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世界还没有醒来!?野美毛竹带你了解神奇的新疆霍尔果斯港!能源通道国门第一站建设情况。
中国石油西部管道公司成立于2004年8月,负责建设运营中国石油西北能源战略通道。公司主营业务为运营管理甘肃、宁夏两省交界以西的天然气管道和甘肃兰州以西的原油、成品油管道;负责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天然气市场开发与销售业务;负责所辖管道输送原油购销工作;负责区域内的油气储运项目建设;同时受托管理鄯善和兰州原油商业储备库。
公司目前运营管理油气管道干(支)线61条,管道总里程1.65万公里,总库容727万立方米,管理资产总额1513亿元。主要包括阿拉山口-独山子、乌鲁木齐-鄯善-兰州等原油管道11条,克拉玛依-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兰州等成品油管道干(支)线24条,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和三线西段、涩宁兰等天然气管道干(支)线26条。管输原油输往东西部7个省区市13家炼厂,管输成品油辐射13个省区市,天然气配送至国内二分之一区域。公司下设14个职能部门、8个二级单位、9个机关直附属单位,员工总数3281人。
公司成立以来,在集团公司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以建设“平安管道,绿色管道,和谐管道”为根本任务,围绕全面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管道公司的奋斗目标,始终把“奉献西部国脉,书写精彩人生”作为精神追求,牢固树立“忠诚,责任,执行”的团队理念,发扬以责任为灵魂的“国门文化”、以坚守为核心的“红柳品格”、以奉献为本质的“高原精神”,全力保障西气东输、西油东送能源管网安全高效运行,连续7年被集团公司评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双先进”。2006年-2013年,公司累计输送原油10039万吨、成品油4314万吨、天然气1191亿方,为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中国石油加快建设四大油气战略通道的规划部署,公司将陆续建成西气东输四线、五线等骨干油气管网。到2020年,所辖管道里程将达到2.6万公里,管理资产总额增至3000亿元,全面建成“西气东输、西油东送”能源战略通道,在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引进国外油气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能源通道国门第一站”的由来及意义
霍尔果斯口岸地处欧亚经济板块的中心位置,是中国西部历史上最长、综合运量最大、自然环境最好、功能最为齐全的国家一类陆路公路口岸,也是新疆目前向第三国开放的3个口岸之一。霍尔果斯压气首站与霍尔果斯口岸毗邻,是首条引进中亚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二线、三线进入我国的国门站,它集西二线首站、西三线首站和伊霍煤制气支线末站、余热发电厂为一体,安装有8台同种型号的大型压缩机组,目前是亚洲最大的天然气集输站场,也是下游管道运行的“心脏”和“动力舱”。
阿拉山口口岸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是举世瞩目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的西桥头堡,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铁路、公路、输油管道并举的国家一类口岸,是新疆乃至全国对中亚和欧洲陆路开放的重要枢纽和平台,连续多年进出口货运量保持全国第一位。位于阿拉山口口岸的阿拉山口原油首站是我国首条国际化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国内段阿独线的国内“龙头站”。主要是接收经过在毗邻哈方计量末站商业贸易交接后的上游管道来油,以开式旁接外输的方式加压后,通过独山子-乌鲁木齐-鄯善-兰州-四川彭州原油管道,为下游多个大型石油石化企业提供资源保障。
霍尔果斯压气首站、阿拉山口原油首站作为连接海外、辐射国内大部分地区能源国脉的窗口、“龙头”和“动力舱”,担负着境内外管道运输管理文化融合、进口能源介质交接和向下游加压等主要功能。两座国门站是中国石油对外展示形象和对内担负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的“窗口”,也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因“中国能源通道国门第一站”特殊的战略地位和意义,阿拉山口原油首站和霍尔果斯压气首站,前后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以及哈萨克斯坦原总理马西莫夫、蒙古国驻华大使策苏赫巴特尔、国家各部委、集团公司等国内外各级领导的关注和赞誉。2010年,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霍尔果斯、阿拉山口两座国门站参观检查后表示:作为西二线、阿独线的“龙头”站,霍尔果斯压气首站和阿拉山口原油首站的管理水平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无愧“中国能源通道国门第一站”。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全新思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引源中亚的油气将成为新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能源通道国门第一站”——霍尔果斯压气首站、阿拉山口原油站中国能源通道枢纽的战略地位和驱动全线“动力舱”的作用日益凸显。
二、“中国能源通道国门第一站”文化的渊源及解读
(一)阿拉山口精神:守大风口,立大志向,做大贡献
1.
精神渊源。一是来源于驻守国门的边防军人朔风戍边精神;二是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三是来源于青藏高原格拉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高原精神以及东北“八三工程”的“管道为业,四海为家,艰苦为荣,野战为乐”的艰苦创业精神。
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与哈萨克斯坦多斯特克接壤的阿拉山口,常年大风肆虐,每年8级以上大风天数平均长达160天。当年参加过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吴光胜带领17名官兵从博乐徒步两天两夜到阿拉山口,在茫茫戈壁搭帐篷、钻地窝子,几十年如一日朔风戍边。他们以“守大风口,立大志向,护大陆桥,促大发展”为精神旗帜,以无限的忠诚守卫着祖国边防。2004年,中国石油管道人挺进阿拉山口,在肆虐狂风中建设运行我国第一条跨国原油管道。阿拉山口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激发了山口员工战天斗地、为国加油的豪情壮志,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八三精神、涩宁兰精神在这里深深扎根并开花结果,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以“守大风口,立大志向,做大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山口精神。
2.
精神内涵。守大风口——扎根小站,无惧大风,坚决接好跨国管道第一棒。立大志向——精心管理,精细操作,全力打造能源国脉第一站。做大贡献——传承铁人,为国奉献,忠诚履行石油人天然使命。
(二)霍尔果斯精神:岗位责任永远大于管道压力
1.
精神渊源。霍尔果斯压气首站是我国首条跨国天然气能源大动脉的“龙头站”,是驱动全线的“心脏”和“动力舱”。投产初期,设备的可靠性尚需实践检验,大口径、高压力和领跑世界水平的压缩机技术对于现场运行人员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面对员工平均年龄不到27岁、90%员工缺少大口径输气管道运行经验、基础工作十分薄弱的现状,该站首任站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顾永军有感于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响亮地提出“管道压力有多大,我们的责任就有多强”的口号。组织员工创造性地实践“唱票制”作业管控模式,大力强化员工的岗位责任意识,顺利完成了各类大型作业,最终确保首站投产一次成功,为后续站场逐步投产运行奠定了基础。这一口号后来逐步演化为充分体现霍尔果斯压气首站员工勇于担当责任意识的“岗位责任永远大于管道压力”表述,逐渐成为了西部管道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2.
精神内涵。扛住高压——西二线设计压力12兆帕,是目前全球输气管道压力之最。霍尔果斯压气首站是西二线的第一站,全体员工变压力为动力,以实际行动确保了西二线这条“世界顶级压力”跨国能源大动脉安全畅通。
担起责任——霍尔果斯压气首站集伊霍煤制气支线末站、西二线和西三线首站为一体,是亚洲最大的输气站场,其枢纽地位和国门窗口日益显现。同时作为全线“龙头站”主动承担起了“人才孵化器”、“技术试验田”和“经验推广站”的重任,为下游站场输送大量管理人才和典型经验。
为国争气——霍尔果斯压气首站是西气东输工程最重要的“动力舱”,承载着国家清洁能源保供和运输重任。自投产以来,霍尔果斯压气首站全体员工满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爱国情怀,立足“龙头”向上游“争气”,恪尽职守向下游“输气”,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铁人精神。
三、“中国能源通道国门第一站”的管理及内涵
——铸就一流的品牌形象。因霍尔果斯压气首站和阿拉山口原油首站特殊的战略地位和光荣的使命,几年来坚守在两座国门站的员工,充分发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用忠诚和毅力履行着神圣的岗位职责,在确保阿独线、西二线两条跨国能源管道平安畅通的同时,也用实际行动铸就了“中国能源通道国门第一站”的品牌形象,阿拉山口原油首站和霍尔果斯压气首站前后获得了中国石油“基层建设千队(站)示范工程”示范站和基层建设“百个标杆单位”、“中国石油企业精神教育基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等一系列省部级殊荣。
——引领一流的输送能力。西二线、阿独线都是我国首条引进国外资源的油气管道,多项工艺技术在国内外领先,阿拉山口原油首站7台德国鲁尔泵的规模、自2013年起用国产泵进行的大流量测试、站内813毫米管径以及2000万吨的年输送能力,霍尔果斯压气首站8台压缩机组的规模、31兆瓦的功率以及站内1219毫米管径、12兆帕的压力、X80的钢材等级、600亿标方的年输送能力等多个方面位居世界第一,堪称国内油气集输行业的“航空母舰”,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能源通道国门第一站”。
——强化一流的经营管理。霍尔果斯压气首站、阿拉山口原油首站几年来针对队伍年轻、经验缺乏的实际,从“两书”、“一表”抓起,借鉴航空、航天行业管控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唱票制”风险管控思路,并以霍尔果斯压气首站为典型站场,在日常巡检等作业中重点推行,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唱票制”为主导科学实用的站场管理理念,初步实现了站场作业标准化管理。后期完善深化为涵盖基层管理、岗位作业、目视形象和员工之家四个方面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在整个西北能源战略通道上全线推广应用。作为中亚天然气、中哈原油的国门站,油气计量交接事关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几年来两座国门站员工以高度的责任心,秉承“较真一分一毫,确保分毫不差”的理念,加强器具管理,做好器具与人工操作比对,精计量、严化验,把好国际油气计量交接的“秤杆子”,几年来保持着“零误差、零纠纷、油气数质量准确合格”的良好记录。
——打造一流的员工队伍。在日常管理中,霍尔果斯压气首站、阿拉山口原油首站自我加压,充分发挥西二线、阿独线“龙头”和人才“孵化器”作用,几年来从满足大口径、高压力油气管道运行,压缩机组维护及跨国油气计量人材需求出发,通过聘请专家层层落实“导师带徒”,组建“虚拟团队”开展大型作业攻关等方式,使青年员工快速学习成长。几年来,霍尔果斯压气首站、阿拉山口原油首站已向下游站场“孵化”输出人才52人,自行编制培训教材口袋书2册4300多页。广大员工在霍尔果斯、阿拉山口两座国门站奉献成长,先后涌现出了“计量、运行路路通”的哈萨克族青年赛依克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80后彝族姑娘韩晓飞,以帮助别人学习成长为乐的“互帮互学、抱团成长”热心苗族小伙曾令山……
他们是“中国能源通道国门第一站”青年员工的佼佼者,是“国门文化”正能量的传播者。
——树立一流的文化理念。霍尔果斯、阿拉山口两座国门站结合战略地位和工作生活实际,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一是突出责任教育,唱响“国门文化”主旋律。坚持形势教育常抓不懈,以国门站的战略地位、光荣使命和上下游发展形势教育员工始终牢记责任,恪尽职守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二是坚持五项活动,打造员工行为标准版。坚持每年进行一次军训、每季度组织一次趣味比赛、每月升一次国旗活动、每周检查评比一次宿舍卫生、每月过一次员工集体生日,不断规范员工行为,增强员工爱国爱企、忠诚敬业意识。三是坚持站务公开,确保阳光公正队伍好。坚持定期公开绩效考核、员工考勤、食堂帐务、员工奖惩、评先选优等事关员工切身利益的站务,促进了站队民主和谐。四是搭建“五小”舞台,确保人尽其才各有乐。组织不同兴趣的员工开辟各种“小园地”、开展读书讲评“小课堂”、组织各专业技术“小比武”、征集员工群众“小建议”、开展难点攻关“小革新”等,营造出了重学习、比技能的良好氛围,也使“国门第一站,事事争第一”、“以国门首站为家,以国脉畅通为责,以为国争气为荣”等理念根植在员工心中。
——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截至目前,以西二线为代表的西气东输管道累计输送天然气约2000亿立方米,占我国新增天然气消费量的50%,可替代2.3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数百万吨有害物质和2.7亿吨二氧化碳酸性气体排放。通过西气东输管线累计进口中亚天然气超过900亿立方米,为沿线100多个城市近300多家分输用户、超过3000家大中型企业、6000万居民用户的供气任务。作为中亚天然气进入我国的第一站,霍尔果斯压气首站发挥了巨大的承接和枢纽作用。截止目前,霍尔果斯压气首站已累计向下游输送来自中亚天然气905亿标方,安全平稳运行1739天,并向新疆伊宁地区分输天然气1.3亿立方米,保障了周边及下游用户用气。同时,向地方上交利税占霍尔果斯口岸总税收的90%以上。中哈原油管道进入我国的第一站——阿拉山口原油首站累计向下游输油8672万吨,安全运行2978天,在保障下游生产的同时,平均每年向阿拉山口口岸上交利税1850多万元,对地方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两座国门站也先后获得12项省部级殊荣。
四、“国门文化”的后续发展和完善
一是以霍尔果斯国门文化展室、阿拉山口企业精神教育基地为载体,在全体员工中深入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再教育活动,结合实际深化“国门责任文化”教育,以“国门文化”铸魂育人。二是在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国门文化”价值,不断丰富“国门文化”内涵,引导广大员工自觉践行“平安,绿色,和谐”和“忠诚,责任,执行”的内涵理念,激励员工为西北能源战略通道平安畅通贡献力量。三是结合实际培育、挖掘具有代表性和传播力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和典型经验,发挥典型的带动、激励、熏陶和感染作用,最终使“国门文化”成为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先进基层文化代表,为建设世界水平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作出应有贡献。