真可谓“点”*
韵呼应,雪梅融合,景情交融。

一幅《板桥观竹图》,画面清新透泽用笔流畅飘逸,以竹的清高淡雅之致更好地刻画

出板桥的风骨。竹的动势如板桥的思绪,板桥的神韵如竹的神韵,板桥与竹浑然一体,宛

如风的动势。

每一幅的意境都是独特的,《火神》中的云烟在《凉山雨》中收得干干净净,《凉山

雨》中的迷离在《暧风》中又荡然无存,《踏雪寻梅图》中的“点动”在《板桥观竹图》*
中可是“踏破铁鞋无觅处”……这种“风格”的“转瞬即逝”,决不仅仅是一个人情绪化*
使然。对的!可以看出画家情绪悲壮激昂时便有了《火神》、春情荡漾便有了《凉山雨》*
、回忆童年时就有了《初雪》、吟诗做画时就有了《板桥观竹图》……但这幅画中的此“*
人”已非那幅的此“人”!全新的彼“人”!决不是孙悟空变成庙后面还留一个尾巴矗立*
在那里。这是一种彻彻底底地变,似乎是一种痛苦的毫不留情的割舍,似乎是一种大起大*
落的情绪躁动,似是作者的“本我”在不断地完一次一次“质的突破”。似乎作者在每一*
幅作品中自已的思想理智全然退去,只是以一种艺术家的气质全放松地感觉大自然,恍惚*
生命已融入大自然,化为环境,已忘我无我,只是灵感的一块干净的画布。而灵感的偏爱*
双使画家进入一种创作的佳境,不仅使得每一幅画里都闪现出一个独特的自已,而且每一*
幅画中都显现出一个独特的“客观世界”。这一幅里的“客观世界”与那一幅里的“客观*
世界”是那样的不同,真可谓“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让人感到画家的艺术感觉

与“客观世界”的艺术感觉是亲近的,是有一种默契。让人感到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是

的人与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客观世界”在激情中正在完成一次一次“灵魂”的沟通,创*
作出一幅一幅画。

沉入于文化迷失于文化,容易使画家形成一种固定的风格。而在乎自已的激情,就可*
能创造出突破这种固定风格的画。而创作的价值往往不是重复文化的作品的价值所能比拟*
所拟的。


 
 
版权所有 东方竹子国际互联网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信息部备案号 京ICP备09037828号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