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白茶,茶贵人摄。
三、清朝、民国时期:陕西紫阳茶成为茶马交易主打产品,陕西茶马古道的起点和边茶集散地在安康、汉中和西安。
明初设紫阳县,但紫阳所产的茶以汉中茶名之。明代的汉中已成为陕南茶和蜀茶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但金州所产紫阳茶已有很高知名度,为文人所青睐。如明代文学家王九思在其《金州州守惠茶赋谢》一诗中称紫阳茶为“仙茗”,描写其色香云:“春泛山泉色,香分汉水头”。
图:紫阳县茶园。
紫阳茶区的形成与发展
清同治五年(1866),清廷调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率湘军镇压回民起义。左宗棠是湖南人,见“汉茶”(紫阳茶)充斥大西北茶叶市场,有意提携湖茶,主持制定了《变通茶务章程》,规定凭票销售茶叶的办法,为湖南茶商争得一些份额。如左宗棠驻军的甘肃省,添设南柜,涌来大批南方商人。平回战争结束,湘军仍驻防甘、新等省,有左宗棠和数万湘军的支持,湖茶终于占领了大西北市场。左宗棠为了保证军队和物资(包括茶叶)的转运,曾经调集大量民力修治皋兰官路,从陕西直抵兰州府,“五里一卡,十里一哨,百里一营。”(马竣《西行日记》)这条道路的路基,宽度为3丈至10丈,最宽处为30丈,车马往来可以通行无阻。官路两旁,5里筑一小墩,10里筑一大墩,作为里程标记。
图,泾阳茯砖茶。
湖茶的大批涌入,紫阳茶的垄断地位被动摇,茶叶生产跌入低谷,这种状况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得以改观。当时江南茶区相继沦陷,交通被切断,南方茶无法运往西北,而西北少数民族“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于是战神赐给了紫阳茶发展的历史机遇,重新占领了大西北茶叶市场,并转输鄂北、豫南。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紫阳茶外销约1070吨左右。因市场需求的刺激,紫阳茶的品质也相应有所提高。民国时期,一些权威的地理专著和颇有影响的报纸撰文称誉紫阳茶,认为:“南山紫阳产茶,色香味佳,于龙井、六安、武夷、松萝诸佳茗而外,别具一种风味。”“......紫阳茶则产量甚丰,茶质亦佳,最上品的色香味与西湖龙井、六安之毛尖不相上下。”这一时期,紫阳茶在大西北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且仍旧沿着丝绸之路运销西亚伊朗、土耳其、阿拉伯、伊拉克,及北非的埃及、得黎波里、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国。虽然走的路线还是“茶马古道”,但已不具备“茶马互市”的内容。
图:古蜀道示意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