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邮箱:1050151929@qq.com
电话:15811463692
 相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巴山烟雨>>爸爸同窗                       

马城,曾经的青海民族学院院长
发表时间:2008/1/14 12:50:22     文章来源:原创      文章作者:竹子     浏览次数: 1988
 
 

马城,毛高畴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时,青海省来的两个同班同学之一。

马城是后任的青海民族学院院长

链接

老校址寻史问迹记事

马宏武  李雅菊

从一张老照片引起

       青海民族大学六十周年校庆在即,学校正在编写《校庆纪念文集》,在来稿中,我们看到老院长马诚回忆了老校址变迁的始末,他把手稿交给我们后,我们打印成文呈马院长过目审定。

       一天早晨,马诚院长将改好的稿子送到编辑部,交代了几句后,马上要走,这时,马宏武叫住他,特意打开了图库,点开一张摄于1954年青海民族公学时的毕业照,叫马诚院长认一认那个地点和其中的一些人物,一见到这张照片,马院长立刻兴奋起来,一一指认着照片中的人:温志忠、薛小槐、鲍生海、史静波、苏明远……马院长还说:“照片要是摄于1954年的话,当时我也应该在照片里,可是一时半刻找不出来,那时年轻,现在连我也找不出自己了。”说话间我们又打开1954年五周年校庆的一张图片,背景是一个八角亭,一见到八角亭的图片,马院长更是来了兴致,叙述起了八角亭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以及当时在里面举行舞会的事儿……在话语中,透露出他对往事的怀念和对学校深厚的感情。他还说:“有时间或有机会的话我们应该去那里看看。”我们也说:“是啊是啊。”李雅菊老师也说:“那个地方好像就是现在的青藏铁路公司机务段……”

无巧不成书

       碰得好,不如碰得巧。我们正在看另外一些历史照片的时候,碰巧有一位叫马玉良的老师傅及老伴来找编辑部的李雅菊老师,李老师赶紧介绍说:“马师傅就是机务段的老人。”马院长一听他是机务段的,就赶紧问起那里的详细状况,特别问道八角亭还在不在。马师傅说:“八角亭早在2002年前后拆除了,不过里面还留有民院时期的许多老榆树、老柳树什么的,原来建筑物的具体位置我还能说得上来。”马宏武一听这些,只有一个念头:要车,快去看看。

                                                                         三马寻“古”

       坐上学校的面包车,我们在马师傅的引导下,来到了民院历史上的第四处校址——位于湟水河北岸的中庄,驶入一个大门,挂的牌子是西宁机务段,马师傅说:“那道大门正好处在原来民院大门的位置。”一进大门,李雅菊老师一想,除了自己外,另外三位都姓马,于是就风趣地说:“今天我们是‘三马寻古’(说是三马寻古,其实我马宏武就不够格了)。”马师傅先把我们带到原来八角亭的位置,这里路面被水泥硬化,停着各种车辆。我们都说,八角亭不该拆,八角亭的拆除是文化保护的一大损失。我们还是在这留了影,八角亭只能留在马院长这些老人们的记忆中了。马师傅又把我们带到原来的工字头房子的位置,这里已经是一大块草坪,中间是围起的花园,一朵朵芍药花开得很艳,马院长看到这些,想起了当年的情景,说这里是学校的中心位置,以此为园心……马院长就过去领导的办公室、职工宿舍、食堂,学生宿舍、教室、操场的位置在一一指点着。

       找到了原校址的中心,马院长按图索骥,就把原来建筑的位置一一叙来,把当年的校园图“复原”如初。说着,我们走到一棵杏树下,马师傅指着杏树说:“这棵树就是原来的。”于是,我们让马院长赶紧在树下照个像。当马师傅把我们带到机务段的东南角时,马院长又想起这里曾经有一个马厩,说那时候有一辆马车,用来搞运输。那时条件很艰苦,学校还专门养马给师生拉水运粮,做好后勤保障。

一片牡丹   两根电杆    棵棵榆树

       接着,马师傅带我们走到两根木头电杆下,说整个院子里就留了这两根木头电杆,我们看到,电杆周围都是花,东面是一个围起来的花园,里面有许多牡丹花和芍药花,可惜前一天那场大雨,把牡丹花都打落了,而芍药还开得非常艳丽。看着这些,马院长似乎又想起了很多,说“过去,在这里种了好多的牡丹花,开得非常鲜艳……”看着他的表情,我们似乎感到他已经闻到了往昔扑鼻的花香。院子各处树干较粗的榆树、柳树都是老民院人栽的,当时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之情可见一斑,如今树木苍郁,给现代的机务段增添了几分秀色、几分清新,行走其间,又有谁想起过这栽树之人呢?从这里再往西北方向走,有几棵榆树长得很粗,看树根也感觉到很沧桑,树根上的斑痕恰似眼球和嘴巴一般。是的,她是民族学院的“见证人”,在被岁月掩去的那片土地上,唯有这些枝繁叶茂的大树保存着记忆,述说着历史。而今天,我们有幸与她亲密接触、深情对话,心情十分激动。

       由于校庆文集编写工作的缘故,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与许多老民院叙谈,他们把我们带进了民院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幸福地与他们一起徜徉在民族团结、求索、奋进的、充满多民族文化气息的大路上,心灵得到了甘泉般的滋润,我们分明听到了民族大学怦然有力的心跳,她那纵横交错的文化脉络里,映现着几代民族儿女奋斗追求的身影,岁月悠悠,那些身影在我们今天的追忆中,变得清晰可辨,亲切无比。青海民族大学如一棵参天大树,岁月沧桑尽刻在了她苍劲的树干上,用她擎起的繁茂葱郁给未来的人们诠释着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昭示着更加锦绣的前程。

                                                                                         写于2009年6月22日

 

 

 


 
 
版权所有 东方竹子国际互联网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信息部备案号 京ICP备09037828号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